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助推文化软实力研究
——访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
2015-12-05张涵田佳奇
◎记者/张涵 田佳奇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助推文化软实力研究
——访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
◎记者/张涵 田佳奇
“经世致用”的“千年学府”
记者:湖南大学成为“千年学府”的根基是什么?
刘克利: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居我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
1.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历经千年
岳麓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办学典范之一。至晚清(1903年)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等。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至今已逾千年。由古老的儒家书院到现在的湖南大学,它一直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将湖南大学赞誉为“千年学府”。
2.“经世致用”的办学思想
湖南大学秉承了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办学思想,这为湖南大学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份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感。
记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门口有一幅很有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有人说此对联内容口气很大,您能否帮我们解读一下?
刘克利:虽然对该对联存在很多不同的解读,但它们都不同程度说明了岳麓书院在当时传播学术、培养人才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力。对联的产生是这样的,清嘉庆年间,大学者袁名曜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一天,门人请他撰题书院大门对联。当时袁名曜出了上联“惟楚有材”让学生们对,很久都没有满意的下联。后来有一个贡生以“于斯为盛”对上,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好,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1.学术传播
宋代以来,岳麓书院一直是我国传统学术传播与研究的南方中心。宋代以后的各种学术思潮、学术流派都曾经在这里活跃,有些甚至有发源之功。如宋代的理学、事功学派,明代的心学、东林学派,清代的乾嘉学派等。
2.人才培养
说到人才的兴盛,历史上有朱熹、王阳明等名师大儒的诞生,近代有“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说法。近代以来湖湘出现的四次人才群体都和岳麓书院、湖南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批是以陶澍、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第二批是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和洋务运动首领,第三批是以谭嗣同、唐才常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人才群,以及以黄兴、蔡锷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第四批是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加强人文社科教育的实践
记者: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解放以后,湖南大学的定位主要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据悉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实力也比较雄厚。在培养、塑造学生“工具理性”的过程中,湖南大学是如何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
刘克利:2004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四个同样重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对此,湖南大学高度重视,在保持理工科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1.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实践
2009年,湖南大学整合哲学、马克思主义和文学等多学科力量,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聘请著名学者张国祚教授担任领军人物。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以“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体科研机构。中心成立后,在较短时间内,成为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面旗帜,吸引和鼓舞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投身文化软实力研究。近年,学校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带头培育和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了使文化软实力研究真正实现 “国家急需、制度先进、贡献巨大、世界一流”的目标,我们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破单位壁垒,实行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深度融合,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创新能力显著而持续地提升。
2.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发展,2012年,湖南大学启动了《湖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战略(2012-2026)》。建设思路是,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和引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开放发展,营造“自由平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切实加大投入,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中国气派、湖湘精神、湖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以协同创新开启文化软实力研究新征程
记者:“协同创新”是近年来国内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湖南大学是如何协同校内外资源培育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呢?
刘克利:“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灵魂。“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系统提出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12年 “2011计划”启动以来,各大高校都充分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平台、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
1.文化软实力研究需内外协同不断创新
文化软实力研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需要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同才能共同攻关国家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成立之初,湖南大学就依托学校人文社科院系,整合了校内九个文科院系,结合各文科院系的研究专长,针对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中国书院发展、廉洁文化建设、孔子学院等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2013年5月,湖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初步达成了协同创新的合作共识,并围绕传统文化软实力、舆论引导力和网络舆情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合作研究。
2.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协同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秉承“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湖大人从历史与现实出发,汇聚优势力量,在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根基、传统优势、精髓灵魂、凝聚力研究、廉政公信、舆论引导、文化安全和国家形象研究等十个方面与全国各协同合作单位共同搭建起了研究平台。湖南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评价机制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建立各合作单位人才共享、考评同步、标准统一、管理衔接的科研考核机制;在人才培养上,逐步实现文化软实力专业人才的联合招生与联合培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我校将坚定不移地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努力将“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主要战略基地,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最大集聚平台和最大培养摇篮,成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智库。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