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林武术形象的文化危机与重塑

2015-12-05金玉柱奕翠霞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武术

李 丽,金玉柱,杨 涛,奕翠霞

(1.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 710018;2.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3.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少林武术既有着“烧火和尚——紧那罗王”的神话故事,又有着“禅拳合一”的哲学内涵,还包含着多样的武术器械、几百套武术拳种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武术地位毋庸置疑。当下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思潮颇为盛行,它与享乐主义、犬儒主义、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少林寺本应是一块神圣的净土,但伴随着“都市禅堂的挂牌”、“少林武术谣言的肆意传播”、“少林寺向官方索要5 000万的门票款”等事件的影响,其负面形象已被逐渐的建构和塑造。在这个万流归宗,形象制胜的历史必然的大趋势下,形象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社会、世界对自身的认同和识别。然而,少林武术“真、善、美”的正面形象非但没有被很好的重视和规划,反而一而再地被这些负面现象所玷污和损坏。可以看出这种负面的“少林寺形象”正在深层次地蚕食和蛀空真正的少林寺文化,使得少林寺文化变得极其同质化,甚至是异化,以至于丧失了少林寺文化丰富子元素之间的异质性,少林寺真实的内在形象也正在被渐渐地遮蔽真实的面目。本研究以少林武术为视角,以社会学、形象学、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深层剖析少林武术形象的概念、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挖掘少林武术在其文化发展中的正能量,消解少林武术的负面形象和文化危机,为少林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1 少林武术形象的文化解释

少林武术形象是一整套隐喻的表征符号系统。霍尔认为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它在我们头脑中是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进行意义的生产,同时又是诸多概念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既能指称“真实”的物、人、事的世界,又确实能想象虚构的物、人、事的世界。表征表达出来的意义并不内在于事物中,而是被表征的系统建构起来的,被生产的,它们永远不会最终确定,而是始终受制于变动,即在一个文化语境与另一个文化语境之间变动,也在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之间变动,因而,不存在单一的、不可变的、普遍的“真实意义”。可以说,表征是通向了不间断的意义“游戏”或滑动,通向了不间断的新意义和新解释的生产[1]。基于上述理解,形象是由表征的建构而来,是一种想象的意指实践。少林武术形象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实践,一种意指实践,是社会个体、群体、民族对少林武术的想象而完成的一种意指实践。少林武术的形象可能与实际存在的形象可能意指,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2]。正因为如此,才给了少林武术形象很大的塑造空间,进而出现了偏差和误解。根据少林武术自身的内在特性重塑少林武术的正面形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是贴近少林武术的真实面目,发挥其正面形象。

2 历史记忆中少林武术文化形象之诠释

2.1 禅宗文化彰显了少林武术的文化形象

少林寺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建寺以来,一直是禅宗思想的发源地和习拳练武的场所,两者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也相互渗透,佛教向少林武术的渗透主要是以禅宗为主体的。可以说,少林武术的根本原理就是“禅宗”,即禅宗主张的“顿悟”、“即身成佛”,少林武术是根据这个理念创造出来的,就是说,其招式的演练不但要通过讲说、示范、传授,最重要的是要靠自身去领悟、去参透。那么,禅宗修习之自身体验,这一点与武术的锻炼也是相同的[2]。禅宗与武术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且紧密联系,都是一种身体的哲学,一种身体的修行。少林武术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熏陶下,以其独特的禅武结合方式,使得少林武术与少林禅宗并肩发展,形成少林寺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世界宗教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也充分体现出了禅宗思想笼罩下少林武术文化形象和魅力。少林武术之所以扬名天下,禅宗哲理的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禅理与武术结合在一起,是中国武术中典型的宗教文化[3],也切实地让我们领会到了少林武术的文化底蕴和风采。

2.2 儒家文化凸显了少林武术的教化形象

佛教是多元化的社会教育,佛教也只有通过世俗化,才能促进民间的兴起,才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佛家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使得教义更加不断深入人心,修养形式简易化,思想内容更趋近儒家化,当今的佛教可谓是儒、释、道三家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结果。作为寺院的僧人言谈举止,日常生活都受到佛教的约束,少林寺僧习练少林武术时也不例外,要受到“少林习武戒约十条”等约束。这种约束和戒律也直接表现在少林武术演练的动作风格和特点上,少林武术起势均以双手合掌或单掌立于胸前,表现出节制谦和,以防为先,攻击为后,深刻体现出佛门的悲悯之怀,即使自己武艺高强,只可以用于自卫防身,切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即使在演练过程中或搏击实战中,动作特点体现为幅度小、含蓄、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技击特点和人文情怀。“节制谦和”和“后发制人,一招制敌”是少林武术中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节制谦和”作为临战的心态,一方面体现出佛家慈悲之怀,另一方面使自己的心理做到不惧不畏,不骄不躁,以平和心态去临敌实战[4]。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也体现出了少林武术“武以成人”的教化形象。

2.3 侠义文化体现了少林武术的入世形象

少林寺自从建寺以来,历代以关心国家之安慰为己任。行侠仗义的故事在历史记录中频频出现,如:《魏书》、《旧唐书》、《宋史》等。少林弟子体现的是一种侠义的文化,“侠”被他们看做是一种灵魂,是一种目的。他们以“侠”之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做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少林武术也正是在“侠”之形象下匡扶正义,正可谓是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也体现了少林弟子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不同于设计世界图景的政治家,他们追求的是公正平等适性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对于任何违背世之常理的事件他们都会进行干涉和帮扶。正如《水浒传》的一对联语所说:“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旧唐书》中有关嵩山少林寺的侠义之局更是鲜明地展示了少林弟子的侠义精神。元和十年,嵩山僧圆净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谋反,结勇士数百人伏于东都进奏院。乘洛城无兵,欲窃发焚烧宫殿。小将杨进、李再兴告变留守。吕元膺乃出兵围之,贼突围而出入嵩岳山,棚尽擒之。少林弟子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但要识破“人执”、“我执”,而且要识破“法制”,人情“正邪之分”。看淡了正邪之分,不等于没有是非观念,而是超越了集团利益形成了不变的伦理准则。

可以说,这种侠义精神是“治国、平天下的一种体现”[5]。少林武术弟子正是通过这种行侠仗义,实现着自身的思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因而,可以说少林武术是一种治国平天下的侠义文化,体现了少林武术以和为贵和谐生活方式的入世形象。

2.4 技击艺术化展现了少林武术的艺术形象

少林武术通过内修外练,以达动静相间,内外结合,刚柔相济,虚实同进,随机而动。如少林五拳(龙、虎、豹、蛇、鹤)中强调:“龙拳练神,练时周身无需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遍体活泼,两臂沉静,无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天矫不测;虎拳练骨,练时需鼓实全身之气,起落有势,怒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排山之势;豹拳练力,练时需短马起落,两拳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蛇拳连气,练气柔身而出,臂活腰灵,所谓百炼成钢,成绕指之柔,即为此写照;鹤拳练精,练时需凝精铸神,舒臂运气,心手相志,独立华表,壁悬千仞”[6]。少林武术充分显示出了看似柔弱遇之则刚猛,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缓时如春风微波,风平浪静,快时如惊涛骇浪,狂奔怒泄。少林武术讲究从明三节,四梢齐,到五行闭,手足之法,则不拘于形与法的无,即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似有似无的技法特点和风格,充分展现了少林武术的审美形象,是一种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的精神过程。少林武术套路动作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意中之象”来演绎其艺术形象,从动作位置、速度、层次、幅度、攻防意识以及意境等层面来使我们遐想出少林武术动作的艺术之美。

3 当代少林武术形象的窘境与反思

3.1 传媒娱乐化少林武术形象的反思——少林武术文化精神枯萎的危机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到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它已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7]。正如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所言:“未来早已变得像过去一样不真实,一样空洞。使得即时享乐成为值得追求的唯一“合理”之事”[8]。在无声无息的瞬间传递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浪潮中,每个信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被割裂开来,受众所接受的只是“碎片化”的语境。

少林禅学和少林武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少林武术精神。少林武术精神是一种尚武、重德、爱国的精神。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孤立的技击技巧和健身活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格修养,远远超过了功夫本身。近年来媒体对少林武术的关注与报道,基本都来自于网络,而且,绝大多数是大众媒体小报记者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东拼西凑加上合理想象制造出来的。由于大众媒体理想化或者功利化地对待和利用,忽视了少林武术现实处境的复杂性,从而严重误导了国内国际舆论,例如少林武术的谣言传播(少林武术拯救中国足球),从佛教与少林武术的真实立场来看其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大量曲解和误读。1982年,一部《少林寺》让李连杰声名鹊起,《出彩中国人》录制现场,这部作品也被李连杰的粉丝选手们反复提及。然而对于自己的这部成名作,李连杰说,他很感谢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但同时令他感到自责的是,《少林寺》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很多男孩子甚至因为崇拜片中的“觉远和尚”,剃了光头去学习武术,但他们并不明白武术的真正含义,反而更多地沦为街头混混,沉迷于打架斗殴。对于《少林寺》产生的影视效果,以及大众的误读,李连杰声称自己一直在反思。鉴于此,我们认为少林武术虚假形象的产生源于媒体的娱乐性,根源在于人们行为的目的性,这些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常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实际却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3.2 商业犬儒化少林武术形象的反思——少林武术文化身份模糊的危机

尼采所言的“上帝死了”,在消费社会里更是一针见血。消费主义直接导致了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的流行,在消费社会,迷失在物欲汪洋中的消费者,难以找到精神的彼岸,迷失了自我。近日,网络中一则《同为出家人: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对比》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关注,从大悲寺和少林寺的字面和图片对比中,使我们清晰的看出,少林寺浮于浅表,内在精神空虚,可能是空巢来风,但媒体新闻的快速传播对于民众来说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如此窘境,那么,当下我们再不去思考少林的文化身份问题,不去考虑文化的精神属性,少林文化将会慢慢失真,以致面目全非。

随着商业化的不断侵入,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少林寺也难免会牵扯其中,相关舆论闹得沸沸扬扬。正如,少林寺武僧团赴日本演出时,日本友人呈上意外的“礼物”:一份日本国内注册少林寺、少林寺拳法、世界少林寺拳法联盟等272项相关商标的报告,以及在全球发展28个加盟会员国的查询报告。日本人善意地提醒:“你们再不行动,这个世界都快搞不明白正宗少林寺、少林拳究竟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了!”。更为可笑的是少林寺向官方索要5 000万门票”的商业事件等等举不胜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少林的现代文化形象。

少林武术在消费主义的思潮下也更加注重演艺化、商业化,内在的魅力和形象越来越世俗化,精神价值也逐渐地被消解,导致真实的少林武术在当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继承。对于维护‘少林武术’的源头和形象,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应该积极地对少林武术之形象进行梳理和再认识,避免过度的商业化污染。

3.3 社会风险化少林武术形象的反思——少林武术文化误读加深的危机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预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迫使人类逐渐走向越来越不安全的风险社会,其中时刻并到处充满着危机、恐慌与焦虑[9]。对于少林来说,出世及入世问题是少林寺近些年来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可以说如果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处理不到位,那么风险便会无处不在。

但是,为了揭示Bildung与“真”之间的统一性关联,回到对于Paideia和Aletheia的“字面”翻译还只是一个最初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从希腊人的知识而来思考在现在翻译的词语中所命名的实际本质”。[5]219因此,“如果严肃对待Aletheia一词所命名的东西的本质内容,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是从何处来规定无蔽之本质的。”[5]219于是,海德格尔接下来就考察了洞穴比喻中关于“无蔽”的论述。

如,2013年7月21日,西班牙报纸《Periodico》以《性、金钱与功夫》为题刊发了一则关于少林寺住持释永信的报道,国内一些媒体称:该篇报道提到,“释永信在海外最少有30亿美元存款,美、德都有别墅,曾跟某大牌明星有染。还包养一名北大女学生,跟其育有一子,现母子住在德国”。此报告一经媒体的流传,迅速传遍了中国,议论沸沸扬扬。河南少林寺方面尤为气愤并给予了及时的澄清,办公室张主任面对谣言的滋生对媒体表示:“少林寺从来没有接受过西班牙报纸的采访,内容与网络传言不符,我们方丈在少林寺上市和拆迁问题上得罪了一些有权势的人,就被到处造谣,有人想让少林寺上市,这符合其利益,但方丈觉得少林寺是清修的地方,不能上市”。2009年,释永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说:“少林寺绝对不能上市,否则将断送少林寺1 500年的传承”。当京报记者联系到少林寺外联主任郑书民时,郑书民介绍,少林寺刚刚通过相关机构联系到了西班牙报纸,找到了报道的原作者,文章作者听到此消息很气愤,认为国内对报道的转述误读了其本意,是断章取义。正是这种误读本意,断章取义对方丈释永信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对禅宗祖庭少林寺及少林僧团的形象亦造成了巨大损害[10]。

进而,关于少林出世和入世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亦需要信仰产品;而信仰产品,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需要推销”。赵朴初先生有诗云:“佛法云何住?佛法云何护?佛法在世间,应机谐百族。”佛法是无法离开世间的,需要应机应时应势,与百族一起保护和振兴。从宏广的视角看,宗教离不开盛世、离不开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宗教——宗教就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这些基本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然而如果,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文章,效果和影响可能事与愿违。所以说,如何在出世或入世中求发展(在对象上谁出世?谁入世?在内容上什么东西要出世?什么活动要入世?)这是不得不亟需思考的问题。

传播学者格伯纳及其同事通过大量研究后发现,长期接触媒体的观众,容易产生一种“邪恶世界综合症”,也的确容易导致受众心理的微妙变化[9]。风险社会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更大的危机,任何一种不良的形象都会影响到主题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短期内也难以摆脱不良形象的影响,这是需要长时期才能挽回的声誉,因而,我们必须强化风险社会所带来的少林武术的形象危机,注意不良形象的动态发展和扩散,唯有此,少林武术正面的静态形象才会更加持久和深刻。

3.4 信仰危机化少林武术形象的反思——少林武术文化信仰崩解的危机

信仰是以人的生存实践为源出之根和终极价值追求的人类对有限生命向度的无限精神超越,是人类文化的、精神的、有意义的存在意愿的表达形式。信仰以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道德提供了内在支撑,信仰以内在的主动性弥补了法律的刚性缺陷,信仰以其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引导着科学的发展。

《中国日报》报道,2014年9月20日少林寺方丈率众弟子山下,在郑州市区举行“都市禅堂”的挂牌仪式,释永信表示,都市禅堂不同于少林寺寺院禅堂,面对的是城市大产生质疑,如果这些神圣之地成为一些人的生财之路,后果将不堪设想,民众会觉得长久以来的信仰或信仰象征被商业所玷污了,最终信仰会变成了“生意和金钱”的傀儡,这只是少林商业营销现象的林中一木。由于人们忽略了少林武术的信仰内容,直接导致人们在近追溯少林武术源头时,只看重少林武术技术层面的作为武装力量史实,而根本看不到少林武术作为佛教文化的信仰源头。又岂能做到“耳与心合多益精,目与心合多益明,口与心合多益勇,鼻与心合多益力,手与心合更疾快,更不会做到“五行相合一气,心一动而内劲生”,禅修与练武的境界也不会高。

4 重塑少林武术形象之路径

4.1 深耕细作:多维度、全方位的认知和理解少林武术形象

4.2 拨云见日:身份认同,清理遮蔽真实少林武术形象的迷障

身份认同是文化认同问题,主要由主体的个体属性、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组成。身份认同感和身份认同度则表征个体在诸多文化个体间的身份确认度。因此在更广泛的含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正如刘国钧在《发刊词》中所说“世变愈烈、世乱愈丞,而文之需要亦愈切”。西方为镜下的中国武术嬗变之路,使我们更加模糊了何为中国武术,少林武术在模糊的中国武术的大环境下难免不受影响。真实的少林武术是什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进而,重识少林武术的文化身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去重新清理和识别被遮蔽的少林文化形象,重新恢复被歪曲的少林武术文化身份,并对残缺的文化进行修复。

4.3 相得益彰:少林武术文本形象和真实形象的互补与共进

少林武术的文本形象使得其真实形象日益模糊,镜像作品中所想象和构造的“少林武术形象”并非是少林武术本来的面貌,而是折射出的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和欲望。同时,少林武术在其镜像作品中的“自述”,也有意无意地受到了该形象的巨大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少林武术的文本形象,可能也无法清晰地审视少林武术这个“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地进行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文本形象和真实形象转化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创造性互动。我们不能仅通过镜像进行想象少林武术的文化形象,长此以往的话其真实形象便会逐渐边缘化。我们应该报有负责任的态度,辩证地认识文本形象与真实形象的关系,能够辨认真实形象和镜像的界限。唯有此,在“形象热”或“形象浪潮”的大趋势下,少林武术文本形象和真实形象才能得到互补与共进。

4.4 借力而为:借助新媒体制作并发行《发现少林》文化形象片,加大输出力度

《发现少林》文化形象片要彻底打破传统格局,真实地去展示少林武术,探索“文化少林“的精神价值,减少由于意识形态原因对少林武术的层层误读,这样国内外的受众就会有机会亲眼看到少林武术的真实魅力,让他们产生一种惊诧和惊异的眼光。另外,我们也可以在中央频道定期播放《发现少林》文化形象片,真正地渗透到民间,扩大民众对少林武术的认知空间,加大少林武术形象传播的力度,因为,正能量的少林形象也需要传播,需要张扬,需要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形象传播,才能杜绝虚假形象的滋生,才能优化少林武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我们可以认为少林武术的发展不但是一部传播史,同样是一部形象史。

5 结语

从少林武术的文化形象、教化形象、入世形象、艺术形象层面来看,它可以作为国家形象及软实力的文化符号,它可以通过诗意的动作、动感的节奏、玄妙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等,将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然而在传媒娱乐化、消费商业化、社会风险化、信仰崩解的社会大环境下,少林武术乱象频生,文化身份的模糊、精神价值的枯萎、他者误读的加深无不时刻困扰着当代少林武术的发展。所以当下,我们应该多维度、全方位地认知和理解少林武术形象,清理遮蔽真实少林武术形象的迷障,笃定文化之根基,同时重视文本形象和真实形象的互补与共进,加大少林武术正面形象的传播。唯有此,遮蔽真实少林武术形象的迷障便会不攻自破,少林武术的正面形象才会被修复以及充分地应用和传播。

[1][英]斯图尔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社,1997:128

[3]李源,王岗.中国武术负面形象的形成原因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34.

[4]刘旭东.禅宗语境下的少林武术表现形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82.

[5]王柏利.禅“悟”与武“悟”—论少林武术的拳禅合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5.

[6]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9.

[7][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3.

[8][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主义、后现代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58.

[9][德]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8.

[10]金玉柱,王柏利,李丽.新媒体视域下武术谣言传播的社会学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6):488-492.

[11]王岳川.文化输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6.

[12]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13]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6.

[14]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武术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武术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