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舞蹈木鼓舞及芦笙舞融入中小学广播体操的构思

2015-12-05裴甜甜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6期
关键词:广播体操芦笙课间操

裴甜甜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

苗族舞蹈木鼓舞及芦笙舞融入中小学广播体操的构思

裴甜甜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现代体育的冲击,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失传。如今,少数民族舞蹈木鼓舞、芦笙舞已经成为苗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目前中小学广播体操在学校体育课间操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资料,将苗族舞蹈木鼓舞、芦笙舞与全国中小学广播体操相融合,不仅丰富课间操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责任感,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苗族木鼓舞 芦笙舞融合 中小学广播体操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一个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辉煌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史,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少数民族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会渐渐消失,然而苗族舞蹈木鼓舞、芦笙舞仍受群众的喜爱和青睐,可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至关重要了。中小学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不仅仅是让他们完成广播体操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诠释每个动作的意义以及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面对长期重复进行的广播体操动作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因此,将木鼓舞、芦笙舞和中小学广播体操相结合,共同走进中小学课间操会更加引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也会达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

1 木鼓舞、芦笙舞的历史渊源

1.1木鼓舞的历史渊源

木鼓舞是贵州苗族人钟爱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流传于贵州省台江,以反排木鼓舞最有名,反排木鼓舞的节奏感强烈、动作幅度大,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传说,远古时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来住在东方,遭受其他部落的攻击,全部几乎覆灭,他的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逃散来到反排这块地方,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管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有一次,他们听到啄木鸟发出“多—多”的声音,逐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击它可以发出共鸣响声。于是砍倒制成木鼓,作为舞蹈的伴奏乐器。某个丑年,兄妹俩为失散的族人团聚,举行了斗牛大赛供大家欣赏,并将斗败的牛宰杀来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又将他们平时在深山里学到的舞蹈动作传授给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欢,庆祝团聚,木鼓舞由此诞生了。

1.2芦笙舞的历史渊源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做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一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收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时代相传。

2 木鼓舞、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2.1木鼓舞的发展现状

木鼓舞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顽强拼搏、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正是它的热情奔放和豪迈深得群众的青睐。1990年,反排木鼓舞代表队到中南海表演,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江泽民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认可,随之又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参加演出,因此,而闻名于海内外。

木鼓舞不仅是苗族群众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它较强的艺术和锻炼价值更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人以美的韵味和享受,它的奔放、粗犷充满了浪漫和积极的生活气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因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2.2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前,芦笙舞没有走出大山,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它不能展现自己的风采,而改革开放以后,芦笙舞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走向多姿多彩的世界,成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前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地域等方面的影响,芦笙舞只有在一些大型节日才会举行,比如:春节、国庆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在春节、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等都会跳起芦笙舞,政府对芦笙舞的管理也不断周密,而且芦笙舞不再仅仅局限于偏僻的山村,它遍布于全国各地,比赛和竞技表演相继增多。

3 木鼓舞、芦笙舞与中小学广播体操的节奏、动作比较的分析

3.1木鼓舞的节奏、动作分析

木鼓舞是一种男女混合在一起的集体舞蹈,以围圈、挽手、对称舞蹈为主要动律,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舞蹈主要是由踏步、腾跃、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反复,动作规律而平稳”。表演时风格粗犷奔放、矫健大方、灵巧活泼,表现出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

3.2芦笙舞的节奏、动作分析

芦笙舞在音乐上有一种凝重和凄楚的情绪,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示活的历史画面。从动作特点上看,芦笙舞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踩”的动作表现出娴雅、端庄,“跳”的动作则柔和、潇洒。

3.3木鼓舞、芦笙舞与中小学广播体操的融合

过去,木鼓舞、芦笙舞都仅仅是贯穿于祭祀的活动中,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每逢年庆之时,男女老少会穿戴一新,跳起舞蹈来分享这一年的喜悦。可见,这些民间舞蹈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课间操是每个中小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大量学习之后缓解疲劳、愉悦身心,同时又强身健体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中小学广播体操遍布于每一个学校,甚至会长期做一套操,这对学生紧张学习之后释放压力无疑是不会起到最佳作用,显然很单一,枯燥乏味,频繁地做一套广播体操会使学生对长期进行的动作敷衍了事,把动作本身该有的幅度减小,显然不会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集中注意力,适当增加课间操的运动负荷,在广播体操中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民族元素,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组织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对缓解学习的压力和集中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

木鼓舞和芦笙舞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集操和舞蹈为一体的,将两者与中小学广播体操融合,从节奏上说,音乐和口令穿插,欢快、响亮的节奏,在听觉上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在动作上,木鼓舞中的挽手围圈、腾跃,芦笙舞中的踩和跳都增加了课间操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集体动作也促进了学生在课间操期间的交流,这就使在学校体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广播体操多元化,不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领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4 木鼓舞、芦笙舞融入中小学广播体操的价值

4.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将广播体操与民间舞蹈完美结合,需要一定的编排能力,动作的衔接,节奏的掌握都是不可忽略的,在动作编排中,学生会开发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主动搜集有关资料和视频,可培养学生积极、自觉学习以及创新的能力,在不断地改进动作的过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2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如今,中小学广播体操已经占据了学校的课间操,在一些中小学学校里,学生心中的体育仅仅局限于他们每天做的广播体操,而却忽略了体育形式的多样化。面对枯燥的学习、繁重的作业之后,扮演缓解学生疲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性以及愉悦身心角色的广播体操却失去了它原本所具有意义和功能。将木鼓舞、芦笙舞与中小学广播体操融合在一起,

4.3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

木鼓舞、芦笙舞都属于集体性、合作性的体育项目,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在集体的参与下更能诠释苗族人民积极合作、不畏困难、顽强向上的精神,在跳舞的过程中,他们围着圈,手挽着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感受到团结奋进的力量。将木鼓舞、芦笙舞与中小学广播体操穿插在一起,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爱国,爱家之情,进而达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在与不同民族的交流中,

学生们可以积极展示本民族的特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

5 结语

木鼓舞、芦笙舞与中小学广播体操相似的基本动作的构成,以及目前健身操与民间舞蹈融合的趋势和走向都为木鼓舞、芦笙舞融入中小学广播体操这一构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三者结合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苗族的民族体育文化,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学校要对学生的课间操引起重视,加强课间操的编排和管理,使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多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表现和审美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传承起着一定的有利作用。

[1]洪启星.贵州省苗族芦笙舞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2]李俊怡,胡悦,方征.论民族健身操在学校开展的前景[J].体育文化导刊,2008(1):95-97.

[3]娄必刚,覃朝玲.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途径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130-133.

G807.3

A

2095-2813(2015)12(c)-016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168

猜你喜欢

广播体操芦笙课间操
广播体操:全民健身的时代记忆
做了这么多年广播体操,真的有用吗
岜沙芦笙节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你好,芦笙
愉快的课间操
我国广播体操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