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

2015-12-05宋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2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设施体育场馆

宋亮

(中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民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与居民健身需求产存在较大的矛盾,合理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决场地设施的不足。根据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投入巨大、运营成本较高等特点,政府依据法律与现实需求,倡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对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场馆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与作用。更好地开发利用学校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不仅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缓解场地紧缺、资金巨大投入的问题。规划和实施一批以学校体育场馆的再生计划,对于抓住机遇,实现教育教学乃至和谐社区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有着全方位的、基础性的作用。

1 学校体育场馆开发与利用的作用与问题

1.1 我国综合性体育场馆运营现状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性收入比重较高,体育活动收入比重较小的问题。其中,经营性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房屋出租、文化展演、会展活动等。从总体上看,公共体育场馆的体质属于事业型单位,运营过程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扭亏为盈。还有一部分场馆以事业单位体制为依托,根据场馆自身的特点,探索创新,引入集团化管理模式,成立公司运营具体业务。

无论是自身开发还是引入经营,现存体育场馆都面临较为严重的生存问题。经营开发举步维艰,闲置、荒废现象与大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一些体育场馆开发后,收费较高,也阻滞了居民健身运动的积极性。

1.2 学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现状

针对居民健身场地不足,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又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试点,开展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在此基础上,以试点单位的经验,逐步推动全国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

例如,上海市从2005起,有18所学校积极参与了推进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居民的共享活动。包含大中小学在内的学校定期定时向居民开放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设施。再如,《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第六条规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参与管理学校体育设施。由于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不少体育方面的专业公司有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鼓励和提倡,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甚至为企业和学校牵线搭桥。[1]另外,天津市中小学校在进行布局调整,按照规划建设一批示范中学和示范小学的工作,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下文,采取由政府出资对示范、试点学校的场地建设给予补贴和学校筹集资金相结合的形式,改建、扩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根据教育教学以及居民健身锻炼的特点,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教学区与活动区,实行两区分离,进而更好地将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2]

这些试点、案例表明,在工作机制方面,政府、学校正着力采取有效管理模式,将学校资源“为我所有”变为“大家所有”,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另外,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工作机制,适时纳入文明单位、社区的考核,逐步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拟定示范学校考核标准,实施奖励,从而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良性运行。

2 学校体育场馆开发与利用的积极作用

2.1 形成现代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社区

提升素质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促进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其中作用突出的重要内容就是体育教育。这就要求学校体育除了教育功能本身的功能以外,不断挖掘教育内涵,拓展与延伸教育外延。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能为形成现代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社区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促进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社区化,推动教育教学与社区建设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政府、学校和社区的互利共赢,加快美丽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2.2 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完善学生个体发展

体育教育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对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社区居民的健身积极性,对感染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当中。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简单枯燥的生活变得更有活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以及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不断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和组织能力,使自身素质得到全面的促进和发展。另外,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潜移默化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方式。

2.3 缓解场地不足以及学校经济负担

社会人群健身锻炼需求的极大满足离不开学校体育场馆充分地对外开放。目前我国大众健身服务资源匮乏,学校体育设施可以为此提供有效的缓解和补充。学校体育设施对外有偿服务,将学校的体育资源转变为全社会的公共资源,改变单纯学校投入维修保养的模式,可以馆养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投资建设效益,还可以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

2.4 促进学校体育向产业的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能够增添学校的社会化,扩大象牙塔的对外联系,增多商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必将给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来看,增强学校的造血功能,实现学校体育产业社会化,是国家体育事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对国家改革开发的发展也将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3.1 安全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社会人员在校园流动性增加,在目前大多学校教学区与运动场馆没有分开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学造成影响,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另一方面,立法不足,社会人群在学校体育场馆锻炼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伤害,比如运动损伤、人身伤害、财务失窃等问题,容易产生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等现象。

3.2 财务问题

学校运动场馆对外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增高体育设施的使用率,随之产生各种设施、设备的折旧、损伤,由此带来高额的维护成本。只靠学校场馆的经营收入,难以补贴应对。除了维修成本以外,人员工资、水电汽暖等也是巨大的成本开支,这对目前的大、中、小学来说,学校场地设施的开发能不能满足日常开支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财务问题。

3.3 场地如何使用的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有限,随能够极大缓解运动场地、设施的不足,但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要。社会群体由于活动时间、活动项目的选择随机性较大,所涉及的活动内容、场地需求多且不固定,甚至还会引发与体育教学需求相冲突的问题。这给场馆设施的统筹安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合理安排场地以及场地使用的时间,类型,是学校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4 学校公共体育场馆开发与利用对策

从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来看,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越来越科学化。学校体育场馆因为受到体制、性质等因素的局限,目前的开发与利用尚不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政府职能改变,人民观念转变,高校公共体育场馆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吸收采用先进的、适用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使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与经验。

(1)以积极探索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争取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为础,切实转变政府、学校观念。鼓励居民和各类社团利用学校资源开展活动,同时建立、健全学校财产、学生人身安全的相应保障机制。

(2)建立社区体育管理机制。以社区体育管理为载体,组织开展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一方面,联系、协调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确保进入校园的居民有序、安全地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另一方面,对场地设施在开放共享中造成的损耗,由社区根据学校场馆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程度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偿。

(3)成立体育健身俱乐部。学校成立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俱乐部为载体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各个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俱乐部管理制度,形成联评机制,政府对评估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形成优化管理,更好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成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够带动家长的体育参与。通过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的热情,这也符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

5 结语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大多采用政府投入、学校管理的模式。不利于学校场馆的利益和开发。可以成立学校后勤集团经营化管理,便于采用通卡、通票的做法,合理地配置场馆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场馆优势,做到管办分离,使场馆经营逐渐向大众体育健身的会员制过渡。

[1]林显鹏.现代奥运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6-9.

[2]王凯珍,赵立.社区体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w w w.chinaispo.com.cn.

[4]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Z].2005.

[5]http://sports.sina.com.cn/s/2006-08-09/1115942135s.shtml.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设施体育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比亚迪集团扶贫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