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与应用
2015-12-05程俊
程俊
(繁昌县第二中学 安徽芜湖 241200)
1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意义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热点。目前,上海市已经开展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其可看作是解决现阶段高中生身心健康、体育素质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方法。
1.1 高中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高中体育教学阶段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各项体育运动以及比赛都很热衷,但往往对于体育课和课间操兴趣很低,这除了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更多的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当前的体育课主要是整个班或者是整个年级都在上相同的课程,体育课往往只是简单的教学重复,缺乏新鲜感,教师没有本着因材施教原则,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如简单的三步上篮的动作,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的篮球课都在学习。虽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体育教学内容有所改善、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教材的改革程度与高中生知识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对于高中生的体育素质的改善程度有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高中体育教材编写缺乏与高中生实际身心发展需求的共鸣,难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1.2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部分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日本等,高中体育教育采用学校自治、分层次管理的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不但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更重视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是否达标,也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团队意识、公平竞争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交流的深入,这种以学生兴趣为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突出学生特点的先进教学体育模式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接受。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学生的体育素质、学校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均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可能对国外的教学模式完全照搬照抄。我国的体育改革应根据不同地区高中自身的资源条件逐步推进,应当重视高中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学习态度、个性品质、合作关系和发展潜能等方面的发展。另外,通过高中体育教育专项化改革,将学生兴趣与技能相结合,实现素质教育。
2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与应用
2.1 专项化改革的核心理念及要求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在体育教学中以高中生为主导地位,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通过学习掌握1~2项运动项目。其对专项化的课程设置的要求是:首先是足够的教学时间,也就是充足的课时,以保证高中生可以掌握该运动项目;其次是运动技能评价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项评分标准,评分的依据是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最后是以高中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学校体育课的运行机制进行合理化的专项化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通过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培养能力是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实践的,因此将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与应用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并产生有效作用是现今体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2.2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与应用
2.2.1 学生选课方面
高中体育专项课的设置,应当从学校的现有资源为主,结合本校现有的体育教师人数、学生实际情况和场地、器材等因素,确定学校可开设的体育专项课、可以容纳参加的学生数和任课教师的人选。在选课阶段,学校发放高中体育专项课的意愿表,学生应根据自己高中阶段的成长需求和学校可开设的体育专项课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确定自己选择的体育专项课。当学生超出设置体育项目的可容纳量时,可根据其自愿选择进行分配到其他项目。在专项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提高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其对体育课程的参与程度。
2.2.2 课程内容设计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体育专项化教学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单项作为自己稳定的学习方向,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掌握和提高该项体育技能,逐渐地提升自己体育项目的比赛能力,在参加体育项目的同时培养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堂选择机会,同时,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使得学生由被动地接受逐渐转化为主动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深入发展,为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有利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同时拓宽了国家培养人才的渠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选课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选课草率、中途换课、跟风选课等,造成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运行模式的浪费,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对上述情况加以改进。
2.2.3 课程评价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中,高中3年的课程难度应逐渐增加,并且每学期的侧重点不同,如高一、高二年级上学期应注重体育基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体育项目的内容,下学期应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习该项目的基本动作和相应的战术安排。每年的期末考试应该对学生的基本成绩、参与程度、团队合作和比赛能力做综合评定。高三则应以专项比赛为主,在比赛中对项目的战术安排、动作技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进行专项训练,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在实际训练中。而高三年级的期末考试应根据学生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团队意识等作为考核依据。高中3年的学习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高中生强健的体魄。通过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使体育专项课程评价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团队意识和管理意识的提高。
2.2.4 师资力量
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中,体育专项课的师资力量和专项教学水平是整个改革的重要支撑。体育专项课的教师是否接受过专项知识的学习、专项技能的训练以及专项教学的实践,这是关系到体育专项课建立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来看专项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当地经济和教师资源的问题,很多地区的体育教师的专业与课程不相符、甚至是一专多能,对体育专项了解不深入、其自身的擅长运动技能与课程也不相符。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应加强对高中体育专项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培养,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学队伍。同时,师范学校应更加重视对未来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以保障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专项课的教育、提升运动能力。
2.2.5 实践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陆续开展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许多学校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项目,总结开发出一系列的特色教学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但是高中体育专项化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资金问题,教学改革需要对现有教学环境进行改造升级,部分学校办校时间长,基础设施薄弱,同时专项课教师的培训以及正常教学中的经费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其次是场地的问题,各项体育项目需要专业的场地,对现有条件而言,除部分新学校达标外,多数学校的室内外体育场地均不足以开设多项体育专项课。最后是体育专项课师资问题,很多体育教师的专业不对口,需要重新学习培训等。但是从整体上讲,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合理有效的,可以通过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应用,为实现大中小学原有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实现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3 结语
根据上述的阐述和分析,高中体育专项教学应结合学生个体存在的不同兴趣差异进行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高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中生能够掌握1~2项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同时还在我国各地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育实践和应用,以不断地完善现有的高中体育专项化内容,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1]于雅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性提高途径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3(18):166.
[2]侯振英.对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3]江丽梅.郑州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与改革措施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