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初中生个性形成与发展作用的研究①
2015-12-05曾强
曾强
(黄淮学院体育系 河南驻马店 463000)
1 体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
中学生阶段学生个性的一系列特点,特别是其中的可塑性特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基础,而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人生阶段,两者之间的交叉在所难免,其中更多的表现就在于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性的影响。传统的对于体育教学的看法中,更多的关注点都在于体育对人运动体质方面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在的体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已经很大程度上开始突破传统视域而深入到精神层面的研究,其中“多元化”理论就提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不仅仅体现的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在精神层面对学生的个性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中以曹湘君先生所著《体育概论》为代表,其中也突出了体育教学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的功能,其中就暗含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中学体育教学的关系。后来对体育教学的主要作用更是不断地深化,学界甚至提出过“万能论”的观点,其中对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影响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就在于其提出了体育教学功能在种类深度的拓展,如认为体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会促进学生一些社会观念的形成等,这些就已经突破了传统对于体育教学的见解,形成的是一个从内到外的研究体系。而不管是“多元化”还是“万能论”关于体育教学的论述,共同点就是都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文章也认同他们的共同点,并认为体育教学活动在中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决定这种影响作用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有的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有的起着阻碍作用,而条分缕析的解读是我们全面认识这一影响过程的前提和重要一步。
2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这种个性的形成是在先天和后天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整体,其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学校整体教学中,体育历来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它充分发挥着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而培养中学生完整的个性特征,使得其更自如地适应生活、学习环境并在以后的人生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使命。结合个性的定义特征,可以得出,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特征。
2.1 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对健康的定义现在越来越多,但是什么是健康却还是见仁见智。如今的健康已经突破了传统指向身体健康的范围,关涉的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三维健康,我们现代很多人俗称的“亚健康”就是从心理方面进行考量的。对健康的界定,现在比较广泛流行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里就已经开始关注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心理健康我们指的是一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缓压的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指在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能够自我调节以达到情绪稳定、心理活动平稳的状态,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排除消极不利的因素,达到身心和谐。而体育教学活动就在中学生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中学生的教育中,虽然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传统应试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很大,很多学校因为过多地关注学生体育成绩的硬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个性的培养也就没有了现实的土壤。而随着考生课业负担加剧,很多学生的体质下降的同时心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如何让学生释放出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宝。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其中的室外运动课上,学生可以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环境、可以不用再局限于课桌和课堂,户外运动形成的特定的体育环境给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学习情境。在体育运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已经可以摆脱教师把控课堂的压力,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加入的体育项目中,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环境下,他们拥有着自我操控和自我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的活动中取得运动快感和成就感最终内化成心理定势。这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缓解因为高压学习而带来的紧张和疲劳等有非常好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参与性和表现欲也同样旺盛,他们在运动中积极进取,其中有一部分的作用就是排解学习时带来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欲望,消除焦虑心理等。而体育运动中身体运动所施加给大脑的机体反应对心理感受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对个性的发展也影响显著。“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可见,通过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学生的生理素质会得到提高,在运动中的愉悦的心理体验更会内化成一种心理定势,对于调节学生学习中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学生身心能更和谐地发展,也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2 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形成
在个性所包含的子定义中,性格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界定的概念,有论者认为“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最重要的标准。所谓性格,就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热情、坚实、果断、有的人冷漠、动摇、懦弱,有的人固执、自信、骄傲、有的人优柔、谦和、自卑。”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虽然每个人的五官内脏都有着相同的组成部分,但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却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点,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性格上的与众不同。中学生正在性格特征的养成阶段,性格中的可塑性特点相当明显,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运动,本身不同的项目对学生的个性性格特征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对性格差异和体育运动的要求进行匹配,那么打造完美的学生个性性格特征就完全有可能。
我们不能强求在体育教学中强加给每个学生固定的体育运动项目,而是要针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组织和配套。例如足球、篮球等有身体接触、运动感强、需要团队成员有着机智灵活应变能力和敢打敢拼竞争力的集体运动,学生中活泼好动的那些可能比较热衷,但是对那些平时身体瘦弱或者个性稍显沉默不喜欢张扬的学生来说参加这些活动就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对太极拳、健美操等形式上稍显缓慢、没有身体接触的体育运动形式,那些平时个性中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无人问津,而那些平日里个性性格不事张扬的学生群体却会有额外的兴趣。我们不难想到,任何一种个性性格所热衷的体育运动对塑造此种性格特性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对形成个性性格的多样性却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如果,性格好动的学生每每参加的是竞争力激烈的球类运动,引导不好的话,可能就会造就极端的所谓暴躁、急躁、沉不住气的性格特征;而如果性格偏内向的学生都去参加太极、健美操等节奏相对缓慢的运动方式,那么很难想象的出来,这样的中学生群体会表现出此年龄段所应有的活力和激情。所以,对体育教学进行调配的过程中,应该鼓励那些性格上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多参加有胜负之争的竞技体育,让他们在碰撞和胜负的喜悦和悲伤中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完整性格;而那些相对来说节奏缓慢的体育运动形式则可以让性格活泼的学生多参与,让他们可以在形式节奏的有效把握中磨砺自己锋芒毕露的性格,尽量使得性格变得沉稳有控制力。
3 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在培养中学生完整个性中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要优化整合教学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使得体育教学活动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在充分照顾好每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发挥出体育教学在培养初中生个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只要学校大胆革新、积极探索,我们就有信心培养出个性完整的中学生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7):2.
[2]祁文文.影响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1(3):20.
[3]朱俊青.让体育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7):156.
[4]张国梅.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6):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