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困惑: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如何关注

2015-12-05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中国学校体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组差异动作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备课系列论文(十)

差异困惑: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如何关注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差异是绝对的,没有差异却是相对的。因为,尽管是同一年龄段的学生,首先男女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既有性别的区分,又有兴趣爱好之不同,还有运动技能基础和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其次,同一性别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如同是男生,每一个体也照样存在兴趣、技能、素质等的不同,女生与女生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在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容忽视。但该如何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既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目前,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关注差异,如何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本文通过归纳现象、分析原因,重点讨论有效解决策略。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表现的归类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常态课还是非常态下的体育课,都能或多或少地,或明或暗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时的不同表现,要么积极性主动性不一,要么理解速度有快有慢,再者技能掌握早晚有区分,还有的是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所不同。总之,这些都使得任课教师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或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体育教学中参与程度大小之差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其中,只有学生的学习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程度了,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具体实现,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才能落到实处。因此,不仅参与而且要积极主动参与才是体育教学所需。然而,在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观察中发现,很多课堂都会出现积极与不积极两种类型的学习者。积极的学生无论在听讲、观察,还是在练习、讨论、展示、评价等具体学习环节中,都能够按照教师的指令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那些不积极的学生不是在听讲中交头接耳,就是在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时东张西望,或者是在练习中扎堆偷懒,还更有甚者,直接无故见习,做悠闲的旁观者等。这些不积极不主动学习的种种表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学习的有效性。

2.体育教学中理解能力大小之差异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无论学习体育知识,还是运动技能,或是掌握锻炼方法等都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差异。理解能力强者,很快就能明白教师所讲技术要领的动作方法,观察完教师的示范动作就能马上模仿出来,这样的学生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与教师做到有效配合,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也能如期达成。而有的学生,或许在课堂上所占比例不高,但是,由于理解能力较弱,听不太懂、看不太明白、做不太对的情况会时有发生。如,教师讲完肩肘倒立保护与帮助方法示范以后,在练习中就有个别学生保护与帮助同伴的时候,站位与教师要求的位置刚好相反。这种情况一方面有可能是学生没有注意听讲,但也有可能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其必然联系。

3.体育教学中技能掌握快慢之差异

体育课堂上,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不仅反映着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然而,学习运动技能几乎是每一节体育课都要重视的,可是,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师传授和指导下,却会呈现出有的学生掌握速度较快,有的学生掌握速度较慢。这种掌握速度快慢之不同,对教师把握教学进度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一旦出现有较多学生未能达到流程设定的理想状态,教学流程中事先安排的活动方式就有可能被调整。调整的幅度越大,教师把握的难度越大,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就越明显。但是学生在学习中技能掌握速度的快慢有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根据差异合理组织好教学活动,值得进一步探讨。

4.体育教学中遵守纪律强弱之差异

学生在体育课上,因组织纪律性上存在差异,将有不同的学习行为表现。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认真学习,无论是听讲、观察,还是练习,都能够聚精会神认真完成,这样的学生不会对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运用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也能够很顺利地完成讲解、示范、指导等各项教学活动。但是,对于那些组织纪律性不强的学生,诸如让认真听讲、观察、练习的时候,有些学生“走神儿”,甚至跑到远处做其他的事情,这样,组织难度会无形中加大。如有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跳单、双圈课,教师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6个组,每一个组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练习,可是,却看到有两个学生无论该不该自己练习,都会在场地上跳来跳去影响其他学生练习,任课教师当时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出现这种现象,尤其对于新任教师来讲更难处理。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差异的根源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实际上可以从不同与不等两个视角查找根源。一种是属于不分高低、强弱等级的不同类,如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等;另一种属于有强弱、好坏区分的不同层,如素质基础差异、技能差异等。下面分别从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习惯等方面讨论差异根源。

1.性别不同,兴趣爱好各有倾向

体育教学中,因学生的性别不同,较为明显的兴趣爱好倾向性也会有所显现,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差异就越显著。表现在安排同一种运动项目学习内容的时候,要么男生积极主动性很高,要么女生如此。究其原因,是男女生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因性别特点导致的不同的喜好。通过男女生在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中的积极性反应情况,可以归纳总结出,哪些项目更适合于男生或女生。当然,在常规之外,还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例如,有些女生喜欢踢足球,可常规思维和观察中,是大部分男生喜欢踢足球,假如仅仅考虑球类教学中向男生传授足球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话,校园足球的普及性就很难得以体现。因此,在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会各有倾向的情况下,不可忽视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更是任课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

2.年龄不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

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和素质发展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同时,也正是因为年龄不同各自有着素质发展敏感期,因此,体育教学中就会显现出具有一定差异的素质基础和身心特点的体育学习行为表现。就教师而言,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无论是在不同年级还是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假如在教学中采取相同的组织教法和锻炼手段,这些学生可能就会出现学习效果的差异,这种差异,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的。假如体育教学中未曾顾及到这些,一方面说明教师的疏忽,或认识尚不到位;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班额过大,既便是有要区分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结果依然出现大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或许可以归结为是力不从心的有差异难关注的教学。

3.体质不同,接受能力大小不一

在差异现象中,我们谈到学生在课堂上会存在有些学生动作掌握速度快,而有些却较慢,究其原因,与学生的体质状况有着必然的关联。学生之间身体形态有可能不同,如有的学生体型正常,有的却超重或肥胖;身体机能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如有些学生心肺功能良好,有些稍差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可能差异明显,如,有些学生速度素质较好,却耐力素质不好;有些学生柔韧素质较好,却平衡能力不足;还有些学生协调性较好,却力量不足等等。在学习某一项技术的时候,倾向于力量型的技术,那些力量素质好的学生学起来就显得轻松些,倾向于柔韧型的技术,具有良好柔韧素质的学生,掌握的也会较快,反之亦然。因此,由于学生本身体质之不同,结果会导致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区别。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工作时,不可忽视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

4.技能不同,掌握程度各有差异

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术动作的时候,会因为原有的技能基础不同,导致认识、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技能基础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在过去体育课堂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不一影响新技术的动作学习;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有些学生课外参加有校内外体育兴趣班、课余训练队等所致,事先对某项运动技能已经有所掌握,在该项运动的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对于那些技能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在传授的时候,掌握的程度就会明显好很多,而对于那些以前未接触过该项技术的学生而言,不仅掌握的速度会缓慢,而且,通过同样课次的学习以后,在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上也会差异明显。这种因技能不同导致的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动作的程度各异情况,实际上,在体育课堂上十分常见,但很多教师却依然按照统一的教学方式、练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既很少对技能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也很少对技能基础差的学生施以特殊的照顾。结果就会导致人们常说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状况发生。

5.习惯不同,完成动作方式各异

学生在运动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同一个班级里往往会存在完成动作使用左右手或脚的习惯之不同。例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学习,多数学生可能是用右手投篮,足球脚内侧踢球,大多数学生可能是用右脚去踢,而往往还有少数学生却是采用另一侧手或脚完成动作。这种因习惯不同导致完成动作方式各异的情况,实际上,在体育课堂上是较为常见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关注到这些有着不同方向习惯的学生,结果常出现有些教师在做动作示范的时候只做习惯于用右手或右脚完成动作的示范,而没有为“左撇子”学生做示范。这样的示范,左撇子的学生学习会在掌握程度上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些学生,即未能给予及时的特殊指导的话,他们或许只能慢慢地自我领会,固然也就会出现掌握技术动作快慢之分。但是,假如教师能够关注到这种情况,或许左撇子的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就不在出现落后现象。

三、体育教学中关注差异不当现象

如果说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完全不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判断是不客观的,只是,关注程度或关注后采取的策略或许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体育教学中教师关注差异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差异不分组的大统一现象

基于前面对各种差异和差异产生的根源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体育课上确实需要教师根据各种差异存在的可能性,充分考虑并力求做到区别对待。但是,在体育课上,大多数情况都习惯于采取有差异不分组的大统一组织形式,即无论何种差异,是体质好的还是差的,技能基础强的还是弱的等,都是按照教师设定的相同练习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这样的组织活动方式,表面上看,比较整齐划一,按照教师统一的指令完成练习任务。实际上,这样的大统一形式的课,往往就会缺乏实效性,因为,有差异的学生没有被关注,就像是学生们按照教师的指令统一学习,很像是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在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种情况下的体育课,很容易被看做是单纯走流程的课。因此,大统一的课是不太提倡的。

2.有分组不分类的形式化现象

除了看到体育教学中的大统一现象,实际上,有一些教师已经考虑到了分组教学,而且,在一些观摩展示课上,更能够看到有些教师采取分组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有的甚至能够看到根据学生情况分类的影子。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有些教师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需要分组学习,但是,往往分开组以后,完成的教学任务还多为一致。这样的分组就难以看出区别对待的效果。例如,有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跨越式跳高课,教师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3个人都是小胖墩。这样分组,看似把体形稍胖的学生分到了一个组别之中,但是,教师安排各组学生练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一样的,小胖墩们尽管分到了一组,并没有得到更多或特殊的关注,教师依旧是在六组之间巡回做同样的指导。这种分组,看似按照体形也分了类,但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类,因为未能体现出小胖墩们需要的特殊练习方式,例如降低跳高横杆的高度、减少练习次数、增加指导的时机等等。假如不对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类的教学服务,这样的分组不分类就失去了意义。

3.有分类不跟进的走过场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时候,我们也能够看到有的教师既考虑到了分组,又在分组过程中对不同类的学生有区别对待的练习任务或指导方式,这应该说就体现出了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例如,在一节跳箱课上,教师在布置场地的时候摆放了三个同等高度的跳箱和一副山羊,在练习时,教师让动作完成不太好的几个学生直接分到了同一组且只练习跳山羊,显然,比起跳箱来讲,是容易一些。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分配在山羊器械练习的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此练习,教师也对其有同样的巡回指导的机会。相对于前一种分组不分类的形式化现象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起码是按照完成动作的难易度有了区分。但是,从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上来看,假如这一组学生一直在练习跳山羊,既便出现有可能完成跳箱上动作的学生,而没有被提升练习难度到跳箱那里体验动作,说明任课教师对这些具有差异性的学生的关注缺乏跟进。即只停留在了分组与分类上,未能充分考虑分类后课堂上学生的进步,也就依然存留着走过场的迹象。

四、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差异关注的方略

体育课上根据学生的差异,灵活把握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具有一定难度,难就难在学生既存在客观上的不同,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尤其是对于大班额来讲,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实属不易。但假如教师能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整合有利资源,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尽管不能看到巨大的改观,但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发展上,能够向前推进一步。下面谈几点关于差异学生如何关注的具体方略。

1.分组分轮:体育教学中大班额学生的差异关注

过去,我们都比较熟悉分组轮换,这里提出分组并分开轮换的方式,其区别的核心点在于,不是所有的组都参与相同的轮换,而是按差异分组后,同一类学生组之间进行轮换,如差组练习方式与差组之间轮换。目前,不同学校的班额大小上,尤其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自然班级的人数分布不均衡,少者20、30多人一班,多者50、60、70甚至80多人不等,超大班额还有90人甚至更多的学生被分配到一个班级中学习。其他学科教学,无论班额大小,大家共同坐在一个教室里,一个教师对着这么多学生讲授、指导,或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影响不大,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学生大都是在静止的状态下学习的。而体育学科的课堂除了风雨或其他恶劣天气,大都在室外操场上活动状态学习。人数在50人一下,教师们或许还能够适应,但是一旦班额过大,会给体育教师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假如在这种情况下,班级内学生之间素质、技能基础又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兴趣爱好又有不同,甚至有些学校大班额男女生没有分班上课,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实属不易。但这种大班额现实,体育教师是无能为力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关注到大班额课堂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呢?

分组,是教师们经常想到的方法。分组后轮换学习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教学手段,这种分组轮换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额的难组织问题,但是个体间的差异却没有得到更多关注。在分组的时候考虑到两极分化的学生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并作出不一样的安排,即学习内容、练习方式等有所不同。学习一项新技术的时候,素质基础好、技能水平较高、兴趣较浓的学生,可以作为助教辅助教师组织好课堂学习活动。从分组形式上,相似基础或技能水平的学生可以被分在同一组里,这样在学习的时候,除了听讲、观察等可以统一组织,共同参与学习,大量的练习活动时间,都可以按照分好的组采取有一定难度分层或形式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过去不考虑差异分组的时候,不同练习内容或许教师会让学生在练习同等时间后,组与组之间进行轮换,即等时轮换。而对于按照差异分组后的组别练习,可以同级水平之间进行轮换,即好的与好的轮换,能力稍差的与差的轮换,或者按层分组以后,各组按照适宜的练习形式和内容不进行轮换。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考虑到人数多难组织的现实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差异学生。当然,这样的分组分开轮换的方式,从理论上是能够说得通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教师的精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使这类班额的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不借助于小组长、特长生等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勤于沟通、及时发现、重点培养一批体育小骨干,否则,大班额理想教学或许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2.统分交替:体育教学中正常班学生的差异关注

在班级类型上,既不是大班额,又不是小班额的中间型正常班比较常见。相对这类班级,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由于班级组织与大班额比较起来难度并不是很大,因此,就可以采取先统一学习,再分开做不同类基本练习;根据情况集中讲评;再分开做不同类提高练习,交替组织教学活动。当然,只要牵涉到分组,教师就要事先安排好小组长认真负起责任,有助于分组分类练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就教师而言,不能只是在课堂教学中临时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分组分类练习的决定和组织,而是要在备课阶段,即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做好合理的规划。结合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析学情,确定教学中应如何分组,有差异学生的班级,学习方式和练习内容如何区分,练习中如何指导和根据课堂情况做出必要调整。假如在设计的时候都已经做到充分考虑和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中的那些预知的差异学生就能够得到较好的关注,采取统分交替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把握进度和效果。

当然,有时候,在课堂上还有特殊情况出现,例如课前没有请假,但一上课出现超过教师预估的见习人数,如5、6个学生一起出列见习。就本节课而言,对这些见习生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防止出现不见不习、见而不习、习而不见等现象发生。见习生属于班级成员之一,因此,对于这部分见习生的学习安排,依然可以和全班其他学生一起按照统分交替的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统一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讲和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后,分开练习时,见习生可以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展示或点评学习环节的时候,依然可以参与到集体中来,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引起对见习生的关注。但目前看到较多的情况是,见习的学生一节课大都被安排在一旁坐着,至于学生观察与否,练习与否,教师未关注的情况较为普遍。又如,在前文中提到的对于小胖墩而言,无论多少,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时,除了统一讲解和示范让全体学生一起学习以外,对这部分学生的特殊关注不可忽视,甚至有时候,还要引导其他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去帮助小胖墩完成动作。例如,在某高中,一节单杠跳上成骑撑前回环课上,一位自己无法完成动作的体重足以有130公斤的小胖墩,一直在一旁看着其他同学做动作,但又表现出很想尝试和体验的表情,教师及时发现以后,迅速走在小胖墩所在的练习组,和其他两个学生一起帮助他上了杠,并完成了骑撑动作,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就没有让其做回环动作,这一胖墩学生体验了杠上骑撑动作,尽管没有完成完整动作,但总算让该学生真正参与了这项内容的学习,而不是一直被忽略,通过小胖墩体验动作后露出的喜悦表情,就能想象到他获得的满足感。

3.合理引导:体育教学中特殊类学生的差异关注

在体育堂教学中,除了对学习和掌握速度慢、见习群体的差异关注,实际上,几乎在很多课堂上都会出现特殊的学生,大都集中在课堂表现与他人不同,有的是积极主动性不高,出现练习中的偷懒现象;有的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出现交头接耳捣乱课堂,影响他人学习现象;有的是属于难以控制自己行为的多动者;有的是因为过于兴奋或激动,表现出的非正常行为;有的因为心理素质发展不良,出现的对他人言行伤害等等。教师在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假如忽略了这些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各种表现,除了会影响其他学生练习,尤其对个人的学习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能不管不问,要做出合理的引导。

如何做到合理引导?首先,善于观察,及时发现这些特殊个体。例如,老师让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偷懒,少练或不练;教师做示范动作的时候,有个别学生不看,还捣乱其他学生不能正常观看。其次,准确判断,分析所发现的某一特殊个体是一种什么学习行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例如,练习中偷懒学生,是一种不良的学习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并非都是由于学生不爱学习造成的,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组织形式不当有关。例如一节肩肘倒立课上,教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做肩肘倒立辅助练习,结果有两组女生练一下,躺在垫子上聊聊天,当教师走进关注到她们的时候,又做一下动作,再继续聊天。看上去是学生偷懒现象,但究其原因,与教师采用时间控制而没有用练习次数约束学生的练习方式有关。假如,教师用每人练习10次,或许就可以大大减少这种偷懒现象发生。此时此刻,教师的引导就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在反思自己不当安排之后,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练习。对于在教师讲解、示范过程中交头接耳捣乱课堂的学生,教师一旦发现,或语言提示无效的时候,假如这些学生都在后排,教师可以及时把队伍调转方向,全体向后转,继续讲解或示范技术动作。而对于所谓多动的学生,任课教师很难控制住其多动行为,有的表现出练习次数增加,该不该自己练习,都要抢着练习;有的是不表现在练习环节,而是做出各种各样的非常课堂要求的动作,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等。对于这类个体,体育教师该如何关注呢?如果这样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中人数较多,教师可以把这类学生分到独立的一个组里;如果只有一个或最多两个学生,可以考虑将他们分配到学习较好的一组的学生中间,这样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如果分配到较差一组的学生中间,较差的学生就更难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就更难缩小。

五、结语

基于体育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顺利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并非容易,假如再出现各种各样的有某种差异的学生,组织难度就会更大。体育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大有小、差异人数有多有少,而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既是新课程标准具体的基本理念要求,也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之基本要求。采取分组分轮、统分交替和合理引导等方略对有效组织体育课堂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些措施还有待于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于素梅,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体育学法论》、《看课的门道》等论著28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

猜你喜欢

分组差异动作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动作描写要具体
分组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