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问题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2015-12-04张盛德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厌学留守儿童农村

张盛德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出现的厌学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厌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实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怎样矫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留守儿童厌学现象的原因

(一)归属感的需要方面

我们可以把“留守儿童”归属的需要分为学习归属的需要和生活归属的需要这两种情况。学生的学习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班级群体中和学习环境中,对于他们来说,都希望自己能被他们所在的群体和环境所接纳认可,从而得到一种归属感,“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使然,会由于他们的某种生理、外表、出身、行为方式、学习成绩等原因,而受到班集体其他成员的排斥,甚至嘲讽,他们的这种需要就会受到威胁,一些严重缺乏归属感的学生就会对在班集体中进行学习感到恐惧,造成他们的厌学现象。

“留守儿童”相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缺少更多的亲情教育,由于父母都在异地工作,孩子与父母的相处和沟通的时间有限,很难建立深厚的感情,“留守儿童”的生活大都寄予亲戚的代理或是祖父母的照料,虽然能获得正常的生活生存的需求,但却得不到父爱和母爱的滋润,因此就会缺少家庭的温馨,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生活归属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因为监护人的力不从心。大多数的监护人认为照顾“留守儿童”仅仅是生活上有吃有喝,饿不了、冻不着就可以了,忽视了孩子心理上对一个温馨家庭的渴望和对亲情的需要。

第二种是“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在沟通上出现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两地相隔,见面的机会少,电话等其他沟通又比较缺乏,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封闭,甚至感到生活上和父母的脱离,使他们无法实现对生活归属的基本需要。

第三种是父母对情感的错误弥补。在学校里有一种现象,“留守儿童”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比较“富裕”的群体。但是“留守儿童”的经济管理能力和自辨力还不成熟,以至于给他们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

(二)尊重和理解的需要方面

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而尊重和理解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尊重,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没有了父母的庇护,经常会受到一些异样的眼光甚至是别人的欺负,因此使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形成了很强的个性,不容许别人谈及他,否则会被他们认为你充满了敌意。

“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理归属的缺失或许是造成“留守儿童”厌学的直接原因,但是“留守儿童”所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和背景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如家庭的教育和管理,学校的制度和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误导等。

二、“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矫正措施

(一)学校方面

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温暖,要帮助、呵护“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学校就要创建一个个温暖的班集体,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其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和课堂活动,利用互动互学的同学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学校可在课外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多种交流活动。其次加强家校沟通,用爱心温暖每个“留守儿童”,教师要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加强对他们的学习辅导,指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的教育孩子。学校要把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承担起培训监护人的重任。通过家访、座谈或召开家长会以及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等形式向监护人介绍学校教育的特点和对学生的要求,介绍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了解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情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成长中应发挥的作用。再次要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儿童的需求和愿望,在考虑到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借鉴大学学生活动经验后,可以采取下列形式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学习生活。如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积极开展班会活动,并充分利用班会这个平台让儿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如教儿童下棋、乐器和手工艺等。

(二)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对孩子出现的厌学情绪,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能急躁,不能放弃,更不能歧视。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善待孩子,尽量减少或避免孩子心灵上的创伤,经常和孩子谈心,让孩子倾诉心中的欢乐和烦恼,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主动与学生联系沟通,共同把学生教育好,尤其那些常年在外的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学校。另外,家长不要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使用暴力。还要要求、指导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离开只是空间上的距离而不是心理上的疏远,淡化“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工作后的失落感和被遗弃的感觉,辅以学校及时的心理辅导,那么“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将与一般的孩子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三)社会方面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有规模、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聘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指导和帮助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社会媒体正确宣传和认识“留守儿童”的成长,不能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成长的阴影,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帮助“留守儿童”,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大“留守儿童”救助资金的管理,落实到实处。

附注:本论文为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GS[2013]GHB1142)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厌学留守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治探究
一例学生厌学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