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诗中的雁意象和咏雁诗

2015-12-04罗宁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杜甫

罗宁

摘 要:雁是杜甫诗中描写最多的禽鸟。杜诗中的雁意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往往表现出四个方面含义或象征:一,兄弟之情;二,故乡和乡思;三,羁旅和漂泊;四,传书。而且,这些含义或象征常常是相互交叉融合的。杜甫的五首咏雁诗,表达了个人流寓异乡的孤羁之感和思归之情。杜甫还在对前代雁典故、意象的袭用和变化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象和词汇。

关键词:杜甫;咏雁;雁意象

杜甫作为咏物诗大家的地位,早已得到古今学人的认可,其咏马诗及鸥意象等都曾有论著探讨{1}。但是杜诗中最常见的禽鸟——雁,却极少引起杜诗研究者的注意{2}。据统计,在杜甫诗中出现的禽鸟物象中,雁出现过78次,包括鸿(体型较大的雁)9次,鸿雁并称者8次。比起排在第二位的凤50次,第三位的鹤44次,第四位的鸥40次来说,雁在杜诗中显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3}。就专门的咏雁诗来说,杜甫也写有五题七首,按写作时间排列是《官池春雁二首》(广德元年,公元763),《归雁》(东来万里客)(广德二年,764),《孤雁》(大历二年,767),《归雁》(闻道今春雁)(大历三年,768),《归雁二首》(大历五年,770){4}。无论是咏雁诗还是某些写雁的诗句,无不展现出杜甫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其中呈现出来的雁意象值得认真分析。在杜甫精心雕琢的诗歌世界里,雁是不应被忽略的重要意象{5}。

杜诗中雁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在安史之乱以前却只有两次写到雁。第一次是天宝十一载(752)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首名作的结句给人以深刻印象:“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6}随阳雁是说雁性随阳,语出《尚书·禹贡》:“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孔传云:“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所居于此泽。”《正义》云:“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左思《蜀都赋》所云‘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也。日,阳也,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7}而“稻粱谋”则是自庾信《咏雁》“稻粱俱可恋,飞去复飞还”而来{8}。在这首诗里,鹄雁对举,分别代表者高尚之士与逐利之士。张表臣解曰:“黄鹄譬髙举远引、莫知所如往者,随阳雁譬志在随人、拘于禄仕者。天宝十三载先生始得官,时上荒淫,天下且乱,故有虞舜之思,周满之戒。且叹识者见几而作,吾人怀禄未决也。”{9}显然在这首诗里,雁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杜甫二次写到雁是天宝十三载(754)的《秋雨叹三首》,因为这一年秋雨为害,杜甫有诗怨刺,其第三首有“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的句子{10},虽然其中化用了庾信的“湿雁断行来”{11},但这只是写实,并无褒贬或寓意{12}。

和安史乱前杜甫对雁不大留意以及描写的随意相比,安史乱后的杜甫对雁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寄寓了深深的感情。此后杜诗中的雁很少像《秋雨叹》中那样只是普通物象,一般也不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那样的负面意象,而是一种引起诗人乡思和愁绪的意象。大略而言,雁意象在杜诗中往往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含义或象征:一,兄弟之情;二,故乡和乡思;三,羁旅和漂泊;四,传书(往往是家人及亲友之书)。而这四方面的含义常常又互相交织,互相推进,互相深化,在完成杜诗的“沉郁”诗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有弟皆分散”和“弟妹萧条各何往”

安史之乱后,杜甫和居住于东都洛阳一带的兄弟分散,消息难通,由此开始了大量描写兄弟(弟妹)之思的诗写作,这个主题差不多贯穿了此后杜甫的一生{13}。而在这些诗中,雁成为常见和重要的意象。杜甫最早以雁写兄弟之情的作品是乾元元年(758)任华州司功参军时的《遣兴三首》,三诗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洛阳的兄弟、故居、旧友的思念。在第一首写兄弟之思的诗中出现了雁: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尾联就是以雁行喻兄弟之谊。以雁喻兄弟,典出《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14}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典故来源虽早,但唐前诗歌中却没有以雁象征兄弟的,初唐也只有不大可靠的一例,直到比杜甫稍早的李白才开始用“雁行”喻指兄弟情义,如《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云:“兄弟八九人,吴秦各分离。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小子谢麟阁,雁行忝肩随。”《别中都明府兄》:“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15}不知道是否因为受李白影响,杜甫诗中也频繁使用这个典故,到后来,雁所具有的兄弟、故乡之意已经内化入他的心灵,无需专门像《遣兴》这样明白地说——“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如果说乾元元年《遣兴》中的雁还是直接而简单的比附甚至有些像诗后面拖着的尾巴的话,第二年杜甫在秦州所写的《月夜忆舍弟》,诗中的雁已完全融入作品之中,成为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的重要组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第二句写“一雁”是强调其孤凄,写“雁声”是渲染其悲鸣,加上“秋”字,已为全诗奠定了凄冷哀愁的基调。而这只孤雁,不祇是诗人在秦州时偶然的所见所闻,更是诗人自身栖居秦州的象征。诗题已点明“忆舍弟”,诗乃由场景氛围写起,雁字从一开始就暗含并引出了两层意义:兄弟之思和羁旅之叹。由此而接入颔联的“故乡”,颈联的“有弟”。不但如此,雁还带出了尾联的“寄书”。在“寄书长不达”的时候,诗人多么期盼大雁能够传书啊!可以说,仅在这一首诗里雁就被赋予了三层隐喻:孤独的个人,对兄弟和家乡的思念,对得到家人音讯的期盼。这首诗中塑造的雁意象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足可代表杜诗中写雁的最高水准。

在秦州居住时间不长,杜甫即入蜀,开始了他在四川、重庆、湖湘一带的漂泊生涯,此后雁更是成为引起他对兄弟姊妹的无尽思念的事物,典型的如《九日五首》之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日登高之时自然想到家人,而此时“旧国霜前白雁来”,更引起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弟妹之思,“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16},诗人对弟妹的命运担忧起来——在此战乱之时,而自己渐入衰老迟暮之年,还会有与弟妹相见之时吗?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以及湖湘时期的诗中,雁往往构成诗人思念弟妹亲人及故乡的重要意象。

除了单说雁字,杜甫也用“鸿雁”为词表示兄弟之情。《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之一:

汝迎妻子达荆州,消息真传解我忧。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嶢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朱绂即当随彩鷁,青春不假报黄牛{17}。

杜甫写此诗时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大历二年弟弟杜观来夔州相聚,不久又出峡往蓝田迎妻,杜甫曾写有《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其中也有“即今萤已乱,好与雁同来”之句,一方面是说希望杜观和秋雁同来南方,“蓝田莫滞留”,一方面也是暗喻兄弟雁行,勿忘兄弟二人相约在江陵卜居的约定。杜观后来果然到江陵(今湖北荆州),杜甫得到消息后寄诗,表达了自己将出峡与兄弟重逢的喜悦和对安居江陵的期盼。“鸿雁影来连峡内”是说上半年杜观来峡中和他相见,“鹡鸰飞急到沙头”是说自己盼着早日到沙头(今荆州沙市)与杜观再会。“鹡鸰”出自《诗经·小雅·常棣》的“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和鸿雁一样都有兄弟之意。杜甫也很喜欢用“鹡鸰”这个典故{18},除此诗外又如《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之一:“草黄骐骥病,沙晚鹡鸰寒”{19}。《得弟消息二首》之二:“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20}《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之二:“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21}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鸿雁与鹡鸰的对举十分巧妙,后来黄庭坚大量使用。如《和答子瞻和子由常父忆馆中故事》:“风撼鹡鸰枝,波寒鸿雁影。”《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二首》之二:“鸿雁池边照双影,脊令原上忆三人。”《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答德甫第》:“鸿雁双飞弹射下,脊令同病急难时。”《奉送刘君昆仲》:“鸿雁要须翔集早,鹡鸰无憾急难求。”{22}足可见杜甫诗中“鸿雁”、“鹡鸰”之巨大影响。

二、“谁怜一片影”的孤羁之感与“高高正北飞”的思归之情

上元元年(760)杜甫由北方来到成都,此后诗中的雁意象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即回归。大雁作为一种北方动物,每当春天来到之时便北归而去。对于那些因贬谪、入幕或其他原因流寓南方的北方士人来说,大雁无疑会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加剧他们的漂泊孤羁之感。这种情绪早在隋代已经薛道衡表达过,就是著名的《人日》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23}。杜甫在这个传统下继续开掘,成功地写作了好几篇优秀的咏雁诗。

杜甫一生所写的五题七首咏雁诗,均表达了自己身居蜀中及湖湘时的孤独和思归之情,这从“孤雁”、“归雁”的题目即可看出。《孤雁》是杜甫的名篇: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24})

在杜甫之前,汉魏六朝诗中已有孤雁意象的出现,描写的诗句也不少,而且梁简文帝和庾信都专门写过“单飞雁”诗。到了初唐,卢照邻写过《同临津纪明府孤雁》和《失群雁》等{25},写作手法和对雁典故的使用臻于成熟,如《同临津纪明府孤雁》:“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描写细致,用典贴切,对仗工稳。但显而易见的是,卢照邻这首咏孤雁诗寄托不足,殊少感情。而且,除了“无有阵”、“不成行”之外(且两句意思重复),也很难看出这是写孤雁的诗。相较而言,杜甫的《孤雁》描摹寄托俱佳,是咏雁诗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诗篇。作为咏物诗,描摹刻画所咏之物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此诗前二联均为此而作,而颔联以“一片影”写孤雁,将孤雁与雁群之相失写在(准确地说是想象)“万重云”上,细致地刻画了孤雁的形象。值得指出的是,“一片”之语意在强调雁之孤寂,此语有孤单微小之意,唐诗中如“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帆一片日边来”、“一片孤云何处寻”,都是这样的用法{26}。除了对雁的“极貌以写物”外,杜甫此诗中更写出了孤雁的哀愁——“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孤雁哀鸣在杜甫之前已经多人写过,但杜甫更推进一层。在这里,诗人的视觉、听觉都随着孤雁远去,直到雁影消失于视线,鸣声消失于耳畔,但因为思绪仍然沉浸在孤雁的世界中,似乎仍然能见到雁的身影,听到雁的哀鸣。杜甫不仅写出了诗人思绪之悠远以及视觉、听觉的微妙感受——这是前人所没有表达过的,更是将个人身世与孤雁融为一体,孤雁不只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他者,而是他个人的写照。透过对孤雁的描写和寄寓的深情,杜甫写出了自己兄弟失散的事实,透露出自身的孤羁之感和思念兄弟的“念群”之情。浦起龙说此诗“寓同气分离之感”,“精神全注一‘孤字”{27},是颇有见识的。

另外要补充的是,在这首《孤雁》诗中,“一片影”不但成功刻画了孤雁飞行的孤独形象,也暗喻了诗人形单影只的漂泊生涯。这样精妙的具有创造性的描写,不可能不被后来的诗人注意并借用。崔涂著名的《孤雁》诗在开篇就用:“几行归塞尽,片影独何之。”陆游的一首咏雁诗也没忘记杜甫笔下的孤雁,《闻新雁有感二首》之二:“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28}杨万里也用过这“片影”:“自怜病鹤樊笼底,莫羡冥鸿片影寒。”{29}从前面论述的“鸿雁影”以及这里的“片影”词汇的用例可以看出,由于杜甫高超的诗艺和巨大影响,他对某些词语的创造和使用,不仅丰富了某一类咏物诗的词汇,有时更成为一种典范。在后世诗人那里,对这些词语的使用就意味着用典。有一些词语虽然不是杜甫的创造,如前面提到的“稻粱”,此前已经庾信等人使用,但杜甫的数次使用无疑固化了雁和稻粱的这种关系{30}。再回头看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旧有的有关雁的典故和词藻用了不少,但缺少自己的创造,其诗也不为后人所重。

杜甫几首以“归雁”为题的诗,则充分表达了作者回归故乡的急切心理: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归雁》)

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见花辞涨海,避雪到罗浮。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过五湖秋。(《归雁》)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归雁二首》之一)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归雁二首》之二{31})

杜甫共写了四首咏归雁之诗,之所以这样反复吟咏,是因为归雁寄寓着他回归北方故乡的感情。《归雁》(东来万里客)看到“江城雁”“高高正北飞”而“肠断”,正是因为北飞的雁勾起了诗人的故乡之情,感伤自己不能如雁那样奋翅高飞。此诗中的“乱定几年归”,和“闻道今春雁”一首中的“何时免客愁”一样,都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追问。而《归雁二首》则在看到“今年又北归”、“高起洞庭群”的雁群时,引发出“愁寂故山薇”的思乡之情。对于这两首诗,仇兆鳌说:“首章,见雁归而切故乡之思”。“次章,伤归雁而兴漂泊之感。”{32}孤雁诗着眼于孤羁之感,归雁诗着眼于故乡之思,其实,无论是写孤雁还是归雁,诗人寄寓的感情总是同时包含这两个方面的。

广德元年(763)春,杜甫自梓州(今四川三台)至汉州(今四川广汉)时,在官池(房公湖)看到雁,写了《官池春雁二首》{33}: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翅在云天终不远,力微矰缴绝须防。

春雁可能是偶然看见的,但引发的个人感兴则是来川后这两三年常有的。第一首开篇讲稻粱不足,是感叹自己拙于生计,鸂鶒为群,“犹屈子言鸡鹜争食也。谋食而与此辈为群,亦宜去此而归矣。道阻且长,当复奈何!”{34}这种感觉,也就是杜甫在一年前(宝应元年,762)写过的“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35}。杜甫在四川时的生活,常有“衣食不足,不免求给于人”的时候{36}。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生活还算比较安逸的时候,《重简王明府》中就有“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之句{37},已经自比为“为稻粱谋”的雁了。十一年前杜甫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讥讽过的“各有稻粱谋”的“随阳雁”,现在竟成为他自己的写照,怎能不令他感慨万端!这时候杜甫在汉州见到春回池上,正当是大雁振翅归飞之时,有“青春欲尽急还乡”之句,说明诗人归思之盛,但是,暮云阻隔(喻示有诸多现实因素),无法回归故乡,“力微矰缴绝须防”,正透露出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和焦灼感。这两首诗虽没有明确使用孤雁、归雁这样明显有个人身世之寓的题目和字眼,其实诗中的雁仍然是诗人自身的象征{38}。

三、传书雁与衡阳雁

前述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中雁意象的三层含义,其一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到唐代已多为诗人所用。如前引卢照邻《同临津纪明府孤雁》:“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又如王勃《九日怀封元寂》:“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39}。李白《送友人游梅湖》:“莫惜一雁书,音尘坐胡越”{40}。而杜甫《月夜忆舍弟》中虽没有直接写到雁传书,但在开篇“秋边一雁声”引起的诸多联想中,其实即已包含有传书之意,后面第七句出现“寄书长不达”,正是一种呼应。洪仲说:“深夜闻雁声而忆弟也。妙在至五、六才出弟。”{41}其实诗人何尝不是“见雁思乡信”{42}而至“第七才出书”。这正是杜甫此诗高妙之处。顺便指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结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也很好地呼应了诗中的首句“客路青山外”,而杜甫恐怕也受到了此诗的影响。

杜甫很多诗中明确用到了传书雁的典故和意象: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遣兴》(骥子好男儿){43})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44})

书成无过雁,衣故有悬鹑。(《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45})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一{46})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夜》{47})

岁满归凫舄,秋来把雁书。(《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三十韵》{48})

杜甫在使用传书雁这一典故时,用以对句的典故和词语,如“鹿门”、“江湖”、“悬鹑”、“上水船”、“凫舄”等,都十分巧妙工稳。而且,有的诗句曲折宛转,大有深意。如《夜》一首是杜甫在夔州时之作,全诗感叹自己羁旅之苦,前四句是:“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已将此诗推入凄清愁苦的意境,而接下来的句子“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更进一步写出在此凄苦之境中尚有卧病之苦和因不得亲友书信而生的忧愁。吴瞻泰评此联说:“‘人卧病、‘雁无情,立言深婉。不咎无援引,而自咎卧病。不责人之薄,而责雁无情,此之谓温柔敦厚也。”{49}此说看似是维护杜甫忠厚儒者之形象,实际上不大准确。杜甫卧病夔州之时,诗中屡称老病、卧病,如“老病客殊方”{50}、“老病巫山里”{51},“久游巴子国,卧病楚人山。”{52}“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53}而这种病痛缠身的状况,更加剧了他对亲友音信的渴盼,但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战争),诗人无法得到他们的音信。这时候秋天的菊花又盛开了,而诗人去年已因老病不能赏花,今年又复如此,故而写下了“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这样的诗句。此联上句只是自叹老病,并没有责人的意思,而下句的雁本无所谓有情、无情,其传书之事恐怕也只能当做一个传说,杜甫《归雁二首》之一中的“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就是这样的反用典故。杜甫关心的是北书,而不是雁是否传书,杜甫不会真正去责雁无情,更不会“责人之薄”的,他只是用“雁无情”来强调得不到音信的事实和对此状况的悲伤。杜甫同时期写的“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也是由听闻雁声而想起“关河信不通”{54}之事实,“何处”、“谁家”,明明是与己无关之物,诗人却能取景入诗,情景浑融,充分展现出杜甫诗思广博沉深的特点。杜甫这种极度渴望音信而不得的情绪,到出峡后登上岳阳楼时,更熔铸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55}的千古名句来。

杜甫大历四年(769)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时,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韦迢赴任经过潭州,与杜甫相见而别,写有《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杜甫则有《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相送。韦迢在途中又写了《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杜甫再答以《酬韦韶州见寄》{56},杜甫的两首诗和韦迢的第二首诗都写到了雁,将雁传书和雁不过衡阳的典故合而用之,较为巧妙。杜甫第一首诗中说:“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说洞庭为雁居留之所,雁不再由此南去,隐含之意就是,我恐怕无力多寄书信往南面的韶州了,但希望韦迢时寄书信勿相忘也。韦迢稍后赠诗也说:“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雁已不能南来,何时能得到朋友的书信呢?杜甫答诗又说:“虽无南过雁,看取北来鱼。”我虽然不能托雁带去书信,你却能凭鱼沿湘江北上送来书信。这是用“鱼书”的典故{57},和“雁书”之典相称。王嗣奭评此三处用雁的诗句说:“古人赠答,埙篪相应如此”{58}。正见出二人情谊深厚。次年魏二十四去岭南,杜甫还托他带诗给韦迢,有《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诗中还写到:“故人湖外少,春日岭南长。凭报韶州牧,新诗昨寄将”{59}。

上面诗中的“洞庭无过雁”、“相忆无南雁”、“虽无南过雁”等,都用了雁飞不过衡阳之典{60},但字面只用“洞庭”、“南雁”,不说“衡阳”,而杜甫用“衡阳雁”的诗句,又没有强调“雁飞不过衡阳”的意义。《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51}。《归雁二首》之一:“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其中说到的衡阳雁,只是一般的南飞雁之意(同时也有极言其远之意)。前一首是杜甫在公安时所写,“衡阳雁影徂”是表示将去更南面的岳阳、潭州一带,即所谓“南征问悬榻”也。杜甫曾两度到衡州,但诗中并没有出现像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那样的伤感之句,也没有好友贾至《送夏侯参军赴广州》“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那样的句子,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贾至在《送夏侯参军赴广州》中所写“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的意思,杜甫有“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是用“洞庭”来替代的。除了这种替换外,杜甫还暗用“衡阳雁”的典故,如前所引《归雁》:“闻道今春雁,南归自广州”。大历二年有雁飞抵广州,岭南节度使徐浩奏是“臣归君之象”,次年杜甫在诗中写到此事则说:“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前人以为这是对此异事的怀疑和对徐浩的讥讽{52},其实此联上句或有此意,而下句忽然一转为“何时免客愁”,则是对个人命运的解嘲和思索。顾宸之说较明白:“公借雁以自喻也。北归者,公之心,以欲北归之人,而且为南行,非得已也,亦因兵气所逼,不得不然,故终年不免作客之愁也。今雁且避于极南,是不能极南者而亦南矣,岂非是物之变亦关于兵气乎!”{53}

很多唐代诗人在抵达南岭时,在经过衡阳时,往往生发出无限感慨和悲愁,因为在唐人看来,此地是一个文化和心理的边界。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贬柳州刺史,刘禹锡再贬连州刺史,二人同行至衡阳时分路,柳宗元有《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首句说“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刘禹锡答诗《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有“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正用回雁之典。杜甫曾两次到衡州,停留过一段时间,并且曾有度岭去广州的想法{54},但是现存诗中未见杜甫对衡州地处偏远的感慨以及对衡阳雁特别的关注,如宋之问、贾至、刘禹锡等人所写的那样。究其原因,大概是杜甫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经历了太久的漂泊流寓的生活,一路从成都、夔州、荆州、岳州(今湖南岳阳)、潭州而来,当到达衡州时,一个北方士人忽然被贬谪而面对衡阳的那种惊愕、失落、悲愁是没有的。他当时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可以在生活上对他施以援助的朋友,漂泊湖湘水上的生活何时可以安顿下来。所以,在杜甫诗中尽管也有使用衡阳雁典故的地方,但并没有表现出对衡阳雁的特别关注。

除以上所述诗篇外,杜诗中还有很多地方提到和出现了雁,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意象。如“归雁”,除前述四首专门的咏归雁诗外,杜甫还有一些诗句写到:“狎鸥轻白浪,归雁喜青天”{55}。而“回雁”也是同类的回归意象:“停骖双阙早,回雁五湖春。”{56}大历四年杜甫由岳州去潭州,由水路而行,经过青草湖时写到:“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57}这里感叹的是人南征而雁北征。后来在潭州时又写到:“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仇兆鳌注:“鸿雁无归,喻己之流离失所。”{58}如果说在夔州时杜甫写《归雁》还有“何时免客愁”的疑问,对回归之日还有几分期盼的话,在潭州时写出“鸿雁将安归”,其实已经表明诗人对此不抱希望了。

总之,杜甫诗中的雁意象是丰富的,物象描写和典故运用是高妙的,寄寓的感情是沉挚的。杜甫咏雁诗、雁描写和他诗中塑造的雁意象,及其为后来诗人取法继承的情况,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注 释:

{1}较早评述杜甫咏物诗的有程千帆、张宏生《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读杜甫咏物诗札记》,《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又收入程千帆等:《子美集开诗世界》,《程千帆全集》第九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关于杜甫咏马诗,参见周裕锴:《一洗万古凡马空——谈杜甫的咏马诗》,《草堂》1981年第2期。杜诗中的鸥意象,参见兰香梅:《漂泊与自由——杜诗中的鸥意象》,《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杜甫的咏荔枝诗,参见胡可先:《杜甫咏荔枝诗探幽——兼论古代咏物诗的政治内涵》,《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4期。

{2}目前仅见一篇对杜甫《孤雁》的解析文章以及一篇对杜甫《归雁》(东来万里客)与韦应物《闻雁》的比较文章。裘惠楞:《托物寓意、曲笔传情——杜甫《孤雁》赏析》,《写作》1996年第3期。雷文学:《比较杜甫《归雁》和韦应物《闻雁》》,《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第1期。

{3}统计据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15页。

{4}各诗编年根据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孤雁》(东来万里客)一首,浦起龙认为当是大历三年出峡后诗。暂依旧说。

{5}本文所谓意象,是指因文学传统和诗人个性而带有特殊意义的物象。每一种意象都有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由此也就形成了该意象的传统。雁意象的形成与演变,参见拙文《由雁描写和雁诗看中古诗歌的继承与新变》,发表于“丝绸之路与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兰州,2014年)。学界关于意象的讨论很多,参见杨合林、张绍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范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6}{10}《杜甫全集校注》(1册),第295页,第471页。

{7}{14}《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48页,第1347页。

{8}《庾子山集注》,倪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80页。关于“稻粱”一词的考察,可参见拙文《由雁描写和雁诗看中古诗歌的继承与新变》。

{9}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8页。

{11}庾信《奉和赵王喜雨》:“惊乌洒翼度,湿雁断行来。”《庾子山集注》,第292页。

{12}赵次公曰:“雁本高飞之物,以雨多翅湿而难于高飞,亦兴物以自况。”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8页。本文不取其说。

{13}杜诗中涉及兄弟姊妹的亲情诗很多,参见武丽霞:《论杜甫的亲情诗》,载房锐主编《唐五代文化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15}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720页、第705页。

{16}杜甫《遣兴》,《杜甫全集校注》(4册),第1980页。

{17}《杜甫全集校注》(9册),第5347页。

{18}杜甫之前宋之问曾用“鹡鸰”之典,《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鹡鸰有旧曲,调苦不成歌。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19}{21}《杜甫全集校注》(8册),第4718页,第4481页。

{20}{43}《杜甫全集校注》(2册),第784页,第794页。。

{22}任渊、史容、史季温:《黄庭坚诗集注》,黄宝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7页、第1079页、第424页、第757页、第1293页。

{23}薛道衡《人日思归》,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86页。

{24}《杜甫全集校注》(9册),第4997页。

{25}卢照邻二诗见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第72页。

{26}参见陈植锷:《诗歌意象论》,第244-246页。松浦友久《长安一片月——“一片”的用法及其意象》,载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陈植锷、王晓平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7}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23页。

{28}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265页。

{29}杨万里《送吴敏叔待制侍郎》,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52页。

{30}参见拙文《由雁描写和雁诗看中古诗歌的继承与新变》。

{31}以上四首诗分别见《杜甫全集校注》(6册)第3175页、(9册)第5480页、(10册)第5985页、(10册)第5987页。

{32}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059页、第2060页。

{33}《杜甫全集校注》(5册),第2840页。

{34}浦起龙《读杜心解》,第844页。按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35}杜甫《悲秋》,《杜甫全集校注》(5册),第2658页。

{36}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十:“老杜避乱秦蜀,衣食不足,不免求给于人。如《赠高彭州》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客夜诗》云: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狂夫诗》云:厚禄故人书断绝,常飢稚子色凄凉。《答裴道州诗》云:虚名但蒙寒温问,泛爱不救沟壑辱。《简韦十诗》云:因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疎。观此五诗,可见其艰窘而有望于朋友故旧也。”何文焕编《历代诗话》,第652页。

{37}《杜甫全集校注》(4册),第2402页。

{38}卢元昌将二诗解读为写房公(琯)归朝之事(《杜甫全集校注》,第2842页引),本文不取其说。

{39}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40}《李太白全集》,第767页。

{41}《杜甫全集校注》(3册),第1473页。

{42}岑参《巴南舟中夜书事》:“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廖立:《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91页。

{44}《杜甫全集校注》(3册),第1475页。

{45}{46}《杜甫全集校注》(6册),第3183页,第3473页。

{47}{49}《杜甫全集校注》(7册),第3785页,第3786页。

{48}《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557页。

{50}《壮游》:“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杜甫全集校注》(7册),第4083页。

{51}《老病》:“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杜甫全集校注》(8册),第4380页。

{52}《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四:“久游巴子宅,卧病楚人山。”《杜甫全集校注》(9册),第5025页。

{53}《暮春》:“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杜甫全集校注》(8册),第4433页。

{54}《登牛头山亭子》:“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杜甫全集校注》(5册),第2789页。

{55}《登岳阳楼》,《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673页。

{56}这四首诗见《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821-5826页。

{57}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192页。

{58}{61}《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823页,第5593页。

{59}《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977页。杜甫的“故人湖外少”与此前韦迢《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的“故人湖外客”文句相近,而义实不同,说详《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484页。

{60}此典始于张衡《西京赋》及应瑒《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详见拙文《由雁描写和雁诗看中古诗歌的继承与新变》。

{62}参见《杜甫全集校注》(9册),第5480页引钱谦益和施鸿保语。

{63}《杜甫全集校注》(9册),第5482页引。

{64}朱东润和曹慕樊都有此观点,参见朱东润:《杜甫叙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187页。曹慕樊:《杜甫南行》,《杜诗杂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74页。

{65}《倚杖》,《杜甫全集校注》(5册),第2814页。

{66}《奉赠萧二十使君》,《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965页。

{67}《宿青草湖》,《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694页。

{68}《北风》,《杜甫全集校注》(10册),第5887页。

A Study of Du Fus Poetry concerning Images of Wild Goose

and Poems on Wild Goose

LUO Ning

Abstract:Wild goose is the most frequent word in terms of birds in Du Fus poetry. Images of wild goose in Du Fus poems have plenty of meanings,which often contain implication or symbol in four aspects:1,brotherliness;2,hometown and homesickness;3,staying in foreign land and leading a vagabond life;4,delivering letters. Furthermore,these meanings or symbols often mix and mingle with each other closely. Du Fus five poems on wild goose express a personal feeling of solitary exile and homesickness as well. Based on inheriting and chang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llusions and images of wild goose,Du Fu has created new allusions and vocabulary related to wild goose.

Key words:Du Fu;poem on wild goose;Images of wild goose

(责任编校:文 建)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