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与中西方哲学思想
2015-12-04伊丽媛
【摘 要】本文将从中西方音乐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来探寻两者内部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而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学理基础进行总结,归纳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哲学动因及规律。
【关键词】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63-01
一、西方音乐文化的哲学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哲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基础地位,是各类学科之统帅。早在古典时期,希腊就成为西方文化中哲学和科学的诞生地,哲学和科学的发达,为原始音乐理论和思想精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中,以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哲学流派对音乐理论的贡献最为突出的。
(一)毕达哥拉斯前的早起哲学思想
音符属于音乐,类似于词汇属于思想。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古代西方就已经存在了一种长音阶,人们教条地使用着这种音阶来吟唱或演奏,这种教条的思维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古希腊早期哲学派别的影响。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古希腊哲学思想从诞生之初就带上了机械的唯物论,以米利都派的泰勒斯为首的前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家一定要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起源于水,而赫拉克力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起源于火;后来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则更加适用于音乐文化本身——世界起源于数。同时,毕达哥拉斯也建立了音乐理论的物质基础——音阶。他证明了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的、实质性的音程——八度音程、五度音程和四度音程,并使这些音程和一些简单的数字关系一一对应。
但是,西方这种早期的音乐文化,更多的是将其本身建立在和数学的联系基础之上,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蕴涵的人文色彩,进一步证明了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物质性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人文性之间的区别。
(二)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与音乐文化
到了中世纪,西方古典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古希腊时期,大多数的音乐文化都建立在形而上学和数学式的论据之上,这样的一种文化,是哲学式或器物式的,并不能够完全称其为艺术。后来,一名叫做波伊斯的人着迷于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按照这样的哲学理念将音乐总结划分为三种:
1.宇宙音乐:宇宙音乐的和谐本源是天体。
2.人之音乐:这种音乐是人与天体之间的交流、对话,体现了肉体和灵魂之间、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和谐。
3.器乐:器乐所发出的声响是对自然界的模仿,同时也是对天际星球进行的模仿。
(三)中世纪的哲学与音乐文化
中世纪,宗教音乐代替了数学音乐成为主流,原因依然同哲学密切相关。哲学经由奥古斯丁及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发展走向教会,与宗教文化合为一体。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已经带有了相当的神学色彩,复调音乐的兴起,使这种机械式得以减缓,但单调的旋律及刻板的节奏依然使复调音乐在巴赫以后无法继续向前而陷入囹圄。因此,音乐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器物之用,这种器物之用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它们本身的意义,音乐和机械被等同起来。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哲学思想
(一)早期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文化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音乐文化,开始于周朝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在人文色彩的基础上隐含着中国特有的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不是西方机械的、器物上的理性主义,而是一套依附于礼之上的关于乐的严格制度。而从东周时代开始,“礼乐崩坏”,封建神权开始衰颓,继而兴起的是人权。春秋时期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已经证明他本人实际上是一位否定神秘主义的人文主义者,他所建立的情感人文主义之“仁学”继承的只是周礼的外表罢了。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如果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是礼乐文明,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则是反礼乐文明的。
这一时期前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体现在《皇帝内经》上,其中指出五音(宫、商、角、徵、羽)可通过五脏(心、脾、肝、肺、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怒、喜、思、忧、恐等情态,从中调和人的思想。《皇帝内经》其音乐想象丰富,并能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内涵来进行推论,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中国文化精神与美学精神的神话象征,即中国人的神话思维。
(二)中国音乐文化所折射出的哲学渊源
“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时期的思想渊源,其中夸父精神是一种阳性的,积极进取的非理性精神,夸父追日便是这一非理性精神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在对人本身的塑造上,女娲用一种包容的胸怀和理智的审美情感将人类的外貌和思想体系制造完备,因此二者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想象力的来源。
三、结论
不同的哲学文化及观念造就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表征,只有深刻探究音乐背后的文化元素,才有助于对音乐艺术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理解,同时对音乐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进行更为准确与深入的领悟。
作者简介:
伊丽媛(198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传媒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理论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