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解析

2015-12-04刘忠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刘忠喜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包含的两大基本要素:目标要素和方法要素。并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阐明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有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指出现有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要素;方法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15-03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和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前单一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国内高校陆续开始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等率先进行实践尝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同时,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学者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

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

(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戴炜栋认为,复合型英语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更多的是英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具备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一是要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二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抓手,突出实用与即时性;三是要以创新能力为动力,发展多角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黄源深认为,“复合型英语人才除了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牢固以外,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与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稍加锻炼就能得心应手的人才。只有这样的英语人才才能迅速适应21世纪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由此可见,复合型英语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掌握一门相关专业(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是培养目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式(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因此,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界定为: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培养掌握两种专业(英语+其他)实用技能的人才所采取的具体运行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目标要素和方法要素。

(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1.目标要素。首先,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本身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特征,如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掌握一门相关专业(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素質和能力、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等,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概括性归纳。但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差异巨大,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其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尽管复合型英语人才属于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在培养会劳动的机器。因此,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这就要求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综合人文素养,培养具有较高综合人文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有学习策略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习惯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培养目标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学科专家的建议。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生源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便于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方法要素。首先,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者的地位和作用是确定任何教育体系的性质、价值与最终目的的重要标准”。复合型英语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还要有一门专业知识。无论是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还是专业知识教学,教师都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理解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其次,学习方式应是接受与探究相结合。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虽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的知识,但学生的被动接受可能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讨和发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弥补两种学习方式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还是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适当采用接受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后,学习途径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复合型英语人才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增加实践课程的总体比例,给学生更多在实践中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层面,国内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实践在经历了近30年的探索之后,一些重点大学的复合方向“纷纷脱离了英语专业母体,成为独立的专业或学院,毕业生不再是复合型英语人才,而是其他专业人才,或是加强英语的其他专业人才。而许多地方高校的英语系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复合型专业,如经贸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等等”。由于对复合型英语人才内涵和要素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探讨,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高校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方面

一方面,培养目标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需求。部分高校在制定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之前缺乏系统的社会需求调查。有些高校只是对社会需求状况进行了笼统的分析,有的则基于对社会需求状况的主观判断。在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之前,必须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怎样的期待?需要哪些专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每种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掌握到何种程度?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用人单位还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由于缺少社会需求分析及有效的社会调查,培养目标的实践依据不足,使得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既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对学生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忽视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胡文仲、孙有中指出:“培养外语人才不应仅仅考虑市场需要,还应该考虑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应削弱人文教育。”部分高校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上,只考虑人才市场对人才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国内多名学者对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在这种状况下,加强综合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中,除了知识技能目标以外,必须有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此外,培养目标层次的定位模糊。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如地方普通高校提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级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既没有考虑到本校的办学条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由于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过高,多数学生无法达到,培养目标无法实现。与其追求过高,不如脚踏实地把基础工作做好,况且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各级各类的人才,并不都是每个专业的高级人才。

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制定,而培养目标的不合理设定,又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课程设置都是英语+专业的模式。即在基础阶段英语技能课程占的比例很大,综合英语和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課为主要的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试倾向依旧十分明显。高年级阶段的主要课程为专业技能课,即学生选择一门感兴趣的复合专业的一系列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将英语和复合专业简单相加的课程设置模式由于缺乏有效地整合,使得英语和复合专业课程之间呈现“两张皮”的分离现象。由于基础阶段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技能,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加之实践课、毕业论文等也要占据一定的时间,使得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不能保证,由此导致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不高,学生的知识面也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同时,由于高年级英语技能课程的减少,相关中文授课的复合专业课课时增加,使得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不到持续有效的提高,出现了英语和复合专业课程学习顾此失彼的现象。此外,复合专业的部分课程的设置未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其合理性和应用型也值得探讨。

(三)教育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仍旧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为主,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适当采取探究学习等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种教学方式。校园网络化教学、学生网络自学、学习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电子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不高,因而出现了教师教学投入大、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突出问题。此外,部分高校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明显,实践课的学习时间所占比例较小,缺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此外,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衡量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本身就缺乏复合型英语教师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应对策略

(一)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首先,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和社会需求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前,应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在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并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期望的人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应该是人才培养目标中最为基础的两项,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来说,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具备一门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知识和技能只是学生未来在职场上进行专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有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必须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不断追求进步、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应该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所谓“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发展比仅仅简单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此外,培养人才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才”。因此,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中,前提必须是将学生培养成“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明显特征是人具备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心理素质等应该成为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最后,根据办学实际明确培养层次。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和生源状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如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等院校应把握好层次定位,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避免培养目标千篇一律。如,是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复合型英语人才,还是培养具有初步商务知识的普通复合型英语人才等。需要各个高校根据办学实际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应做到统筹规划、有机结合。一方面,严格根据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设置,哪些课程是为了实现哪些培养目标应予以明确,并对这些课程进行统筹和规划,哪些课程安排在低年级、哪些课程安排在高年级、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和有效衔接也要充分考虑。另一方面,课程之间要做到有机结合,如可考虑将复合型英语人才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可将培养综合人文素养的目标纳入到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去,做到一举多得。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乏整合、各自为政的现象。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高校应改变传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當采用探究学习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程学习的积极促进者。其次,进一步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化、电子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化教学、学生网络自学、学习软件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此外,进一步增加实践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做到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进一步提高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果和效率。

此外,创新多元评价体系,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英语师资也是高校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培养掌握两种专业(英语+其他)实用技能的人才所采取的具体运行方式。基本要素为目标要素和方法要素。当前国内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法上。培养目标除知识和技能目标外,还应具备情感方面目标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育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曹光久.关于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9,(2).

[3]黄源深.2l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0.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