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和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设计研究*

2015-12-04杨双玲张义兵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24期
关键词:音乐课信息技术音乐

杨双玲,张义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技术学系,江苏 南京210097)

一、引言

一直以来,音乐课和信息技术课是“副科”、“可有可无”的思想根深蒂固,使两学科都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界。许多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时严重不足,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中学音乐教育长期徘徊于低谷。[1]

同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讲授法、演示法、上机操作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行其道,既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也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致缺缺。[2]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中,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实现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融合,深化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实现了音乐体验形态的多样化。[3]使音乐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培养。[4]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使其对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然而已有的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整合中课程整合表面化[5]、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6]等问题,也切实影响着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整合的实践。如何将两者整合起来,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以如何改变已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展开研究,试图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试图破解整合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概况

南京市弘光中学数字化教学实践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数学知识创新学习、英语写作学习等在师生中引发了不小的触动。如何在学校已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的整合教学,课题组老师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研究目标

研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把信息技术课中“声音的获取与加工”与同期音乐教学“锦绣江南”单元整合设计,进行创新教学形式的探索,尝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参与研究的人员和对象

本次研究是在南京市弘光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级来开展的,历时四个周,每周每班一次课。参与人员有学校的信息技术和音乐老师,以及我们的研究团队(作为专家)。

3.研究方法

“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又叫设计研究,由学习科学家布朗和柯林斯在1992年首创,旨在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课程、工具等人造物系统)作为一种教学干预或革新(Innovation)应用于实践,并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至排除所有的缺陷,形成更可靠而且有效的设计,在优化已有教学实践的同时,实现教育理论的同等发展。

其研究过程如图1:

图1 基于设计研究的一般过程[7]

在这项研究中,中学信息技术和音乐课堂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学习情境,决定了要测试实验设计中特定变量的因果影响是很困难且无用的。[8]

设计研究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为整合开拓新的思路,通过反复的设计—实施—分析—完善,以及详细观察和记录,教师与研究者在该过程中可以受到新的启发,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步骤

通过与任课教师的深入交谈,我们了解到音乐和信息技术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示范—讲解式,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借助某些电教媒体向学生示范、讲解知识,教学方式相对单调;大多数音乐课缺少录制系统的支持,无法及时记录学生的演唱实况,而信息技术课则采用教师准备的素材进行练习;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研究从以上问题出发,通过对设计框架或策略进行反复的更新和修正,研究步骤基本如下:

1.设计开发教学干预

(1)教学内容的设计

音乐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锦绣江南,结合与江南美景的对话,引领学生感受我国江南音乐的魅力,进而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创编。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声音的获取与加工,目标是学生在了解音乐文件格式类型及音质特点、音乐文件获取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利用GoldWave和Audacity软件录制声音并做简单的编辑、加工。

(2)教学环境的设计

多媒体录播教室:教室空间相对较大,可以同时满足音乐器材的空间和学生的分组活动。并且可以记录课程的全过程,方便教师和研究团队反复观看。

blog平台:“博客”(Blog)是一种新型的个人互联网出版工具,也是一个能够提供知识交流的平台。既可以扩展个人的学习空间,也可以成为师生共享、交流的空间。本研究采用的是两个班级的博客圈子。

(3)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线教师最清楚他们的教学内容,因此由他们最先设计方案,然后交由研究小组,由专家、小组成员以及其他协同工作的教师一起商讨该方案,进行修改后确定其可行性。专家主要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和音乐课授课内容的流畅转换,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进行指导。

2.实施教学干预

教学设计实施时间为两个课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情境导课,初步感知:音乐老师运用PPT、音频、视频等形式引入本节课,初步感知本节所学音乐作品《彩虹追月》。

(2)示范讲解,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老师随后讲解声音的获取和简单的加工操作方式,如录制音乐的方法以及保存介绍,并提出任务一录制自唱歌曲。

图2 录唱、展示、评价

(3)随机展示,师生互评:音乐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在学唱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演唱的录制及保存任务,并随机展示、评论小组的合唱成果。

(4)适度拓展,点拨升华:信息老师随意抽取学生的录制作品,进行音乐文件的修正操作演示(剪切、拼接、混音)。

(5)学以致用,协作创新:各小组完成任务二:将任务一中所录制的自唱歌曲做二声部混音处理。

(6)反思评价,持续学习:各组提交本组作品,并在班级博客圈子里就本次课程进行评价、讨论。

基于设计的研究将干预视为与情境共筑的产物,需要通过多轮的循环来不断改善。该实施阶段与评估阶段交织在一起,在评估搜集的数据的指导下不断进行调整。

3.评价教学干预

此阶段需要结合质性和量性的方法来评价教学情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包括研究者所预期的结果以及研究者所未能预期的结果。

通过对课程实施情况的观察以及访谈老师和学生,课题组认为此次尝试是相对成功的:上课过程相对流畅,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有很大程度的改观。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人员过多(每组两个录制平板),很多同学无法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和操作的时间多,学生的活动时间相对较少。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统计学生在博客圈子的发帖情况也发现一些问题:

“我觉得挺好的,但是部分衔接有些不妥当,两个老师最好能弄一个PPT,不要开两个,而且iPad班还是用iPad比较好。如果用电脑,每个班都可以上,显不出特别。”

“将信息与音乐整合起来一起上我觉得效果很好,录音后再播放很好地弥补了大家唱歌声音不够大的缺点,就是播放的只有少数几组,希望其他组能再积极一些。”

“课堂的形式很新颖,可以让同学们上课时不再觉得无聊,同时学音乐时也学到了关于信息的知识,希望以后也可以这样教,不过互动的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专家的课堂诊断以及学生的反馈,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两学科教师的课堂协调问题、师生互动问题、教师授课时间和学生操作时间的分配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之后的设计中进行解决和完善。

4.完善优化教学干预

运用“头脑风暴法”参与讨论、反思教学过程:通过专家的课堂教学诊察以及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分析整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改进策略和方法。并交由专家进行总结和评价,归纳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以决定在下次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第一周两次课的实施和评价,课题组决定改进已有设计,如分组人数问题:组员人数可以相对减少至四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师、学生时间安排问题方面:尽量减少教师的讲授,控制课堂的时间,多设计学生的活动。在两学科教师的课堂协调及学科间知识或活动的转换问题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并通过学习相似的音乐软件(Mac系统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设计研究是一个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通过来自实践的不断反馈,进而完善教学干预。在进行第二周的两次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组又发现一些问题:每次两个课时,学生在课程后期,精力明显下降,注意力和课堂参与性也有一定的减弱;学生的学习时间仅限于课内,课外学习时间有限。

于是研究团队决定压缩课时量,决定将第三周的两个课时压缩为一个课时,并增加学生的课外任务,如分小组课下创编歌词,并上传至班级博客圈中,全班进行评选,以实现课内课外学习的衔接。

三、研究结论

通过四周的三次循环课堂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整合方式下的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和音乐课整合的课堂,营造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整合的课堂,十分注重技术在意义建构中的使用。在课堂中,教师运用PPT、音频、视频等来进行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运用技术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运动感觉进行触动;还利用信息技术(如博客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多重交互;引导学生利用音频编辑软件进行小组自我创作、评选等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营造了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2.信息技术和音乐课整合的课堂,构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整合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的课堂结构,而是以教师为主导作用,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在讲授、演示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以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一个多元开放的课堂。

此外,教师还十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协商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绝对话语权,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音乐教学结构。

3.信息技术和音乐课整合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在博客圈子里的回帖以及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这种课堂形式。

正如学生在班级博客中所说:“将音乐和信息课结合在一起上,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过渡不生硬,衔接自然,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让人难忘。”

“两种课程结合得恰到好处,音乐课上运用到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音乐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音乐课的运用中掌握得更牢。这种课程亦是非常有趣的,期待更多的精彩。”

“头一次上这种形式的课,感觉很有趣。课堂上的互动很多,同学们也很乐意参与互动,大家的积极性很大。信息和音乐知识都学到了,感觉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惊喜!”

当然,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由于研究周期相对较短,整合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可能还没有凸显出来,所记录的内容只是在该学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做的工作、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不具有普适性。

[1]周黎藜.新课改视阈下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1):126-128.

[2]董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发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何湘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4]边秀梅,刘小兰.论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8):55-56.

[5]边秀梅,刘小兰.中小学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5-136.

[6]徐梦.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7]张文兰,刘俊生.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13-17.

[8]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77-182.

[9]刘小兰.浅析中小学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87-89.

猜你喜欢

音乐课信息技术音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音乐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众生相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