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新2号高炉降料面停炉生产实践
2015-12-04赵长城张磊金国一曾宇赵迪平
赵长城,张磊,金国一,曾宇,赵迪平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总厂,辽宁 鞍山 114021)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新2号高炉设计有效容积为3200 m3,炉身、炉腰、炉腹采用4段铜冷却壁。2012年一代炉龄结束大修时,炉腹、炉腰处的7、8代铜冷却壁进行了整体更换,而对炉身中下部9、10代铜冷却壁未做处理。2012年2月28号开炉以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但是随着生产不断强化,9、10代冷却壁开始破损,尤其2013年年底呈现破损加剧现象,炉身漏水多,补水量有时高达2.1 t/h,对正常炉型的维护和操作十分不利,不但影响高炉顺行,而且导致燃料比升高,给高炉生产和铁厂的生铁成本控制带来不利影响。截至2014年3月份,9、10代铜冷却壁共计损坏水管165根,损坏比例达43%,因此公司决定于3月22日降料面停炉,为期20天,整体更换受损的9、10代铜冷却壁。由于制定的停炉方案周密,控水得力,此次降料面过程没有发生大的爆震,达到了安全、环保、顺利、快速降料面到炉缸风口区域以下的预期目的。
1 停炉前准备
1.1 制定详实的降料面停炉方案
对本次降料面高度重视,改进以往降料面停炉的不足,提前准备,制定详细、周密的停炉方案。包括停炉前的倒槽、炉况的调整、适当洗炉、排查漏水情况、预休风料负荷的调整计算、预休风工作安排、降料面期间的操作、出铁及停止回收煤气的时机选择及安全防范均做了细致规定,确保降料面停炉工作万无一失。
1.2 倒槽工作
为减少炉料的粉末入炉,保证停炉前炉况的稳定顺行,停炉前一个月就开始对矿、焦槽进行倒槽工作,逐一检查各槽缺陷,确认工程施工量。停炉前两周在满足高炉生产前提下,控制中限槽存,不但大大减少了入炉料的粉末,改善高炉顺行状态,而且按工程要求,停炉后顺利完成倒槽计划,为工程施工带来了便利。
1.3 排查炉身漏水情况及控制措施
通过以往及预休风期间的查漏水数据,彻底查明炉身漏水情况,9~10代铜冷却壁共计损坏水管165根,其中已穿管140根,未穿管25根。已穿管140根中通软水102根,又损坏38根(再次穿细管通软水20根,通工业水养护18根);未穿管25根中通工业水养护18根,卡死7根。
对上述损坏情况画出9~10代炉身冷却壁破损分布图,供操作人员参考。利用平时休风机会在炉身10代冷却壁上沿处安装一圈炉皮打水环管和在8代冷却壁处安装排水槽。在破损多的炉皮重点部位安装无线测温装置,时时在线监控炉皮温度,并启动炉皮打水。
1.4 洗炉
为确保停炉前炉况的稳定顺行,停炉后炉墙干净,以减轻炉墙的清理工作量,给炉内更换冷却壁及喷涂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新2号高炉于2014年3月16日开始加入锰矿洗炉,直至22日停炉共计消耗锰矿1 997 t。洗炉期间铁水[Si]按0.500%~0.700%、[Mn]按 0.500%~0.600%、铁水物理热>1 500℃控制,避免了低炉温、高碱度现象的出现。同时在炉顶布料制度的选择上逐步采取发展边缘气流的控制措施,即增加边沿布焦和减少边沿布矿的圈数。二系统除盐水水温差逐步上升至4.5℃,在预计的受控范围之内。实践证明,洗炉效果非常好,不但在降料面操作中没有发生大的爆震,而且停炉后观察炉内9~10代炉墙总体比较干净。配加锰矿成分见表1。
表1 配加锰矿成分(质量分数)%
2 停炉前预休风
2.1 预休风炉料的加入
根据此次降料面到炉缸风口区以下、尽量消除中心料柱和冲刷炉墙黏结物的要求,于2014年3月22日夜班2:00开始上休风料。为确保降料面期间[Si]在1.2%,铁水温度>1 480℃,故减轻综合负荷20%,入炉碱度降低0.24,最后加40 t净焦做为盖面焦,至8:35休风共计上料48批,与理论计算相差无几[1]。
2.2 预休风工作
2.2.1 坏管闭水及查漏
2014年3月22日休风前减风期间就逐步将已知的坏管闭水,并在休风期间进行最后一次查漏工作。又查出坏管5根,穿管9根。闭水及查漏工作效果好,至送风前,每一个风口前焦炭均为红热状态,说明休风期间没有漏水迹象,为降料面打下了良好基础。
2.2.2 安装炉顶雾化打水枪
均匀、雾化喷水是控制炉顶温度、减少爆震、安全快速降料面的关键。预休风时利用炉顶十字测温孔,开始安装炉顶雾化打水枪,外部用法兰盘固定。炉顶雾化打水枪长7 m,直径57 mm,打水枪下部前3.8 m每隔30°圆弧钻一排眼,孔径5 mm,共5排,孔距离100 mm,根部不钻眼,每支枪钻眼190个,此4支枪作为打水系统及调节炉顶温度用。出铁场平台安装2台高压水泵,1台工作,1台备用,扬程>100 m,要求使用高压水。每根支水管有阀门、流量计,并与4点炉顶温度相对应,总管道安装流量计,总管及分管流量接入高炉主控室电脑监控画面,安装好后少许通水冷却。原4支炉顶打水枪保留,即有8支打水枪,保证炉顶打水量>300 t/h。
2.2.3 安装炉顶煤气取出管及检查探尺
预休风期间,利用炉顶西北侧导出管上的顶压取出孔安装煤气取出管,分成两个头。考虑降料面后期,煤气中含水及杂质多,堵塞取出管问题,加装了N2反吹装置。引致除尘器平台,原除尘器取样管保留备用。将3#探尺的链条拉出,加长至25 m,并加固,通N2保护,确保能多次使用,并准确测量料线实际深度。
2.2.4 调轻炉顶煤气放散阀配重,炉顶各阀液压管路防火保护
预休风期间,调轻炉顶4#机械放散阀配重,保证降料面期间若炉顶压力>150 kPa时能够自动开启,放散煤气,压力下降后能够自动关闭。为了防止炉顶煤气放散时着火,对炉顶放散平台杂物、残油及时清净,炉顶各阀、液压油缸胶管及电缆全部包裹石棉绳或石棉毡,用以防火。炉顶各阀位确认好后切断油路,禁止操作。
2.2.5 校对各种仪表
各种仪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降料面的操作过程至关重要。因此,预休风期间对炉顶压力、4点炉顶温度、4点炉顶封罩温度、4点炉喉温度、风量、风压及炉顶煤气自动分析仪进行了校对,确保降料面期间准确、可靠。
2.2.6 炉身、炉顶增加N2量
为了稀释降料面期间炉身、炉顶的煤气成分,达到安全停炉的目的,预休风期间将炉身11代冷却壁处的4个静压力孔透开,直接通入N2,同时将炉顶阀箱、齿轮箱的N2阀门全开,喉管上部用盲板封死。
3 降料面实绩
3.1 降料面停炉操作
2014年3月22日17:20高炉送风,进入降料面阶段。送风后炉身、炉顶及除尘器开始通入N2与蒸汽,并继续回收煤气;开启炉身9~10代炉皮打水,初始料线10.68 m;随着风量的增加、炉顶温度升高,于 18∶30开始炉顶打水。19∶58出现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爆震,顶压从107 kPa升高至177 kPa,迅速减风,风压、顶压分别退至 120、75 kPa。之后发现除盐水II系统补水呈加快趋势,说明炉身9~10代冷却壁处有渣皮掉落,而且又有新坏水管开始漏水。本着顺行的原则,在风压、顶压平稳的基础上,逐步恢复风量;23日5:10停止回收、切断煤气;3月23日10:20休风,降料面操作结束。整个降料面期间比较顺利,耗时17 h。
3.2 降料面过程风量的使用情况
理论上,降料面初期由于炉内料柱厚可以承受较大风压,为使鼓风能够深入料柱中心,可以逐步增加风量并进行适度加风。随着降料面过程的进行,炉内料柱变薄,为避免出现管道行程和控制炉顶煤气温度,减少炉顶打水量以防止出现大型爆震,应逐渐减少风量。本次降料面操作中采用了较大的风量,炉顶温度控制较好,前期顶温控制在350℃以下,后期控制400℃以下。整个降料面期间仅发生一次爆震。累计消耗风量3 464 550 m3,总打水量1 321 t。降料面操作参数见表2。
3.3 炉顶打水及炉身闭水作业
根据停炉方案,降料面时炉顶温度控制在350℃以下,最高不超过450℃,持续时间不超过20 min以保护炉顶设备。预休风时安装的临时雾化打水枪可以分别控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的温度,流量可达150 t/h。原炉顶打水枪虽不能与4点炉顶温度对应,但流量可达200 t/h,这样就保证了炉顶总流量>300 t/h的要求。而实际操作中,原打水枪没有用过,临时雾化打水量最高用至107 t/h就可控制炉顶温度在350℃以内,齿轮箱温度≤80℃,阀箱温度≤120℃。
表2 降料面操作参数
由于9~10代铜冷却壁的坏管数量占43%,漏水较多,为了减少在降料面期间向炉内漏水,按照停炉方案,当实际料面降过10或9代冷却壁时,就将对应的10或9代冷却壁的坏管全部卡死。23日1:00在确认实际料面已过9代冷却壁,将所有坏管卡死后,除盐水II系统补水次数开始减缓,效果明显。为了降低9~10代炉皮的热负荷,卡死坏管的同时,加大炉皮打水的流量,通过安装在9~10代炉皮重点部位的65个无线测温装置的测温数据显示,没有高于80℃的温度点,最高位于9代炉皮西南侧56℃,说明闭水作业较为成功。
3.4 炉前出铁操作
降料面过程中渣铁排放是否及时、干净是降料面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以往降料面过程一般出铁2次,鉴于此次存在漏水因素,本次降料面过程出铁4次,排出的渣铁量与休风料计算基本一致。出渣、出铁情况详见表3,表中 [Si]为1.285%,[S]为0.007%,铁水温度为1 484℃。
表3 出铁情况
3.5 判断料面位置及切断煤气时机的选择
通过探尺和炉顶煤气中CO2的含量来判断料面的实际位置,及时、准确的放散、切断煤气是安全、快速停炉的核心所在。降料面过程中煤气成分见表4。为安全起见,本次降料面满足以下任何条件即放散、切断煤气[2]。
①炉顶压力剧烈波动,频繁出现高压尖峰;
②煤气中含H2>12%,O2>2%;
③煤气中CO2的含量降至最低3%~5%后,开始快速回升[3]。
表4 降料面过程中煤气成分
23日2:30探尺测得料线22.02 m,同时煤气自动分析仪检测CO2逐渐降低至5%~6%水平,说明实际料面已到达炉腰下部。4:30料线23.8 m,自动检测CO2回升至8.5%,同时个别风口出现浑浊、吹空现象。由于人工化验煤气成分的滞后,5:00得 知4:30的煤气中O2含量升高至 3.8%,于是5:10切断煤气,停止回收,炉顶煤气开始放散。8:30发现大部分风口发黑,吹空,决定出最后一次铁,两场同出,但由于前两次渣铁已出净,两铁口只出少许渣,无铁。10:20休风,降料面工作结束。
4 结语
安全顺利降料面的关键是炉顶温度的控制,而顶温控制的关键取决于打水枪的结构和设置。本次降料面过程中根据炉顶温度、阀箱、齿轮箱温度严格控制打水量,均匀打水,防止爆震。均匀打水并使水雾化,使水在高炉上部迅速变成蒸汽排除炉内,既可降低顶温,又可防止水珠与高温料面的红热焦炭接触反应生成H2。由于炉顶打水枪设计合理,水量均匀,雾化好,平均打水流量低于以往50 m3/h以上。本次降料面过程中,出铁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前两次利用较高的风压能够及时将炉缸渣铁出净,为顺利降料面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2号高炉降料面是在炉身冷却壁漏水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得益于停炉前漏水的排查、预休风漏水的处理及降料面过程中炉身闭水作业的有效实施,为今后降料面积累了经验。本次降料面通过探尺实测料线、人工与自动煤气分析相结合及观察风口状态,及时准确的确定切断煤气时间,为安全、顺利、快速降料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 黄泽文,王加山.韶钢7号高炉降料面操作实践 [J].炼铁,2009(4):6-8.
[2] 周传典.高炉炼铁技术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3] 任国强,董文明,杨光涛.天钢1#高炉降料面实践 [C]//2012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上),北京:中国钢铁协会,2012:9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