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语言交流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研究的综述①
2015-12-04陈建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陈建新(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关于非语言交流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研究的综述①
陈建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该文结合体育舞蹈教学与非语言方式展开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的的语言与非语言方式作为教学方式线索提供给学生,学生在推导教师交际意图时,语言和非语言措施已经蕴含在他们的认知方式中,利用此种方式,出现的每一种语言,一定会有与之相匹配的对应的非语言形式,两者互相结合生成的语言意义独特且有更深层的涵义。表达不同目的非语言交流可以表达不同的目的。具有真实性非语言交流有时是无意识的,它不像语言性交流时可以更有意识地控制词语的选择,所以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体育舞蹈教学运动非语言交流
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具有社会性,只有社会实践活动才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而社会交际形式的丰富多彩,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这两种通信方式的交际,成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进行区别,结果更能体现出它们深层次的比喻和暗含的意义。因此,非言语交际,是对言语交际的最好补充,而且还是一种人际沟通的非常有效的交际手段。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非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的功能形象化,但一旦缺乏非语言方式,语言表达就显得很不真切了,这同时也增加了交际目的揣测的难度。
非言语交流,还有学者称其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沟通、非语言合作。非语言沟通在许多国内外学者看来都有不同的表述。关于非语言沟通的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伯贡和塞纳(Burgoon.J and T.Saine)认识到,“非言语沟通是指除了运用词语之外人类的一种特性和行为。所有特性和行为具有为社会分享的内涵,其信息是被有目的的输出的或让人觉得是有目的的,是有目的的被输出的或有一时的被接纳的,甚至具有从信息受体处获得回报的潜能。”萨莫瓦(Samovar)指出:非言语状态蕴含言语状态之外的所有由人类和环境所激发的刺激,所有刺激对受体而言都蕴含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伯贡和赛因也认为:“非言语沟通蕴含社会共享的意义,被有目标或被诠释为有目标地输出,被有感觉的接收,且有可能是受接收体回馈的,排除使用言辞的接受体以外的人类特征或行为。”马兰德罗(Malandro)认识到“体态语即人运用身体变化来输出信息、表达希望、抒发情感的沟通形式,它凭借体态运动动的非语义性组织体系与人类的情感、思维活动直接同构相对,被称为一种'非语义性沟通形式。李树荫在其《交际艺术》中则称:“非语言形式范围很广,最主要的部分是无声语言,它包括除了听觉符号之外的一切非语言形式之中主要有体态、空间、物体和气氛等几种非语言的语言。而在无声语言中最主要的就是体态语言。”总而言之,非言语沟通是以人本身的体态语为代表,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其眼神、脸色、措施和空间距离等进行的信息沟通。非语言交流是一种子载波,这是一种不能说不能写的信息传递形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民族、文化等因素的符号系统,并经过人体的肢体动作和肌肉收缩等运动形式来传情达意的特殊的语言。
1 国内、外对非语言交流的相关研究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在产生言语信息以前,非语言标志一度是人类最关键的交际形式。在国外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公元前600—公元前400年),当时就有人着手对非语言交流进行探索。美国研究者米迪皮尔指出,在某一交流过程中,即便是最传统的做法,35%的社会信息也是会通过言语输出的,剩下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方法输出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当时也说过“富贵和自尊,卑微和强势,聪慧和机智,傲慢和粗陋,全部能从不动或者运动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表现出来。”然而现代非语言交流研究地位真正的奠基者,要数英国19世纪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Darwin,1809—1882年),他1872年写的《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1872)一书,其中的大量观点和例证到现在还被人们普遍引用着。很遗憾的是,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一直没能形成体系。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人类科学家,像埃弗龙(d.efron)萨皮尔(e.sapir)、拉巴尔(w. labarre)、博厄斯(f.boas)等,这些学者主要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其实是一些可以加以概括的密码。紧接着伯德惠斯特尔(r. birdwhistell)、谢夫伦(a.e.sheflen)、戈夫曼(e.goffman)和肯登(a. kendon)四位体态语言研究的先驱人物出现。这些人中,伯德惠斯特尔对体态语言探索的成就在于其认为体态语言可以作为一个表达系统,应用在研究语言相同的措施,即通过构架单位的探索,对中学课堂非语言沟通的特点的应用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霍尔(Edward T.Hal 1)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Language,1959年)等著作的面世促使非语言交流探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在六、七十年代非语言的探索达到一个顶点,就美国来说,就有达到百位的科学家对举止形态学着力探索。非语言交际探索大发展的时期是60年代,著作研究细致到对身体各部分姿态动作的探索。70年代是对许多著作出版和探索成果进行总结、综合的时期。诸如法斯特((J.Fast)的《体态语》(BodyLanguage,1970年),80年代以来是非语言交际研究进一步大发展的时期。莱杰、学者布罗斯纳安(LegerBrosnahan)写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Chinese and EnglishGestures:Contrastiv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首次比较全面地区别了中国与英语国家的非语言交流。
我们国家对非语言交流的探索可上溯到先秦时代。先秦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强调礼,他说:“小学礼,无以立”。到70年代仅仅翻译了国外的一些著述,例如孟小平翻译的法斯特写的《体态与沟通》,还是他翻译的马兰德罗著的《非言语交际》,毕继万译的布罗斯纳安创作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流区别》,熊文华、毕继万等译的冯·拉弗勒·恩格尔著的《形象的一举一动》,并未见到有国内的学者撰写的非语言交流方面的专著。
学者们开始对非语言技能的探索要到20世纪80年代,1980年西方学者探索的体态语的丰富成果引起了中国、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的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学者们在对有声语言探索分析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对体态语进行分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成果体现在:1988年耿二岭著的《体态语概说》,庄继禹著的《动作语言学》;1990年曹聪孙编纂的《肉体言语术》;李中行、张利宾1991年编著《非言语沟通一人际交往的艺术》;特别是刘玄恩、刘永发1995年著的《实用体态语》,其既借鉴了国内外科学家对体态语研究的丰硕成果,又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在对许多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如何理解体态语所传输的信号,及运用和掌握体态语研究的措施;张艺华1997年编著《体态语言的神秘之处》;周国光1997年编著《体态语》等,同时也有一些论文发表。由此可见,体态语的探索业已普遍受到人们重视,其研究阶段也不断深入,正如曹聪孙先生所说的:“(体态语)确实是一门大众学科。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甚至行为科学等学科,都已经开始对注意它,且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至今,不断有教师和研究者致力于这一方面的探索,举例来说,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研究生庄锦英、李振村在《教师体态语言艺术》(1993年)一书中,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教师体态言语区别分为象征性体态语言、说明性体态语言、显露性体态语言、体调性体态语言、适应性体态语言五个种类,他们也对教师在课堂上具体操作的不同体态语言进行了合理的分析。谭小玉于1995年在《非语言沟通与课堂教学》中指出体态语的特点具有泛文化性、心理性、模糊性、互补性和功利性。1998年郭嗣会在《论教师课堂教授语言》一文中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想达到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就必须要依赖艺术表达讲授语言,比如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这样的艺术表达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语调的分明、节奏的快慢掌握以及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当然,还有一些物理教师和语文教师在文章中分析了非语言在物理和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性和所起到的效果,认为非语言对课堂的组织能力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都有帮助。教师非语言的合理利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联系以上说法,在概括分析非语言信息系统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地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以及教师对非语言在人际关系和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探索成果,这些对本文深入探索体育舞蹈教师课堂实践中非语言的利用都有很大的帮助,研究不同的非语言沟通所产生的课堂效果,了解积极的非语言沟通的表现及特征,对师范生积极的非语言沟通技能培养的方式和方法探讨的研究意义深远。
2 非语言交流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研究
廖祥龙提出肢体语言教学法即在体育课堂把各式各样的肢体语言作为载体,就是指通过人体的姿态、动作、眼神、活动、手势、形态、表情、着装、距离等在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信息互动、情感表达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左成通过探索得出,体育院系学生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是非语言教学法,非语言教学中情感表达依据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器官作用分为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吴必强指出,非语言提示法的主要方法有手势示意、表情示意、图示示意和短语、术语的语言提示,这些方法能合理地帮助学生很快建立规范的动作定义,稳固动作的运动定型。示意法在体育课教学中会帮助中老年教师处理难度动作示范困难的问题。王雁北把体育老师的体态语言划分为示意性体态语言和示范性体态语言两种,并分析了体态语言在艺术体操教授中的应用。陶华滨讨论了在运动技能成型的泛化时期、分化时期和巩固时期中语言规范与非语言规范的不同运用问题,对运动技能教授具有关键的指示作用。
徐立和阐述了体育竞赛中队员、裁判员和教练员的非语言交流问题。刘强辉探讨了篮球比赛中本队成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语言与非语言的信号传递形式。从文献的多少来看,对运动锻炼和运动竞赛的探索文献比体育教学的探索文献要少很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中的非语言行为探索更是很少涉猎。以上相关科研成果对非语言行为探索在运动中的应用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对本课题的探索也具有激发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首先,因为体育运动以身体动作为主的特别性,所以非语言行为的应用会显然比语言行为多,因此必须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中的非语言规范进行系统探索。其次,要深度研究和提高体育运动中非语言行为,对体育老师、教练员、裁判员的非语言行为的相关理论大力探索。再次,要讨论体育老师、裁判员、教练员的非语言规范的相关研究,就是怎样提高他们的体育专业素质问题。最后,通过体育活动中的非语言规范的探索,为建设体育非语言行为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把非语言沟通运用于中国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迫切性
3.1体育舞蹈中非语言因素的划分
非言语因素是人际交流活动的关键组成成分,有时能逾越语言不同的阻碍,比语言信号更具有号召力。就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所说的:“比起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所传递的意义要多得多,而且深入得多。”体育舞蹈表演中舞者与观众间主要是通过非语言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舞者通过非语言把思想和感情有韵律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非语言因素研究范围广,中外学者对非语言因素分类说法不同。如约翰·麦金太尔把非语言交流具体分为手势(姿势、点头)、辅助语言(语速、点头)、面部(微笑、皱眉)、眼睛(注视、目光接触)。还有人把其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根据以前的划分结果,本文综合体育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把它们中的非语言因素合理划分为以下几种:面部表情与眼神、肢体动作、音乐与节奏和舞伴间的配合、化妆与服饰。
3.2非语言交流手段对体育舞蹈教学的影响
我们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看到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当的各种情况,有关基础知识的教学资源的和归纳能力相差不大,教学目的也相同,但是课堂效果却差距明显。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课堂氛围活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表现呆板、乏味,学生也是死气沉沉。是否有良好的课堂效率诚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师德魅力、学校教风和听课评课的实施等。然而教师的基本素养及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常是决定教师一节课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学往往是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一般是通过口语表达和非语言行动的表达来实施教学,教授知识,抒发感情的。非口语表达的例子,诸如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使用多样的教学媒体,把握课堂教学的快慢,教师语调和语音的变换,教师的身体活动和恰当的手势,教师的表情和神态以及适当停顿等,都是教师课堂教学以外良好的辅助方法。非语言表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生动形象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对课堂教学的探讨中,好多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的成绩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其因素在于非语言和外加语言的指示作用。他们一致认为非语言的指示作用与学生自身运动所发出的信息是密不可分,它输送出情绪和感受,能增强语言所传递的信号。非语言和外加语言指示是老师课堂教学中形象性的关键部分,教学的生动形象大致上是由于角色转换对学生的激励方式,不断引发或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4 结语
研究得出,眼下我国体育舞蹈教学探索体系还处在发展阶段,同体育舞蹈教学开展密切相关的许多关键的理论与实践方案的探索还尚少。体育舞蹈与非语言交流的结合目前研究甚少,其待研究领域很大。笔者为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非语言活动只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还希望我国的体育舞蹈研究者能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提议在体育舞蹈战线上的老师尤其是活跃在一线的教师队伍,能从运动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和体育美学等不同的方面对体育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的应用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能积极地思考和探索更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实验、发展、创新、改进等手段和方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成人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专业到业余教育,各个体育舞蹈的教学领域能够基本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最终指导到实践教学中去。
[1]Burgoon.J.Nonverbal Singals[M].1994.
[2]李中行.非语言交流·人际交流的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3]L.Malandro.非语言交流[M].孟小平,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1-6.
[5]宁基.行为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2.
[6]中国体育与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报社.尚舞[J].2007(12).
[7]李元授,陈会荣.交际训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8]Michael Argyle,Bodily Communication [M].London:Methuen and Co.Ltd,1984.
[9]程昭.对体育舞蹈中非语言因素的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5):125-126.
[10]习寿华,陈琴.体育舞蹈肢体语言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70-71.
On the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dance sport review
Chen Jianx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510006,China)
In this paper,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of sports dance teaching and non language way,We believe that teachers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as a way of teaching cues available to students,Teachers of students in the derivation of communicative intent, verbal and non-verbal cognitive style measures already contained in them, Using this method,every language that appears,will have to match the corresponding non-language form,Combine the two generated unique linguistic meaning and has a deeper meaning. Expression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an express different purposes for different purposes.Have the authenticit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sometimes unconscious,it is not as verbal communication can be more conscious control over the choice of words, nonverbal behavior more than the language of authenticity.
Dance Sport;Teaching;Sport;Non-Verbal Communication
G83
A
2095-2813(2015)01(b)-0163-03
陈建新(1981,9—),女,汉族,湖北宜昌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