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
2015-12-04陈浩
陈 浩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懒惰”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
陈 浩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人类的“懒惰”表现为更舒适、便捷、低劳动强度的生活追求,从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两个层面推动科技进步。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的、辩证的,懒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但科技进步反过来对人自身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可能会加剧人性中已有的懒惰因素(消极的懒惰)。应激发“懒惰”的积极因素,抑制“懒惰”的消极因素(追求不劳而获)。
懒惰;科技进步;积极的懒惰;消极的懒惰
1 引言
提到“懒惰”,大部分人会首先否定它,认为是贬义的和消极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它里面是否存在积极的因素。许多人都在关注和讨论“科技进步使我们变得懒惰了”,一份叫“Is technology making us lazy?”调查显示1,56%的人认为“是”,技术可被定义为帮助人类懒惰的东西。在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影响上,争论也很大,如某网站“进步的技术入侵我们思考和工作的自由了吗?”的具体调查,39%的人认为“是”,61%的不这么认为,人类应该适应科技进步或把它看作人类进化的步骤。较少的人思考过“是否正是懒惰促使了科技进步,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人的懒惰”,但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自动化产品与智能化家居正使得人类的日常生活简单化、自由化,人类所能做的传统劳动越来越少,这显而易见的现象和事实确实“支持”了“科技进步使我们变得懒惰”的观点。
那么,科技进步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把科学和技术区别而论,认为前者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1],属于精神生产[2];后者是现实生产力,“揭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1]。技术被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2]。然而这主要回答了科技的本质,却没有给出细致的驱动力的回答。人们也会首先想到“生产生活需要”;那么,这种需要又怎么产生的呢?这就必须要从人类自身本性来寻找答案。人类自身的“懒惰”有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推动的角色呢?
2 懒惰的心理学与生存解释
2.1 懒惰的心理学
懒惰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好吃懒做”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懒惰者的标签式描述,也是懒惰者的典型行为,而且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传统里。懒惰者在生活追求上是少劳动、甚至不劳动而能享受到“吃、穿、住、行”,这应该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渴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上,人们因为采取的行动不同而分化,一类是“勤劳的人”,另一类是“懒惰的人”。事实上,还有大部分兼有二者的人存在——这更符合实际,因为“勤劳”与“懒惰”不是绝对对立的,没有绝对“勤劳”的人,也没有绝对“懒惰”
的人。正如凯利提到的“少走几步路”2,这是懒惰者的最简单的心理。甚至,这种心理是反向“好了还要更好”,有了水桶而存储一天的水;但用久了连水桶也懒得提了,于是希望有水渠或管道;有了管道,人们又希望有热水与冷水,避免自己烧水洗澡。懒惰的行为追求与生活态度是舒适、简便、低强度劳动。这似乎很符合库恩的体验性认知[3]。
2.2 懒惰的生存解释与分类
尽管懒惰是人皆有之,而因个人态度与自我约束出现分化,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对懒惰持否定态度。“猪八戒”形象被作为其典型代表。于是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在感情和道德上反感懒惰,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挥之不去甚至妥协?
第一,懒惰的生存解释。日常生活上的“懒惰”是人们传统认知上“好吃懒做”的逻辑关联。在人类进化早期,面对残酷恶劣的生存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生活成员必须出去渔猎和采集,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面对极其有限的食物资源,但凡有一个成员不能劳动,都会成为团队的累赘。因此,这在感情和道义上都无法容忍懒惰者的存在,事实上,他们也会被淘汰,勤劳者可以养活子女而幸存下去——人类的勤奋某程度上是被残酷的生存环境逼迫出来的,正应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换言之,倘若一开始,人类祖先就处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也许今天的“人类”绝不是这样。漫长的人类进化史逐渐强化了这种“勤劳”,使之习惯化。严格上说,“勤劳”是人类被迫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因为这有助于幸存下去或更好地生存;而到后来它被上升到道德乃至法律层面,懒惰则成为它的反面。但是“懒惰”的心理并没有消逝,一旦有任何可以“偷懒”的机会,人类马上会变得享受起来。或者,人类的付出正是为了能够“衣食无忧”,但是生存迫使人类放弃“懒惰”的策略,而采去“勤劳”的策略,但是通过科技进步又一步步接近“懒惰”的状态。这也许正像今天很多人在科技进步后反而发出“科技进步使人懒惰”的感慨。
第二,“懒惰”的消极作用。这是人们反对它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在生存竞争中,纯粹的懒惰只会拖累其他成员,并且也不利于自身的生存。人们的生活经验里,“懒惰”被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时,它几乎是有害而无一利的。
第三,“懒惰”的分类。以上所说的“懒惰”是传统意义上的懒惰,多指行为上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认知上的。现代意义上的懒惰——相对懒惰,这是对人的不同行为方面而言,并没有深入到“懒惰”内部,而且是出于对“相对懒惰”人(实际是忙人)提出的营销模式,是产业分化导致的服务业的发展[4]。这两种现实中都存在。行为懒惰与精神(思想)懒惰也被人们区别,但基本是被否定的。这里认为,通常意义的“懒惰”内部包含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可称为“积极的懒惰”与“消极的懒惰”,前者是推动了科技进步,而后者是人们日常所感知的否定的东西,具有消极作用。
2.3 行为懒惰与思想懒惰
关于这两种“懒惰”,美国作家凯利是给予了正面说明,认为“没有我们的这些懒汉,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懒惰激励了发明”、“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也有人对二者持否定观点3,某种程度上认可“懒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又认为二者该受到谴责,尤其对精神上的“懒惰”要警惕,认为“思想上一旦懒惰,行为上必然懈怠,到头来必定思想僵化、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对于凯利的观点,她偏重于“懒惰的积极方面”,尤其在思想懒惰的作用上,有些夸大化;对于第二个观点,他偏重于“懒惰的消极方面”,无法正确评价“懒惰”的作用,但“科研谨防智力懒惰”,反对精神上的懒惰(思想懒惰)是必要的。
3 “懒惰”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
3.1 “懒惰”影响科技进步的表现与特征
这里指的 “懒惰”是通常意义上的懒惰的积极成分,即“积极的懒惰”。“相对懒惰”的人认为,不是懒得手洗衣服,哪会有洗衣机的发明?不是懒得走路,哪来的汽车?所以,“懒”可以创造市场商机,“懒”可以推动科技进步,“懒”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4]。生活上,因为省事或怕麻烦,一系列家电设备出现了,洗衣机最初能搅动衣服和脱水,已经为家庭主妇们省去很大麻烦,尽管她们还要自己揉洗领口和袖口,而现在人们要求全自动的;“懒人用品”也主要集中在家居用品上。在科研上,方法会被改进,计算与操作过程被简单化、公式化,如XRD矿物定量分析方法——要测量混合物中某矿物的相对含量,最初预先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再测未知样品[5];因为操作繁琐,人们提出基体清洗法,
同时测几个参比强度,再后来是计算机模拟等。而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发明,正是因为当时科学研究已经涉及到大量的参数和计算,人们希望有“机器”来替代人类做。现在,中国的银河系列大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超过1万亿次。人的需求还在膨胀,已经超过人类自身的能力。“懒惰”在促使科技进步,远程操控的软件也是层出不穷,计算机成为人类的“懒惰”工具和实现进一步“懒惰”的助推器。也比如景观规划上,园路设计笔直反而不受欢迎,人们则踩出一些斜线的路——节省时间。少劳动、更快捷,这种本性的需求,却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从以上表现看,“懒惰”影响科技进步的特征:一是它促使更高效的系统或技术的诞生,或者既有事物的改进;二是效果上使操作简化、快捷,从而实现人类的“懒惰”;三是它提供了科技进步的一种动机,给予一种相对于改进前更舒适或更方便的憧憬,从而使当事人或服务者去追求这种实现。因为我们“积极的懒惰”的存在,使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我们“消极的懒惰”。毫不夸张地说,“懒惰”是促使科技进步的一种可持续甚至不竭的驱动力。
3.2 “懒惰”社会意识的影响
在社会意识层面上,“懒惰”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在于,为了人们的普遍舒适,一部分人要付出辛苦,开发“智能产品”——如家居智能化4,将懒惰发挥到极致:“按键皇宫”,翘起脚来,轻松享受生活,不用自己开灯和购物等。生产与研究上,测量仪器的集成化、傻瓜化。再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再进步。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懒惰”意识并希望实现它,从而构成了现实需求;少数人(科技工作者)就要为此付出,开发新产品。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类“懒惰”的推动。
3.3 “懒惰”个人意识的推动
就个人层面而言,因为个人“懒惰”意识,而自己付诸行动,来实现这种懒惰。这是“懒惰”个人意识的推动。凯利在《懒惰的智慧》中称赞的正是个人的行为上“懒惰”的积极作用。因为勤快的人会循规蹈矩、不厌其烦,过度劳累也不肯用智慧去偷懒5。有人发明了手扶拖拉机耕地,已经节省了人力;但是还不满足,“想坐着干活”,现在农业机械已经更舒适了。即便在“无捷径”之称的科研上,也存在很多可走“捷径”的细节,如数学上的许多简便算法。
4 “懒惰”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
4.1 懒惰的自然辩证问题
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是自然辩证法关注内容之一[2]。“懒惰”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从正面说,一是以一部分人的更加辛苦换来大多数人的更加懒惰,比如计算机的操作,最初是DOS系统,使用者有限而且繁琐,后来设计者把繁杂在幕后完成,绞尽脑汁,以至于现在八十岁老人也基本可以操作电脑。在形式上,这让人类生活更加舒适。二是人类的“懒惰”促使人去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的技术反过来加剧人类的懒惰。换言之,人类被技术的进步分化了,走向专业的辛苦和非专业的懒惰——相比过去,物质匮乏,什么都需要自己去做,古人常常一人多技能。当然,今天我们骄傲这种进步,但是这也许只是开始,人类从普遍的辛苦走向专业化的辛苦,可能达到普遍的懒惰——我们已经适应了快餐,让厨房成为摆设;已经适应外卖,而不耽误自己打游戏或看球赛。从反面说,“懒惰”对科技进步也有不利的影响,日常生活的懒惰主要是“消极的懒惰”,“好吃懒做”式无法带来社会进步。除了懒惰具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相对懒惰在今天更为普遍。以“少数人”的“勤”达到“大多数人”的“懒”,考虑到社会分工的差异时,每类人都在以自己特有“勤”满足其他人的“懒”,其他人又以他们特有的“勤”满足包括这类人的“懒”,形成彼此“懒-勤”互补而相互作用的社会激励系统。
4.2 “懒惰”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作用,是辩证的关系。前者对后者有积极和消极作用,后者对前者也是如此。如前所述,当物质与技术匮乏时,生存的威胁与逼迫会极大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勤劳、刻苦、拼搏等方面潜质更多地被发挥出来,比如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建国初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可谓穷绝人力;当物质丰富与技术发达时,生活的安逸与舒适会极大地抑制人的吃苦耐劳的潜质,而人的懒惰、散漫等潜质更多地表现出来,比如最近十年人们批评城市孩子娇生惯养、怕吃苦。人们也在争论“科技进步是否使人懒惰”,比如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发明,小孩子在小学时都不怎么口算和笔算,以至于依赖计算器,再如自动化的可能危害6。也许“勤者自勤,懒者自懒”,但是人如同一把锄头,越用越灵活、光亮,越不用越
暗淡、僵硬。也有观点是,社会在发展,科技也必然会进步,许多机器代替人力劳动使人类可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5 结语
人类的“懒惰”表现为更舒适、便捷、低劳动强度的生活追求,并在漫长的生存进化中被迫选择“勤劳”而压抑“懒惰”,逐渐强化为道德标准。“懒惰”的生活追求仍被从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两个层面推动科技进步,用我们的智慧来实现我们的懒惰。然而,这种影响是相对的、辩证的,从人类整体说,科技进步是符合生存进化的;但科技进步反过来对人自身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可能会加剧人性中已有的懒惰因素(消极的懒惰),从个人来说,它又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正是因为各种情况都存在,我们需要一个更综合、更客观的认识,鼓励“积极的懒惰”(追求更简便与舒适)、抑制“消极的懒惰”(追求不劳而获)。也应该正确看待科技进步,当我们依赖“懒惰”而使科技进步时,要警惕思想上的懒惰,勤于思考,仍然勤于动手,尤其知识分子[6]。否则,人类自身的先天缺陷性可能会导致人类这一物种的最终灭亡,而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这一过程——人类的“懒惰”潜在地加速科技的进步。
注释:
1 http://www.helium.com/items/2096701-is-technology-makinghumans-more-lazy,作者:Bharath Mohan.
2 《读者文摘》1985年第9期,(美)凯利。
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86-217461.html .
4 《家居智能化离你还有多远?》,陈江。
5 http://www.helium.com/items/2096701-is-technology-makinghumans-more-lazy,作者:Bharath Mohan.
6 《自动化也有负面》,柯可 摘编。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83.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Dennis Coon, John O. Mitterer 著, 郑钢 等译.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 贺德稳. “懒人”营销 斯是时也[J]. 网络财富,2008, (6):15.
[5] Lekoy Alexander, Harold P.Klug. Basic Aspects of X-ray Absorption in Quantitative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Powder Mixtures[J].ANALYTICAL CHEMISTRY,1948, 20(10):886-888.
[6] 朱明. 中外知识分子工作状况比较[J]. 科学管理研究,1989,7(3):8-10.
(责任编辑:王保宁)
Laziness's Impact on the Progress of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Hao
(Center for Historical Geography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Laziness of human behaves as pursuing a life of comfort, convenience and lower labour intensity, which could push technical development on both the social-consciousness level and individual-consciousness level. However, the impact is relative and dialectical, because laziness is one of the factors driving technical progress which affects human in return on the levels, for example, it might aggravate the present laziness (negative laziness). So, positive aspects of laziness should be activated, with negative aspects being restrained.
Laziness; Technical Progress; Positive Laziness; Negative Laziness
G30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5.03.006
陈浩(1988-),男,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历史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