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德鲁克的管理革命:管理责任观视角——《管理的实践》评述
2015-12-04杜奎峰
吴 宪,杜奎峰
(1.云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昆明 650221;2.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33)
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脍炙人口的《西风颂》宣告了革命的春天即将来临。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恰如管理学的“西风颂”一样,吹响了“管理革命”的号角。
1 德鲁克“管理革命”素描
管理活动早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出现,最初表现为人类祖先按照性别分工维持族群或部落的生存繁衍,其后就一直融合于族群对外扩张、对内奴役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其间人们逐渐认识到,目标实现与管理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但管理活动具有什么规律?它是否可以成为一门与哲学、数学和医学相似的学科呢?
这个问题20世纪初就有怀特、古力克、泰勒、法约尔等学者讨论过,并提出了管理7功能说、科学管理、跳板原理等重要的管理思想,但他们均未能将“管理”创建为一门学科。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完成了这一创举——围绕人与权力、价值观、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责任”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探讨管理的学科特性——管理是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德鲁克认为自己创建了管理学科,却反对将其作为“科学”。在他看来,管理的重点在于实践和应用,是一门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的“综合艺术”,而“责任”更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体系。
在“责任”价值引导与约束下,德鲁克认定管理的功能就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分别对应的价值焦点是:(1)企业目的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管理者需要站在社会层面、消费者视角看待企业存在的价值,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生产力、实物资源和利润需求等目标诉求中的目标。他强调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可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2)管理者需要自我控制以实现目标管理;(3)员工与组织彼此互为工具,管理者需要确保员工有成就感,但是企业不可自称为员工的家、归宿、信仰或命运。
2 精神内核的归一:从古典经济学到德鲁克管理理论
乍看起来,也许我们并不觉得德鲁克的这套思想体系有什么创建,不过书面表达了常识而已。但将其置于经济学体系发展和管理实践当中去领会,确实“风景这边独好”。
回望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体系,核心目标是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立足于“人人为自己,上帝爱大家”的哲学基石之上,每个个体皆秉承自有天赋,在不受限制发挥天赋过程中,社会财富可以得到快速聚集,“私利邪恶”可以成为“公共利益”。资本和企业追逐利润是正当天性,没有被贬斥的理由,政府不能够随意干涉个体自由与企业自由。
这一套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被称为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思想,统治着西方经济与社会制度的构建,也指引着资本家、企业家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原则,诸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目标、管理就是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与手段……如果仅站在企业微观运营角度看,这些管理手段是有效的,确实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不是在真空中运营的,而必须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发生相互影响,如果企业管理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将会导致“责任”的另一极——社会责任——的缺失。
企业的生产、营销、创新与服务不仅仅是其内部事务,还会产生外部性。正外部性当然是为社会、市场和顾客提供适应需求的产品服务、创造就业、照章纳税……如果企业只考虑“利润”,就有可能滋生压榨员工、偷税漏税、假冒伪劣、违法排放、内幕交易等现象,这些都是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负外部性。如果一个社会到处充斥着这样的企业,这个社会必然是病态的,企业也不可能得到长远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避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负外部性呢?事实上,亚当·斯密早期就阐述过这个问题。在其早于《国富论》发表的另一巨著《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类情感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在人类社会维系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两部著作共同构成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体系,但后世学人大多继承《国富论》思想,持续探讨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却忽视了《道德情操论》中所强调的“道义”在资源配置和利益追逐中的约束作用,经济利益色彩鲜明,公平正义重视不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在“人拥有完整的自由”前提下,一举超越了主流经济学只关注“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的传统研究取向,将焦点转向“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人的完全自由”,从而在思想上与《道德情操论》直接连通起来。米塞斯的继承者哈耶克进一步阐发这一思想,建构了一套具有自由主义特质的经济与法律体系,强调企业家精神、市场自由竞争与反对国家干预。至此,亚当.斯密所强调的企业家“道德自律”成为正式的“经济与法律”规制。
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人并非完全自由,倘若缺乏规则约束,单纯强调企业家精神和道德自律恐怕难以维持社会秩序和推动经济发展:企业家可能被自私、虚荣、贪婪、失信等人性阴暗面所驱使,其经营和创新活动反而可能制造威胁社会的风险;对财富的极致追求可能令大众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果如此,企业、社会乃至政府就失去了“道义”。
因此,为了确保民众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企业家或者说管理者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如果缺失这种意识,政府等公共部门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种约束并非是压制市场自由竞争、干涉企业或企业家的自主经营,而是创造一个健康、有序与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每一个人对“利他”情操的确立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社会秩序维持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兴盛至关重要,这才是市场经济的真谛,也正是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所强调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自身利益。为此,管理者必须持续地把这个基本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每一个经营行为当中。较之利润、回报率、市场份额等指标,“改善他人的生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也是管理的终极之善。
至此,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与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在思想基础上归于一统,他们共同承继于亚当.斯密所建构的经济思想体系。作为“管理圣经”,《管理的实践》既可以缩小到微观层面,指导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经营;也可以宏大到国家层面,指导政府如何有效管理社会,却不危及企业家自主创新。前者落实为“目标管理”——管理者、员工和企业都要为各自目标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管理”既要眼睛向外,关心组织使命和组织绩效;也要眼睛向内,注视那些能够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组织结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后者则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政府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预防和惩罚企业及企业家的唯利是图;既要注重激励企业家创新,也要约束不顾及员工利益、环境利益、消费者权益的损人利己。否则,单纯的GDP增长模式只会带来“劣质化的生存环境”、“熟悉的陌生人”、“彼此之间的不宽容”……
3 责任缺失:以德鲁克的管理理念关照现实
2014年8月2日晨,一声巨响吞噬了75条年轻的生命和数百家庭的幸福,酿成举世震惊的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公司“8.2惨案”。事后查明,企业只顾拼命生产而罔顾职工生命权益,发生爆炸的抛光车间粉尘浓度大大超标。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事发前不到一个月,昆山开展了全市安全生产检查整治专项行动,中荣公司竟完全符合要求。但实际上,事发车间长期金属粉尘超标、存在严重安全危险管理层是心知肚明的,以至于公司领导长期不愿意进入车间检查巡视。这次惨案的经营者和监管者无任何责任心可言,有的只是敷衍塞责,久而久之,酿成重大安全事故之后果是必然的。
回溯几年前,世界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集团为什么发生员工“16跳事件”?检视整个事件过程,人们看不到其管理者尽到对员工的“责任”,看到的只是他们一味强调处于价值链低端,不掌握产品“定价权”,只有拼命降低成本,并因此长期漠视员工的恶劣工况、生存压力和心理需求,出事之后不是深刻反省自己,反而借机将工厂内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成都、郑州等地。然而,负面消息持续传来:富士康成都和郑州等地生产线多次因罢工而停产,与地方政府合谋强制高职学校学生前去所谓“实习”、涉嫌使用童工……
频发的事件充分说明,在现实中,很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的实践》背道而驰: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在逐利过程中没有将员工看成“人”,没有考虑员工成就感、归属感或其他情感方面的需求,而是把员工当成一种与水、电、土地一样的耗损性资源。所以,其管理手段才会具有浓烈的“半军事化”色彩:封闭、机械。其管理者并不需要展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技巧来引导员工,更不需要通过描述企业愿景,强调勇气、责任与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员工,只需要像一个摄像头那样,监督员工是否懒惰、是否按照流程操作、是否有偷盗……简单服务和严苛冷漠折射出了转型期中国代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胶囊”等事件更是暴露出涉案企业在食品药品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完全丧失人类基本道德情操,“自利”贯穿了始终,以致利欲熏心。必须承认,其中有些企业非常擅长于营销创新,但这些创新指向的是“利润需求”并非“社会责任”,而政府多头监管模式又未能有效地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至于财务造假、违规排污、内幕交易等等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的企业管理更是屡见不鲜。
在现阶段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媒体每年都会发布各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许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还停留在参与慈善活动、捐款捐物等层面,大都没有深化到“管理”层面。从这一角度看,中国的管理实践还停留在较为初步的阶段,要强化企业家、管理者和政府部门对于“全面责任”的认知和担当,道阻且长!
4 小结
如果说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强调了“自律”对管理者“责任”意识的影响,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强调的是“他律”对管理者“责任”承担的影响,那么德鲁克《管理的实践》强调的是“自律”、“他律”如何落实管理者“责任”的具体措施与步骤。所以,德鲁克是具体改变管理世界的人。
记得经济学研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价值判断标准:在经济学上贡献最大的是经济思想创新,如科斯的产权和交易费用思想;次之为经济方法创新,如多项获诺奖的计量分析方法;再次为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阐释。借用这一标准,彼得·德鲁克无疑是对管理思想贡献卓著的人。
[1](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著,王眀毅, 冯兴元 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英)亚当·斯密 著, 谢宗林 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
[3]程镝, 刘韬. 德鲁克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行政论坛,2014, (2):97-100.
[4]杜鹏程,赵曙明.德鲁克经典管理思想解读[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 (11):1-11.
[5]刘澜.领导力在于承担责任[J].当代贵州,201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