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反思
2015-12-03陈琳琳
陈琳琳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精心编制“导学案”,运用“学案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高效的学习。
关键词:学案 导学 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众多教师尝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为方法不当,没有取得好的效果。笔者精心编制“导学案”,尝试运用“学案导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案例:
《“生命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用心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羚羊们在绝境面前舍己为人、团结合作的伟大与震撼。
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课文读通。
2.用心品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二)细读感悟。
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再细细读两遍,想想感动的原因,说说读完的感受。
第一句话: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
这一叫一应,你听懂了吗,他们会说些什么?(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推想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说的话。在羚羊排队之前,已经有一只羚羊试图跳过悬崖,可惜坠入了悬崖。原来这个悬崖有6米宽,而羚羊一般只能跳4米宽。)
说说自己读完这句话的感受。(提示:老羚羊决定做年轻羚羊的桥墩,说明它心里想的是什么?老羚羊不是被别人推出来的,而是自己主动站出来的,可以看出老羚羊?年轻羚羊面对摔下悬崖的危险丝毫没有犹豫,它心里想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
二、“学案导学”的理论思考。
维果茨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在这两种水平之间为学生搭一把梯子,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前进的动力。“导学案”就是这把梯子,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从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步一步登向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案例中细读感悟句子“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导学设计中“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推想老羚羊和年轻羚羊说的话” 以及“老羚羊决定做年轻羚羊的桥墩,说明它心里想的是什么?年轻羚羊面对摔下悬崖的危险丝毫没有犹豫,它心里想什么?”都是在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梯子。
三、“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1.准确定位教材,帮助学生确定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可在目标中标注出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以便引起重视。案例中的学习目标简明,能很好地引领课堂。
2.精确提炼话题,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回应,预习和学习过程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导学案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填空,应该多设置“综合应用型”和“拓展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题海中走出来。导学案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注重学法指导,无论是复习还是预习都要有学法提示,着眼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进行预设,给其解决的方法。
四、“学案导学”的操作要领。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是“学案导学”的核心所在,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预习,二是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例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查阅资料等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关于“合作探究”,强调的是学生小组学习,对于个体很困难的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交流展示,点拨提升。
学生有了充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交流展示就会成为学生才能的展示舞台。把展示交流贯穿整个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而教师适时地予以点拨,做好评价导学工作,掌握文本的主流价值观以及方向,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