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自主质疑,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2015-12-03张保勇
张保勇
摘 要:提问是阅读教学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一种常用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学生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习活动真实发生,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有效提问 自主质疑 阅读教学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打破灌输式教育的唯一途径,是代之以“提问式”教育,他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高效阅读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体现语文价值的问题对话来促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和探究,使学习活动真实自然地发生。
一、教师有效提问
高效阅读课堂教师的有效提问首先要有价值,问到关键之处,有思考的意义;其次,有效提问要符合学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到学生心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高效阅读课堂的教学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我提出的问题是:(1)“黄河的主人”是谁?(2)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结合课文中对艄公的描写谈谈对中心句的理解?(3)找出文中描写黄河、作者和乘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对表现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起到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逐步由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过渡到“最近发展水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并在充分品读、对比的基础上,对第三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认识:作者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黄河、作者和乘客的描写都从侧面衬托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在于问题的设置,更在于问题的引导和启发。教师要把握提问和启发的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高效阅读课堂就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问在学生最困惑之时,启发在学生思考而不得之时,才能真正地启发学生思维。
二、学生自主质疑
“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么?你提的问题分别是哪些?老师是怎样回答的?”这是产生了像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天才的犹太民族的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问的问题,可见“问”造就了犹太人的聪明和智慧。孔子也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这才是学生真正的主体参与教学,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贵有疑”,高效阅读课堂倡导探究学习,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为学生营造质疑的环境、创造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文本不同的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觉,从而学得更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提问,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学生在观察字形、查字典理解“拴”的意思后产生了疑问,作者为什么说“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从而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她用形象的、凝聚了爱的剪纸吸引了我;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内容上提问,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文第五自然段整段都是描写雨后美景,对表现王冕有什么作用?”从而体会面对如此美景,王冕产生美好想象,并立志学画,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结构上提问,如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时,引导孩子发现课文并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介绍烟台海每个季节不同的特点,从而去探究“作者为什么先写冬天的海”这一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上提问,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作者为什用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的柳”这一问题,通过品读、讨论,学生领会到写家乡灞河柳的衬托、对比作用,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学生理解了“值”在这里是“遇到”的意思, 但有一个同学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诗人去游园,没有遇到要访的人,他很扫兴、失望,那‘游园不值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次游园很不值得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有了问题意识,不再像以前那样老师怎样解释,学生就怎样照单全收。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围绕“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展开想象和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虽然没有进到园子里去,但他看到了探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仿佛看到满园浓浓的春色,感受到盎然的春意,已经达到了他游园、踏春的目的,感情由没有进园的失望转到意外之惊喜,从而意识到刚才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深刻,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