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探讨
2015-12-03陈全勇
陈全勇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都会对学生们的语言知识储备、表达能力、思维模式上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语言 艺术性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重要场所。其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语言学习,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的艺术性直接影响了学习质量。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音存在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过于口语化、网络化
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的表达上过于放松,将生活中的日常语音搬到课堂上,甚至还将一些网络流行语也随意说出来,“也是醉了”“什么鬼”“颜值”“逗比”“约吗”“我想静静”“小鲜肉”等网络流行语随口而出,有时是为了引起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让热闹课堂气氛,“博君一笑”。虽然语文课堂的教学语音也是一种口语语体,但除了强调语言的通俗易懂外,更重视语音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应与日常口语或者网络流行语一般。
此外,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往往带有强的主观性,说出来的句子很随意,句子的句式和内容表达并不完整,或者表达并不了流畅。或许有的人认为这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然而语文课本来就是让学生学习系统的语言文学的场所,应该是得到最系统、最科学的地方,若长期在过于口语化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下,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重复多余
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表达的语言重重复复,繁冗多余。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多次强调一些学习的重点难点,而是指那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说的一些话,只是个人无意识的口头禅或者语气词,这些话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并没有作用,没有教育的意味,只是单纯地在重复。这样的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不良情绪,认为这样的话让他们觉得老师很烦。例如,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喜欢一直在课堂上说,这方面我以前教的那个班的学生就是比你们强。或许这位教师是真的特别喜欢自己以前教的那个班级,也可能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比较来刺激学生、激励学生。然而,这样的语言一两次出现或许会有效果,多次重复之后,只会让学生们误以为老师不喜欢他们,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无明确性和个性
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表达的语言无明确性和个性,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指向性,缺乏教师个人教学的个性和魅力。这些教师在课堂上表达的语音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突出重点和中心,抓不到自己想表达的核心,甚至词不达意,使语音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个人教学内涵,将教学模式化,没有了自己的一种语言个性和风格。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艺术性的提升方向
1.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科学,具有感染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要规范和科学,不能随意而为,要具有感染力,做好自己“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正视自己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明确自己表达语音的重要性,从意识上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上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对表达出来的语言要经过思考,力求语音的符合标准。
同时,自己也要多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专业素养,多积累文化经典和好词好句,尽可能地剔除自己教学语言中的杂质,在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时候,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将网络的不规范语音带入自己的表达里,将生活中的鲜活语音运用到教学时也要经过自己的筛选。
2.教师激活语言,营造个人教学风格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应该是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激活语言,营造出个人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长处或者个性特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计出有特色的语言,形成个性化。有的教师善于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善于用感性情深的语音来拨动学生们的心灵,有的教师则喜欢用商量的语言去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有的教师则更愿意通过诱导性的语音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芦花荡》时,教师在导入时缓缓地说:“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这就是通过语言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画面,引起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3.教师在教学时重视“说”与“听”,形成良好的语言反馈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重视自己的语言,还要注重课堂上随时的“说”与“听”,形成良好的语音反馈。
教师根据自己表达的语言,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对他们形成的即时影响,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将学生们听到的话作出的反应和反馈出来的话语,从而对自己的语言的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成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9(6).
[2]潘孝飞.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美[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