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2015-12-03李华
李华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新的课型,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变革既可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声无形的。
关键词:特质规律 主题设定 流程设计为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做了相应调整。同时,苏教版的语、数教材和译林版的英语教材均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以此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能力建设,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一线工作者,“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新的课型还是新的学习方法存在?“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全程覆盖还是某个板块个别嵌入……诸如此类问题都有待于实践探索。本文结合语数英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课例,尝试从活动课的特质规律、主题设定、流程设计等方面开展合理探索。
一、围绕“学科特质”,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规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众多,我们从中提炼出较具代表性的三个特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这“三性”,在综合实践的每一节课中都是相互依存的。出于表述的需要,以下举例中选取每个课例最具某项特质的部分进行阐述。
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体现在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内在整合,还体现在学科内部之间的整合。三数综合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从感知奇妙到体会奇妙再到创造奇妙,主要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个是把握好“进”和“出”的状态。“进”就是从美术作品中找到数学的脉络,从具象的东西找到理性的归纳,由艺术美进入到数学美。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求同存异”和“剪成与剪不成”,通过动手和动脑,通过引导和自主,学会在活动实践中归纳整理的能力。“出”就是从掌握的数学知识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自主动手创造艺术的美,走出“数学美”走进“艺术美”。另一个是把握好教学和生活两方面的联系。生活是理性思维的基石,通过它,才能有教学的支撑,给教学提供依据,也给教学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从这两方面讲,《奇妙的剪纸》这堂课的活动和实践,就是从发现到验证,从归纳到发散,实现数学美和艺术美之间的互相融合。
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探究、创作、反思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牛津教材5A Unit 4 Review and Check,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在周末中喜欢上网这个实际情况设计了“How to spend your weekends?”的活动。上课伊始,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网友带领大家一起完成www.17zuoye.cn上的英语作业”,由于这种在网上完成作业的形式学生有过体验也很喜欢,参与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学生复习整理了重要的知识点。第二个活动是跟着网友一起用所学交际用语进行熟悉的网络聊天,进一步在真实的语境中实践着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在网聊中得知由于网友无节制地玩网上游戏,生病了,这时大家给网友提出好好养病的建议。由此大家提出并讨论“如何上网?如何度周末才更有意义?”最后学生用英语写一封关于自己周末活动的邮件给网友。学生在模拟体验中作出合乎自身的价值判断,使得课堂实践更具有生活指向。
学科性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简单来说就是各有各味,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的魅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性体现在感悟语言的力量和文化的内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练习五·口语交际》中的《探秘广告语》这一内容,从学生生活中的广告语出发,发现广告语的特点,从而尝试着自己为身边的物品写写广告语。看似不经意的设计中,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模仿表达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同样,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性体现在理性和逻辑的美。苏教版数学《美丽的花边》活动课中设计的“观察”环节,剔除了简单表象之下的美,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展开。首先,初步观察:通过对两条花边的整体了解,感受花边外部共同特征。其次,深入观察:如果给花边加上方格,就能清晰地看出图案平移的格数和方向。最后,多向观察:花边图片是静态的,但是由观察引发的联想可以是动态和多向的,甚至请孩子闭上眼睛设想出某个图案在平面的上端或下端,又可以通过怎样的平移获得美丽的花边。演绎概括能力和拓展性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应有的锻炼。
二、紧扣“研究指向”,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2011版新课程标准清晰地指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实践中,我们把这一类问题理解为具有某种共同研究指向的问题组,通过这个指向来确立一节课或一系列课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整合单元内容的活动主题设计。教材中某个或某几个既定单元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我们从活动实践的角度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提升,使得教学更为开放、丰富和持续。如:译林版英语3A,教材先后出现了My Friends & My Family两个单元。My friends这个单元主要学习He's/She's … He's/She's my friend。后一个单元My family要求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句型This is…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都是介绍身边的人。为此在单元教学之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设计了主题为MY Family and Friends的实践活动。单调的句型练习设计成了生动的活动体验,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立足活动体验的活动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突出学习活动的重要地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个活动过程既强调经历又强调参与和获得。苏教版数学第七册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我们立足体验和感悟,以课题为活动主题,组织学生有序开展活动。第一次活动,学生利用30°、45°和60°坡度滚圆柱体,初步得出“当斜坡成45°角时,圆柱体滚得最远。”第二次活动中,扩大了活动验证范围,请学生自主选择0°-30°、30°-60°、60°-90°三个角度区间段进行实验,进一步证实“圆柱体在45°左右的斜坡上滚得最远”。两次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是较严密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学生在活动中能获得多少的科学结论或许只是其次,但在活动中获得的丰富体验才是更重要的。
关注学习需要的活动主题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兴趣等原因渴望通过不同媒介获得系统的认知,这样的内在需求更利于学生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利于调动起一切可调动的潜能。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材中出现了三处跟水浒相关的学习内容。一处是课文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处是口语交际中讲述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水浒故事,另一处是积累“替天行道”等跟水浒英雄有关的成语。学习了这些内容后,学生对水浒英雄十分崇拜,也想了解更多的水浒故事和人物。于是确定了《逛水浒影城,识梁山好汉》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水浒、研究水浒的兴趣,不少学生经过活动后开始尝试接触阅读《水浒》、《三国》等优秀古典名著。
三、构建“活动模块”,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流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尝试建立模块化的应用体验流程,使得不同学科在应用实践的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实践体验”型活动流程:体验-感悟-分享。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练习四·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趣话水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先用看、摸、闻、尝等实践活动去了解常见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之后,在亲身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读描写水果的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句子的生动和具体,产生模仿和创作的激情;最后,学生根据水果的色形味的特点编成水果谜语并让同学读一读、猜一猜,共同分享活动的成果。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收获,在分享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这类流程适用于感悟类的课,从生活具象的感悟中获取体验,享受乐趣,解决“这是什么”的类型问题。
“质疑探究”型活动流程:质疑-探究-结论。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一亿有多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先通过猜想、实验、比照、类推等形式尝试研究了“一亿粒大米有多重”,初步体验了研究的过程。既而引导学生产生质疑“生活中还有哪些经常接触的、细小的事物,如果把它们累计到一亿的时候,会是怎样有意思的结果呢?”比如,“1亿个硬币叠在一起有多高?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1亿秒有多少长?1亿张纸叠在一起有多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形成了结论,还对一亿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细微事物巨量化产生的效果有了更震撼的体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也不是不可能。这样的流程设计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重学科统整、重知识系统的格局,把抽象思维和生活具象联系起来,在加深意料中的印象理解的同时,还会获得意料之外的实践体验,解决“还有什么”的类型问题。
“运用拓展”型活动流程:归纳-运用-提升。苏教版数学十一册综合实践《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活动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拼拼算算,体验规律。学生先对2个、3个、4个、5个、N个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长方体进行研究,观察在拼的过程中减少的面的情况,归纳出拼成后减少的面的个数=(N-1)×2。然后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第二板块:拼拼说说,运用规律。根据规律解决用6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种表面积最小?解决10盒火柴怎样拼装最节省包装纸?第三板块:想想说说,拓展提升。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体,表面积越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符合这个规律的,思考是不是所有物体拼装时都只要拼成正方体表面积就最小了呢?让同学们课后去猜想并验证。这类课主要是解决“还能什么”的类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带来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单独独立于各学科之外的,他为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另一个崭新视角,为贯彻教学理念探索了一种适合途径。如何有效地开展,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找准教学生发点,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综合实践研究尤其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立足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和现有教材相结合处去挖掘,力图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切身感受得到;立足现有教材,把课堂规定任务和课外拓展任务有机结合,力图课堂教学最优化。教材上要求完成的内容,我们优先用综合实践的方式去完成,力图取得更好的实效。
设计活动助推器,推动学习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要体现两种意识,即主题意识和主体意识。主题意识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有一个主要的导向,每一个主题中都应注意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观察记录、操作实践、比较分析等,是一个直观的感受接受过程。主体意识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用学生的一次次自主活动来推动认识课程主题,将学习与活动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自主性的认知反馈过程。
关注学习后续力,提升学习能力。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可以作为评价课堂效果的参考。这些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依靠课堂观察来辨别。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只是局限于这些方面的观察,因为这些只是课堂的即时效果,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关注知识以外,更力求关注学生后续跟进的状况。某一节课只是一个起点,学生应该依着这个起点再投入研究,这才是我们做该课题研究的最终的目的。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对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该动态跟进。这样把课堂的效果(即时效果)和课外的效果(长远效果)结合起来,才能够了解学生对某一主题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研究的状况,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所在。
综上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种新的课型,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变革既可是有形的也可是无声无形的。“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整堂课全覆盖式的,也可以是就某个教学板块个别嵌入式的,从课堂教学来看,在覆盖和嵌入的表象下将更关注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渗透,从教学目标来看,更多的是在新型课堂目标指引下教学方式发生的悄然变革。总而言之,我们的基地在课堂,我们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用新的学习方式指导新型的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引领新的课堂实践,新的课堂践行新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