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5-12-03孙月欣袁明明

关键词:河北京津冀天津

孙月欣,袁明明

(华北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习主席执政以来,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下,京津冀一体化的集结号角再次吹响,2014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越来越走进大众们的视野,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专家学者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吴群刚等在“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的思考”[1]中主要研究了产业与人口的发展;孙久文等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2]中对京津冀一体化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行途径探讨;陈永国在“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3]中对一体化过程中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分工进行了研究分析;李志勇等在“基于政府适应市场化的京津冀一体化研究”[4]中对政府在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市场化影响方面做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在本文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从6个反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几点建议。

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从1982年在北京《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随后进行了首都圈规划,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到2004年的“廊坊共识”,决定就京津冀都市圈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方面展开合作,并引导区域内行业和企业间的经贸、技术合作,建立京津冀发改部门的定期协商制度;再到现在习总书记亲自批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三地区各方面的差距较大,形势仍然很严峻。下面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初步形成

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河北实际上是处于弱势地位,为拉动河北经济的增长,以及缓解京津地区的压力,主要是京津地区产业外移至河北。在这方面最大的成果就是北京市首钢200万吨钢铁落户河北唐山,并在2008年之前实施搬迁,整体搬迁至唐山的曹妃甸。以及沧州的黄骅汽车项目,只是北京向周边地区加快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开始,目前黄骅已经拟定了汽车产业1000亿产值的蓝图。根据河北与北京两地在2014年7月31日签订的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的合作等。

(二)区域交通一体化出现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在交通方面在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之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三地也达成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的一致意见。备受关注的京津冀交通一卡通终于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将在2015年开始启动,2017年三地重点城市将实现一卡通。在4月29日的交通一体化联席会上,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一致同意,下一步要建立联席制度,设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办公室,原则上每半年开一次,同时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和政策制定,推动京津冀高速公路网络等的改造,推进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建设,启动环渤海城际铁路,天津到承德城际铁路等工作。在交通方面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三)人口分布不均匀,地区人口压力不同

京津冀地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人口分布严重不均匀,使各地区的压力不同。历年三地区人口发展趋势见图1。

图1 京津冀地区人口趋势

通过图1可以看出各地人口均是上升趋势,且历年来河北的人口远远多于京津地区,但是北京总面积为16 410.54平方公里,天津22 113平方公里,河北18.85万平方公里。这样看来,人口压力北京大于天津,天津大于河北。

实行京津冀一体化的目的之一就是缓解京津地区的人口压力,但是目前人口压力分布严重不均匀,另外京津地区的优势也给它的施行增加了难度。

(四)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存在“空吸”效应)

京津冀一体化在减轻京津压力的同时,也会带动河北经济的发展。通过查找数据可以看到三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下图2。

从以上图2中可以看出河北的GDP 以及增长幅度都大于京津地区,而这是由于其人口优势。所以得到下图3。

加上人口因素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河北的人均GDP及其增幅最低,京津地区一直迅速增加,并且从2011年开始天津超过了北京。近年来河北与京津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增加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施行。并且北京为国家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天津为直辖市,是经济中心和进出口中心,因而京津地区存在严重的"空吸"效应和较差的辐射带动力。而河北夹在两者之间,严重阻碍了其经济的发展。

(五)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首先产生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因素有很多,内部因素有需求和供给,需求包括社会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产业需求、进出口需求。影响一个地区外部因素有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政府及进出口。产业政策是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对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进行干预,目的是为了加强自愿的合理配置和推进产业结构的演进。

图2 京津冀GDP趋势

图3 京津冀人均GDP趋势

由于现实生活中各个城市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城市之间的三大产进行分析,利用相似性系数[5]观察城市间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其中Xki和Xkj分别为区域i和j中k产业的产值占区域i和j的比重;SiJ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其值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反之越低。从动态的角度看,不同时期的SiJ变动能够反映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的变动方向。

首先分析天津与北京第一产业的相似度,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天津与北京第一产业的相似度

由数据得出计算北京和天津的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似性所需的数据,进而计算出天津与北京的产业相似系数如表2:

表2 北京与天津的产业相似系数

同理,得到河北与天津、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相似系数见表3、4:

表3 河北与天津的产业相似系数

表4 北京与河北的产业相似系数

通过上述三个表可以看到8个相似系数有7个均在0.95以上,说明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同构现象很严重,成为阻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一大问题。

(六)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差异

1 区域内政府合作较少

京津冀组成一个都市圈可以缓解京津压力,带动河北经济增长,最终达到环渤海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加。但是在行政区划上,京津冀这个经济圈是两个直辖市一个省,本来相邻的三地区竞争激烈,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竞争模式"一直被采用,更加使三地区在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和发展机遇等方面争得不可开交。

由于每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与城市间存在较大的经济梯度差异,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和天津的实力较强,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使得京津地区的竞争更加激烈,虽然现在提出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只是使两者之间的竞争略有减小。而河北地区的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弱,和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经济落差,并且京津两地的压力可以得到缓解,所以更愿意与河北进行合作。

同时,杨明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分析”一文中[6],通过模糊支付矩阵与纳什均衡进行论证,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是京津两地政府竞争动力大于合作,而京冀、津冀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动机很强烈,两两合作带来了京津冀三方的共同合作。

合作机制最关键,在通往一体化的道路上,最大的问题在于跨越、削弱行政权力之间的分割。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中,曾屡次遭遇经济一体化发展与行政单元权力边界难以逾越的矛盾,即使在同属于一个省级行政区、协调难度相对较小的珠三角地区,一体化之路也并不顺利。鉴于北京是首都,历来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于一身,天津、河北与之合作,协调难度自然更大。正因如此,在启动京津冀一体之初,就应高度关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设。

2 政府的干预过多,使得市场化程度不足

区域经济一体化离不开政府作用,政府必须进行制度安排,提供一些平台,出台一些政策来促进三地经济的融合。但是当政府干预过多时,就不利于三地的合作。比如上一问题中提到的“地区竞争模式”,虽然三地政府现在签署一些列的协议,但是在三者之间还是存在竞争,尤其是在京津之间,原因就是因为各地政府抱着“担心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的想法。因为政府担心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会影响到自己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之间并没有完全的做到合作。

另外在政府方面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北京是首都,天津是直辖市,而河北只是夹在两者之间的一个普通的省,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划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层级划分,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了三地之间不对等的话语权,也使得各行政区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与长江三角洲或其他都市圈进行对比,政府干预、权利不同、行政区划等问题的存在是共同的,但是京津冀的不同之处就是三者的行政权力过于悬殊。北京作为首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使得三者之间的合作经常会变为中央对地方的命令。可以说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跨越分割的行政权力,建立既平等协商,又有一定约束力的协作机制,实现协作利益的合理分享。

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控制人口增长,政策合理调拨

(1)中国人口数量过多是普遍的问题,尤其在京津这种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形势更为严峻。首先在京津冀地区应继续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现在人口老龄化严重,可以发展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产业、加强在职人员投放养老金和推广养老金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符合河北省实际的养老保障体系。

(2)要缓解京津地区的人口压力,必须要使人口向河北流动。当然人口是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流动,所以首先把河北的经济搞好,但是也必须加上政府的政策,用政策进行人口调拨,比如鼓励异地人口回到自己的地区,或是鼓励大家去河北创业,给予一定的补助等。

(二)地区产业分工合作

(1)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既然形成一个都市圈,三地区之间需要有互补的产业结构。根据地区特色,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可以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而天津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更加扩大其进出口、港口业务,河北地域辽阔,可以在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发展。

(2)进行产业转移。截止至2014年上半年,从北京搬迁到曹妃甸的央企和北京企业已达到19家,总投资1446亿元,并且也转给天津很多教育、医疗、高科研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说明产业转移方面已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形势仍然很严峻,所以这个战略还要继续施行,并且对于外移的产业要给予更多的资助扶持,以让他们在新地区更好地发展,这样就可以促进产业外移工作的实施。

(三)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合作

就像上面分析的政府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对政府工作的改革完善的工作也是很艰难地。

(1)淡化行政隶属关系。京津冀的两市一省的关系,再加上北京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天津则主要承担经济职能,呈现经济和首都功能协调互补的状态使三地区得行政权力相差悬殊,行政壁垒比一般的都市圈更严重,所以首先政府要淡化行政隶属关系,才能使环渤海地区更好地发展。

(2)建立高于政府的组织。由于“区域竞争模式”长久施行,想让三者完全合作是不可能的,各地政府多少都会有“私心”。所以建议可以建立一个非政府的并且还要高于政府的组织,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发展政策等。并且如果可以的话,建立一个监察机构,一方面监督组织的工作,一方面检查三地政府对于政策的实施情况。

(四)加强经济发展交流

经济效果是京津冀一体化施行的一个检查指标,以上政策的实施效果都可以由经济发展指标来反映。但是对于经济发展本身也可以进行一些改革。

(1)区域内企业定期交流。要促进三地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各类型企业经验交流方面的会议。让各地区的企业代表在这次会议中交流经验,促进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或者是可以定期的将一些企业代表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培训,存进大家共同学习,交流心得,共同发展。也可以由政府出资金是企业组成互助队,将发展较好的公司企业与稍差一些的结成组,来带动稍差企业的发展。

(2)区域内企业交易优惠。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很可能会与区域内的企业进行,但是如果选择区域内的企业,则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优惠或者扶持,比如在税收上。

(3)制定总体目标。根据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共同目标。当有了一个共同目标时,就更能促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五)其他方面加强合作、联系

由于时间有限文中论述到的发展现状只有几点,但是仍然对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其他方面也提出几点简略的建议。

(1)交通一体化。有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样是这样。要想加强三地区之间的联系,就要有交通把三者连在一起。虽然交通方面有了不错的发展,但还是需要继续发展。比如北京、天津、石家庄之间的地铁、快轨应加快建成。

(2)环境加强治理,共同监督。目前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较差,PM2.5一直在刷新纪录,为了改善环境施行交通一体化,虽然现在在施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大势所趋,除了这些,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比如联合限号,目前只有北京做到了一直限号,可以把这个政策在津冀地区推行,并且三地区互相监督。并且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河北为了地区协同发展在环境方面牺牲了很多,可以选择实行一种补偿机制,这样更能促进积极性。

(3)旅游共同管理。在旅游方面可以学习长江三角洲。对区域内出游科有一种优惠政策,这样可以促进内部旅游发展;还可以形成一种联合消费,这样是得区域外或境外的旅游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

(4)公共服务一体化。对于现在而言,公共服务一体化显得稍有遥远,但是当上述都形成的时候,三地的人口流动就会很大,医疗等公共服务又是需学考虑的。当然就自己而言,是希望可以形成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四、结论

本文从区域内部产业转移初步形成;区域交通一体化出现;人口分布不均匀,地区人口压力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存在“空吸”效应);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差异6个方面来阐述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了解到目前面临的形势仍然很严峻,对于这些问题主要控制人口增长,政策合理调拨;地区产业分工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合作;加强经济发展交流、其他方面加强合作、联系的分工合作五点进行建议。

由于时间和数据的原因,本文在一些方面没有进行分析,比如在交通方面面临的问题等,会导致文章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1]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0,(1):11-16.

[2]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报,2008,(2):55-60.

[3]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10,(10):26-29.

[4]李志勇,周云波,崔芳君.基于政府适应市场化的京津冀一体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395(3):42-46.

[5]孙志远.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研究——基于产业同构型的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7.

[6]杨明.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14,(10).

猜你喜欢

河北京津冀天津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天津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