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写作意识』

2015-12-03◎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意识作文生活

◎徐 飞 赵 飞

关于『写作意识』

◎徐 飞 赵 飞

(图/牛 力)

徐飞: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写作意识”。

在聊这个话题前,我们先得认识意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对某方面缺少意识,就会视而不见;而如果对某方面有意识,就会对这方面的事物格外留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举个例子:一个没有根雕意识的樵夫,即使拥有一大堆再完美的根雕材料他也只会当作生火用的木料;而一位根雕艺术家,他会从漫山遍野的木料中发现为数极少的根雕材料,并把它雕刻成艺术品。写作也是这样,没有写作意识,再典型的人物,再动人的情节,都激发不起主体的写作欲望。

赵飞:是的,写作意识,一个被我们忽略而又必须引起我们关注的话题。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把教学的重心基本落在指导和写作过后的评价上,很少关注学生写作心理状态。我认为写作更重要的是“意识”的流淌。

米兰·昆德拉说:“古希腊哲学探寻世界问题,并非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而是‘受到了认知激情的驱使’。”汪曾祺先生说:“作品是‘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丁玲说:“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子,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绳规自己,我只是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之所之。我只要求保持我最初的原有的心灵上的触动,和不歪曲生活中我所爱恋与欣赏的人物就行了。”这些作家关于写作的表达虽然在形式上不一样,但他们的话语中最核心的内容普遍指向一个词语:写作意识。

徐飞:我想起学者裴斐说的一句话:“文学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要没有感受,生活再多也是白搭。”“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就是一种写作意识。有写作意识的人,即使每天都过着普通寻常的日子,他们也会怀着一颗初心,以新奇、发亮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世界,从习焉不察的事物中发现常常被忽略掉的风景。他们会从每天路过的街道上,发现卖生煎包的女子今天换了一支好看的发簪,发现上幼儿园的小孩子肉嘟嘟的手指紧扣着爸爸的中拇指,发现路旁的木槿花今天的颜色更红艳了……

美国作家纳塔莉·戈德堡在《再活一次》中这样写道:“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我们肯定不会都成为作家,但我们需要对生活多一份观察,多一份思索,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厚、充实、细腻。

赵飞:写作意识的培养我觉得首先要关注和呵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写作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往的需要。

学生对生活、对未来的追求,不但需要一种情怀,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个出口,即人们常说的“表达欲望”。没有表达欲望的文章就像一支塑料花,哪怕外面已是春光旖旎,这朵花也依然勾不起大家心中对春的憧憬。学生的写作过程应该是由内到外的,只有内心有强烈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文章。这种欲望不关乎年龄、阅历、经验,它是属于内心的,属于私人化领地的。学生敏感、细腻、向往美好,他们用文字宣泄内心情感的渴望是遏制不住的。

诚然,现在学生很害怕写作,原因在哪里?我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命题要求,考试“入格”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他们的表达欲望。不想表达而去表达,那是痛苦的,即“无源之河”说,这是一种痛苦。生活无时无刻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生活热情,表达欲望被扼杀了。想要表达可又无法表达出来,那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痛苦。因此,要想学生学会表达,先要让学生“想表达”,然后才是“如何表达”。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平常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体验,基于他们的情感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呵护。学生的这种表达欲望得到我们的呵护,才能打通表达与写作之间的道路。

可这种简单的呵护,我们的语文教师却做得不是很到位,拼命给学生讲一些所谓的作文写作技法、套路等。教师谈得很起劲,可学生那里却得不到呼应,究其原因,我想还是表达欲望的问题。写作就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理论和说法,有人动不动就说什么结构、选材等,当你越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越变得困惑。其实最简单的就是在写作前充分调动并呵护我们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有了这些纷杂“欲望”,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构建起来,慢慢形成我们喜欢的文字。

徐飞:赵老师你说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深为赞同。我一直认为,当前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写作动力的缺失。写作动力属于写作意识的范畴,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就像是火车头还没有启动,却只在研究每节车厢的配置,抓了次要矛盾而忽视了主要矛盾。

黄厚江老师提出,要培养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写作意识,也许说不清道不明,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写作能力与写作素养的提升。写作意识是一种写作内驱力,是“我要写”的强烈使命感。一个有着写作意识的人,他的写作能力不会差,他会时时刻刻思索着生活,他会从写作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审视当下、审视自己。

我认为,写作意识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对一线教师而言,呵护写作欲望,需要落地生根,要有具体的操作策略,比如,我们可以在生活化随笔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大部分学生将生活与写作截然分开,生活归生活,写作归写作。轮到写作时,往往无病呻吟,胡诌两句,而不会从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其实,生活与作文并不是两张皮,两者本是相融相通的:生活因写作而芬芳,写作因生活而饱满。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作,而走向优秀。近现代以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作家,但终生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他们在日记写作中耕耙生活,回看自己。作家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的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的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

记得以前很多学校每天都留出固定时间写日记,而现在大部分学校都不再强调写日记了,但我们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引导学生写生活化随笔,一周至少一篇,不定题目,不限话题,任由学生去写。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和提炼生活素材,让学生带着写作意识去生活。有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写作随笔或日记的习惯。

在生活化随笔中,我特别鼓励片段式的写作。不要求学生非要写成完整文章,即使是只言片语,只要是来自生活的真实感悟,都会得到鼓励。语录体、片段式的写作,只是一些半成品,但学生会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养成自觉的写作意识,而这种写作意识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赵飞:我认为,写作倾向也是写作意识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放眼望去,现如今我们读过的许多学生作品都存在严重的写作倾向问题,不免感到写作上些许的贫乏。很多学生作品缺少真正的生活情感,只是在技法表现上比较讨好,如:假大空泛滥在每一篇的字里行间,世界观的变相、颓废的精神世界一览无遗地存在我们的眼前。这里摘选一段学生作文里的文字:

……门与路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门既是路的终点又是路的起点,诚然门意味着一段旅程的终止,另一段新的冒险在等待着我们亲手去开启。关键在于怎么过这段路,是走着、跑着还是爬着?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这取决于面对困难的态度。别以为马云只用网络搞营销就可以整出个电子商务;别以为乔布斯啃口苹果就能创造他的“苹果”帝国;别以为马化腾光靠复制就造就了如今的腾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通过胜利之门时那光鲜亮丽的一面,孰不知多少人一脸贴在冷冰冰的铁门上……

确切地说,这是学生真实的思考,但写作倾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虽然我们的写作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思考,但这种写作之前的倾向却让人担忧,完全没有一个限度地在滑行,文字间有着一种淡淡的颓唐和嬉皮在漫游。

倾向的形成需要一个扶持,否则走得越快,离写作的本质就越远。我们的写作应该给学生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些都是需要在写作意识中逐渐完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扶正,教师在学生写作意识中一定不可以缺位。

极佳的写作意识归根结底,就是与学生的整个心灵和精神境界有关。坚持写作从心灵出发,坚持写那些给过学生触动的东西,或者在他们内心发生过呼应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坚持“写想写的,写能写的”。

徐飞:学生的写作倾向,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写作意识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没有写作意识有密切关系,一个有写作意识的教师常常能带出一帮有写作意识的学生。师生朝夕相处,如果教师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易被学生忽视而有意义的作文事件,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有一年暑假后返校,我发现校门西侧三十米左右的一棵雪松倒下了,这棵雪松有碗口一般粗,但因为是从外地移植过来,根须较短,所以被一场强风给刮倒了。这棵雪松在地上一直躺了两三个礼拜。一次课上,我问学生有没有发现校园里的植物死亡事件,只有一位学生发现了这棵树的倒地。我介绍了这棵树的来历后,让他们想象我当时看到树倒地的感受。学生积极思索发言。而后,我告诉他们这棵松树其实还没有死去,总务处已联系园林工人,园林工人认为现在不能强行扶正,必须让它在地上“喘息还魂”一段时间才能扶起来。学生佩服起园林工人的智慧。再后来,我带着学生一同欣赏张晓风和龙应台的美文《行道树》,让他们感受到每种草木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那一周的学生随笔出现了很多写植物的优秀文章。这棵松树,就是我和学生共同生活环境中发现的作文事件。

尽管这样的事件不多,但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总能找到。教师经常从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作文事件,让学生思索,会大大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写作意识。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善于从师生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作文事件。

我们还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语文教学上曾有过“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之争,而在我看来,阅读与写作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不可畸轻畸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在写作教学中也不可忽视阅读意识的建立。莫言曾说:“我读《读者文摘》,发现了一些名家散文的‘原版’,从《读者文摘》上抄了,改头换面后变成自己的经历,一看特别感人,其实都是一种阅读过来的东西。”在阅读中,唤醒自己的相关体验,进而写成自己的文章,这本是写作的基本规律之一,而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不敢明确示人。比如,我在和学生共读铁凝的《长街短梦》这篇文章时,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当自己被需要时所产生的类似感动,有没有在生活中发现类似的夹在车窗缝里的一束小黄花。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有意义的材料,而这样的材料平常却沉睡着。这也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遇到那些能产生共鸣、共振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相关体验和经历,激发他们的言说欲望,培养他们在阅读中的写作意识。

双“飞”预告

“双飞茶座”下期内容:真实与虚构。

猜你喜欢

意识作文生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