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学习的《文献检索》综合性检索设计研究
2015-12-03罗祎晟
罗祎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能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1]现代社会,随着印刷型文献向数字化转化,文献资源每年都以“爆炸”的方式递增。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文献检索课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在信息环境中反复实践。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多采用课堂讲授检索理论知识、课后布置检索任务的教学方法。对于复杂、综合的检索任务,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检索词,不知道如何扩大或减少检索范围,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用的文献。通过调查问卷对济南市7所高等院校、400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没有掌握检索技巧,不了解本专业的信息源;②不会总结利用检索结果;③难以进行创新利用。[2]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的Paul Zurkowski提出。在美国,信息素养的研究经历了从定义、标准到培养模式的过程。
从Paul Zurkowski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可以看出,“解决问题”是信息素养的核心。[3]解决问题的质量取决于信息能力的高低,这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以及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批判思考。
从信息素养标准来看,国内外主要的信息素养标准有: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标准)、英国高等教育信息技能(SCONUL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ANZIIL)、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五个标准比较一致的内容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源、研究方法、搜索策略、信息组织、信息评价、知识创造、信息利用和信息道德。[4]从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来看,Big6是应用最广泛的培养模式,其步骤包括任务定义、信息搜索策略、定位和搜索、运用信息、整合信息、评价。每个步骤乃至整个过程,面对面教学和网上学习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任务定义步骤,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作业意图,而重复授课解决不了问题,通过设置讨论区、收发e-mail能让学生理解作业各个方面含义。[5]这些都说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分割,又缺少教师的实践辅导,不利于学生掌握复杂、综合检索中的隐性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设计,研究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分散的在线学习深度融合。
一、混合学习理论
柯蒂斯·邦克教授编著了《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并且在亚洲、南美、欧洲、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混合学习进行教育和培训,认为“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6]是对内涵宽泛的混合学习概念的简洁界定。基于此,柯蒂斯·邦克教授评价混合学习具有以下优点:(1)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反复学习和在线学习资源。(2)通过课室里对话、网上讨论增加老师、学生间的交流。(3)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在国内,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对混合学习也有着相同的看法,而且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7]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8]他重点研究了如何最大化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他认为“混合学习试图寻找既能发挥网络学习优势,同时又能获得最高的效率而投入最低的学习方式”。[8]柯蒂斯·邦克教授也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者如何融合才能获得最好效果,作为混合学习需要首先解决的前沿问题。
黄荣怀教授设计了混合学习的四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课程导入是教师和学生就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准备工作、网络/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支持方法和考试评价方法进行交流。混合学习活动包括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资料收集、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反思等,这些都是在混合学习环境下实施,比如讲授,可以在教室中进行面对面的讲授,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会议系统进行远程讲授。学习支持贯穿于整个混合学习过程,包括学术性或非学术性的帮助,这种帮助有来自教师、有来自小组内部、有来自其他小组。电子学档是很有效的学习者评价手段,主要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存储、传输、演示、应用、反思的数字化的若干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汇集。[9]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模式设计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信息利用和创新是问题解决的结果。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成果主要指调查报告、综述报告和学术论文。以文献综述作为信息成果可以使学生的精力放在信息能力的锻炼上,而不用太过拘束于学术论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依据混合学习的四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模式见图1。课程导入介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见表1。学习活动阶段,需要学生先在课堂上学习检索案例和综述写作,学生分组并将检索策略和检索计划初稿通过电子邮件和教师交流,然后教师发布检索要求,学生进行检索并完成综述。学习支持提供讨论、解决疑问,使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必要的隐性知识。这个过程强调教师的监督和评价,也需要小组协作,通过电子邮件和面对面研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评价部分,通过检索监测卡方便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检索。
因为综合性检索实践是一个很大的实践项目,教师在学生检索前必须提供必要的脚手架,辅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案例分析和综述写作分析。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需求分析、选择信息源、研究方法、搜索策略。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处理是学生检索实践的主体活动。学生的检索实践主体活动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求解过程,这个过程围绕文献综述题目和写作进行求解,需要把大量隐性、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消化,使之转变成显性的有用知识,并能加以利用。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丰富信息知识的学生会在检索实践主体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而对于信息知识贫乏的学生会在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处理过程中反复摇摆,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教师要及时提供学习支持,要督促他们进行信息咨询,并且要及时进行信息评价,优化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文献综述是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作为知识创新的信息成果影响整个检索过程,学生为了完成高质量的文献综述,需要广泛反复地检索。
图1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模式
表1基于混合学习的《文献检索》综合性检索教学设计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活动设计与组织
1.面对面课堂讲授
首先,讲授选题。文献综述的选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动机,通常选择实用性的题目,并且能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例如,对于师范类学生可以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文献综述的题目,这个题目能进一步扩展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等等。这个题目既是研究的热点,又能作为毕业论文题目,而且有利于师范类学生在毕业实习时进行相应的实习工作。
然后,讲授检索案例。需要讲解以下要点:
(1)课题分析。课题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检索目的,明确课题的主要内容,明确课题涉及的学科范围,明确课题所需信息的种类、语种、年代。课题分析的结果是为了提取主题概念,确定中文和英文检索词。
(2)构造检索式,选择检索入口。检索式由检索词和组配算符构成,能反映用户的检索需求。常用的组配算符有布尔逻辑算符、截词符、位置算符。检索入口也即检索字段,包括题名、著者、关键词等等。组配算符和检索字段的不同搭配会影响到检索效果。例如,当需要扩大检索范围时常常选择OR的布尔逻辑算符。这是重要的检索技巧,需要设计多个典型案例进行解释。
(3)调整检索策略。调整检索策略指根据检索目的和检索结果的分析对检索式进行调整。需要强调两种情况,一种是检索结果数量少,另一种是检索结果数量过多。对于前者,可以扩大检索范围,比如使用同义词进行扩检。对于后者,需要缩小检索范围,可以使用更专指的词语来缩检,提高查准率。
(4)信息组织和处理。信息组织和处理的关键是进行文献阅读,高效的阅读可以遵循先文摘后原文、先综述后专题、先近期后早期的原则。阅读完文献以后,要按与课题内容相关程度对文献进行排序。
(5)信息评价。信息评价是学生最不原意花时间去做的事,但却是整个检索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影响到文献综述的质量。信息评价要对文献的准确性、典型性、新颖性和充分性进行评价。准确性指文献、资料是否正确。典型性指文献能否反映事物的本质,是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新颖性指文献是否具有独创性。充分性指文献、资料是否足以支撑文献综述。
最后,讲授综述写作。主要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和本专业相关的综述论文来介绍综述写作方法。最好能选择早期和近期的综述,这样可以全面了解综述的写作方法。第一篇综述案例应该全面介绍综述的格式,一般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综述正文通常包括引言、定义、构成元素、分类、规则、研究与应用、展望。第一篇综述案例还要重点介绍摘要的写法,摘要是文章的浓缩,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检索的目的。第二个综述案例应重点介绍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这是现代文献综述常用的写作方法。第三个综述案例应介绍阶段写作方法。阶段法指按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阐述其发展和变化。例如,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进展。第四个综述案例介绍列举写作方法。列举法指把所述主题中包括的几件事物分别列举、进行分析比较并加以说明。比如,对定义的归纳、对主要理论的列举、对事物优缺点的对比等。
2.在线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在课堂学习检索案例和综述写作之后,学生分组协作,在网上、图书馆进行初步检索。学生通过QQ或面对面讨论,形成检索策略和检索计划,通过e-mail发给教师。教师以此评价学生的阶段成果并解答疑问。
第二阶段,全面、深入地在线检索。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检索源,培养学生信息组织、信息评价、信息处理的能力,并且方便教师监督和评价学生工作,检索监测卡是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记录工具。检索监测卡包括信息源、小组讨论总结和检索工具评价三部分。信息源包括手工检索信息源和网上信息源。在检索监测卡中,期刊、会议、硕士学位论文、电子书数据库要求写出检索式、检出文献篇数和对写文献综述有用的文献。重要的教育技术网站和搜索引擎要求写出网站名或引擎名、网站或引擎的网址、对写综述有用的网页网址。在检索监测卡中会提示学生进行多次检索,每次检索可以使用不同的信息源。但是,整个检索过程必须运用所有的信息源。小组讨论要求记录每次分工协作情况、讨论内容、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必要时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检索工具评价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源以后,总结使用方法、优点和缺点,以提高检索效率。检索监测卡能反映学生是否查全和查准。
第三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文献综述写作,教师应面对面和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检查检索监测卡,提示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在文献综述中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统计并给出积极的建议。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网上检索。
四、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学习支持设计
应用型人才偏向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领域,所以,他们不擅长进行科学研究,不擅长阅读学术文献和写作文献综述。学习支持应贯穿整个综合性检索混合学习过程,主要以提供学术性的帮助为主。在上网检索实践前,需要先组织面对面的课堂讲授,讲授如何选题,结合典型的题目讲授检索案例,讲授如何选择、组织文献进行综述写作。在线学习检索阶段,学生选题不同,检索策略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提供课堂面对面的交流,也鼓励学生将检索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通过e-mail发给老师。对于不愿意交流或马虎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写综述前将检索监测卡通过e-mail发给老师,利用检索监测卡及早发现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综述写作阶段,把综述写作例子群发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e-mail发给老师。要求每个组在课堂进行文献综述报告,教师指出写的好的和写的不好的地方,并提供课堂和e-mail交流。
五、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比例为2:3。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见表2、3。总结性评价包括“查全”、“查准”和文献综述三部分。检索监测卡可以了解学生“查全”和“查准”的情况,“查全”和“查准”对学生检索过程进行评价,各占25%。在“查准”中,通过对检索式的判断考查学生的检索技能,通过对检索结果处理的考查判断学生的信息组织、处理能力。在“查全”中,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文献综述部分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掌握写作格式,并且考查学生能否进行信息处理、利用、创新,这体现为学生能否科学地对文献进行分类和统计,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结论。
表2形成性评价
表3总结性评价
六、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开放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题目是“对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体会、收获、意见和建议”。调查对象是教育技术系大三师范班学生,共80人。在回收的检索报告中,有2份没有作答,实际有效问卷为78份。在调查中,认为提高了检索技能、方法的学生占54%,认为掌握了文献综述、信息组织和处理的学生占40%,认为有助于毕业论文的学生占35%,认为扩大了知识面的学生占26%。通过分析,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在以下三方面最突出:(1)提高学生检索技能、方法;(2)扩大各信息源的使用;(3)提高学生信息组织和处理能力以及信息创新能力。
七、总结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内化于人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信息能力的提高,而信息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扩大了人们的检索范围,[10]使检索在良性循环中优化。所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构建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要构建知识结构并优化检索过程,需要把搜索到的大量隐性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消化,使之转变成显性的有用知识,并能加以利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地阅读和进行批判思考,当阅读的量发生质的变化时往往以信息成果的形式展现。[11]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通过学习支持将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和在线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信息,把有用的信息融入知识结构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有助于知识创新。如果不注重知识创新,没有对检索的质量把关,就会出现胡编乱造、通篇抄袭的现象,信息素养的培养就会流于形式。一个发明、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就是知识创新。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Swanson开拓的“基于文献的发现”理论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方法。[12]“基于文献的发现”思想是通过建立不同文献内容间的逻辑递推关系,揭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的未公开的知识。简单而言,如果A可推出B,B可推出C,那么就可推出A和C存在有联系。当这个联系没有在任何文献中公开时,就产生知识创新。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要求学生对文献进行组织、分析、归纳、评价,最后得到一个有用的结论,并把这个过程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整理,这个过程有助于从不同的文献中挖掘出有用的、没发现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体现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在调查中,有学生认为基于混合学习的综合性检索实践培养了他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调查中也发现,有30%的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践改变了他们对文献检索的理解。他们原以为文献检索等同于搜索引擎,后来他们发现文献检索很实用。
[1]姚纪欢.新思路、新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11.
[2]孙龙梅.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高校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32-133.
[3]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16-19.
[4]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9(8):1133-1138.
[5]王帆.Big6与我的本科学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3):27-31.
[6]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7]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8]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9]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20.
[10]杨勇.数字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66-71.
[11]赵玉光,文玉萍,曹继春等.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行为内在联系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139-141.
[12]荣毅虹,梁战平.基于文献的发现[J].情报学报,2002(4):38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