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公民有效协商治理社区的策略

2015-12-03付强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协商公民

文|付强

促进公民有效协商治理社区的策略

文|付强

社区合作共治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协商,这需要街居职回归,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加彼此间的信任感,进社区事务公开和探索多种参与途径,和提高公民参与效能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领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转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这个社会微观单元的建设和治理地位凸显。然而,原有的街居治理模式遇到困境,这种情况下,实现政府与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多方合作治理就成为必然选择。然而,现阶段既面临着原有治理体制转型不够的困难,又面临着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充分激发社区居民有效协商,对于实现社区有效治理意义重大。文本就围绕社区治理中公民有效协商提出策略。

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应然职能的回归

“减少层次、面向基层、提高效率。调整区级管辖范围,恢复街道办事处的性质,赋予社区区域管理的职权,真正满足基层群众的需要,为基层群众服务,既是政府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新型关系的建立。”解放并充分发挥好自治组织作用,“参与可以唤醒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可以培养公民的公共合作精神,可以增进公众的政治认同,可以使公民学会适应公共生活,提高参与的技巧,积累参与的经验,发展参与的能力。”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可以简单易行地张贴宣传画宣传“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的意愿被尊重。”“社区代表要常联系居民、反映居民意愿,居民有任何意见请向居委会成员或者代表反映。”。“社区是我家,居民有任何意见,请向居委会成员或者代表反映并附上联系方式。”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亲近感。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居民在社区中充分地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贴心服务,社区能够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居民的这种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会增强,主人翁的感觉也会被激发,真正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为此可以是居委会多联系居民了解居民困难和需求,呼吁政府出资购买服务解决居民的小孩看护、老人托管等问题,兴建文化体育设施和场所等服务居民,这样居民逐渐地就会感觉社区象自己家一样,进而社区参与热情得以激发,逐渐培养起参与习惯,而不再是“社区和我没啥关系”的状态。

让居民们熟悉起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感

城市居民同住一个社区但往往比较陌生,甚至一个楼道的都不认识,这也使得居民们懒得去管社区里的事,因为那样是自己付出很多,而回报却是大家的,所以会导致居民往往是等着依靠别人解决问题,“搭便车”的心理严重。可以通过建公共活动场所,组织各种业余兴趣小组,网上社区家园等让居民多接触、多沟通,逐渐地熟悉起来,那样就容易组织居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因为大家的信任感增强了,责任感也便于发挥了,对于社区的事也爱管“闲事”了。在此基础上成立各种社区组织,实际上在这种社区组织中能够培养起公民协商民主的习惯,训练和提高协商的能力与技巧,形成现代公民的公共精神等。

推进社区事务公开和探索多种参与途径和渠道

可以实行的社区代表会议的公示制度和旁听制度,提前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内容在公示栏公布,并在会上设立居民旁听席,允许旁听的居民发表意见。社区代表会议形成的决议必须在会议结束后向居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实际上不只是居委会可以发出召集协商会议的通知,甚至应该允许一定数量的居民或社区组织发起协商倡议,给他们表达愿望、要求的机会。并且尽量把协商会议安排在休息日等大家相对有空的时间,合理安排。坚持完善既有的协商形式,如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委员会会议。支持居民论坛、讨论会等社区自组织,如业主委员会发展,扩大民主评议会的影响力,应该可以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社区服务工作民主评议。既可以是楼道范围内协商,也可是本小区或者本社区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借鉴深圳经验,实行的人大代表工作站制度。通过人大代表工作站在新型社区的居民、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人大代表及片区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间构建了一个意见沟通、协商对话、协调关系的多方参与平台。这个平台既有利于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管理提供了通道,又有利于人大代表履行法定职责,政府通过人大的渠道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

提高公民参与的效能感

公民对自己的行为有理性的权衡,会对投入时间精力与预期产出做估算,当预期投入很多,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收益的情况下,一般明智的选择是不参与。不要再出现“参与了”和“没参与”一个样,公民参与了,意见却没有被重视的情况。“公民协商的基础在基层自治以及由此形成的公众参与,但其真正的动力则是来自公共事务参与和公益事业决策的有效开放。这两个领域开放了,协商就有需求,于是基层自治的体制及其所拥有的协商机制就能运行,民众就能参与其中。这两个领域的开放,一方面可体现为基层社会自身公共事务议决空间的全面开放,另一方面体现为基层政权将其决策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利益表达和商议空间开放给民众,让他们充分表达意见、愿望和要求并进行不同民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广泛协商。”这是个关键问题,一旦公民明确自己真的能够参与到社区协商中,并且自己的意愿和主张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人翁感就会强化,持续地参与社区协商就能够延续下去。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协商公民
论公民美育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