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2015-12-02翁惠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

翁惠玲

摘要:高校新生党员是学生党员中的特殊群体,部分存在着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入党动机不端正等问题。因此,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路,对新生党员实行分阶段教育,科学实施新生党员塑造工程,以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提高新生党员政治素养。

关键词:新生党员;政治素质;分阶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103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入学的新生党员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在高中阶段,紧张的升学压力,导致学校对学生党员缺乏系统规范的教育管理,所以,加强新生党员教育,积极提高新生党员的政治素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建教育工作者必须科学把握新生党员的特点,加强常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新生党员教育管理新思路,才能有效优化新生党员队伍质量,提高新生党员思想政治觉悟。本文就以福州大学为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何有效拓展新生党员教育管理新思路,强化新生党员的政治素养。

一、科学把握高校新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1政治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对党的认识较浅

客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方可入党,中学生入党就只能在高二或者高三年级,经过严格的入党过程,首先提交入党申请,确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再经过一年的教育培养确定为预备党员,整套程序下来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再加上中学生自身学习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使得入党的中学生未能得到系统的、完整的政治理论教育。主观上,新生党员得以在高中入党,大部分是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或者品行表现良好,而对于党的成立、发展历史了解却不够,对于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性修养、党的宗旨学习不足,加上时代个性以及西方社会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过程中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

2心理承受能力差,模范带头意识薄弱

新生党员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在这段适应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新生党员在思想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服务意识方面上的差异。一部分适应能力好的新生党员,他们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仅能快速地适应学习,而且还能担任一些服务学校、班级、同学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部分新生党员,虽然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突出,但是到了大学,面对同样优秀的同学,自身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就不复存在,加上有可能在班级竞选失败等等,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也无法胜任学生工作,更无从谈及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有一部分新生党员虽然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保证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却以自我为中心,看重个人得失,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集体重,出现个人主义,违反入党初衷,与党背道而驰。

3入党动机不端正

新生党员多在高三阶段入党,当时学生以学习应试为主,需要应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很多存在“被入党”现象,对于自己为何入党的问题概念模糊,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因此在进入大学后与辅导员谈话中,发现他们多数在入党动机等问题上表达不清,虽然形式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

二、严格推进新生党员教育常规工作

1严格审查新生党员资格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文件要求,严格审查学生党员发展各环节材料,对于转入本校的预备党员的入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对资料有缺失、逻辑不合理的,应及时上报上级党委,不符合条件的其党员身份不予承认。2015年6月4日发布的《中共福州大学委员会关于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中明确规定,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对分党委不深入调查研究,不严格督促检查,造成本单位发展党员发生重大失误的,追究党组织负责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积极组织新生党员再教育

为了提高本科新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每年9月都会举办新生党员培训班,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分为讲座、分组讨论、户外素质拓展、民主生活会等,通过提交心得和组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培训成效。日常的党员管理中,注重加强新生党员责任意识和党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在宿舍楼亮身份,党员做承诺,组织新生党员参加志愿活动和参观红色旅游景区,让学生在实践教育环节中接受党性教育[1]。

3严格把控新生党员转正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针对大部分新生党员在入党之初可能存在的入党动机不端正、政治觉悟有待提高等问题,转正时要严格考察,派专人与其谈话,对于经过再教育依然不符合正式党员标准的,延长预备期。另外,针对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平时表现不好的,视情节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三、科学实施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对策

新生党员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阶段式教育。所谓阶段式教育就是指新生党员从入学第一天到大学毕业最后一天,根据不同年级,实行分阶段教育管理。

1加强党的理论知识教育

大一是新生党员入学后关键的一年,新生党员教育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涯的党建工作成效。学校学院党委组织部、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开展各式各样的专题辅导、知识培训、经验座谈活动,逐步加强新生党员教育管理[2]。比如,经过初步辅导考察后进入实践环节,让新生党员迎新生,服务在迎新工作一线上,接待新生、帮助帮运行李、讲解报到流程,充分发挥新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亲身体会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加强骨干意识,注重奉献精神,为以后的骨干培养和学生党建工作奠定基础。以学院为单位开展新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要求新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牢记党员宗旨,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勤奋学习,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树立学习榜样;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样样精通,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3]。开展新生党员座谈会,鼓励学生党员踊跃发言,畅谈培训以来的收获体会,讲述入校后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展现学生党员的青春活力、蓬勃朝气和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加深对党光辉历史的了解,更加坚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以后的日子里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

2加强党建骨干能力培养

学校党建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过大一阶段的成长,新生党员到了大二、大三便成为了整个学校学生党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独挡一面,承上启下。他们在学校、学生会等工作中充当骨干,学生对他们的认识相对其他同学更为深刻,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他们学习效仿的榜样,成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同时,为了高年级成立班级党支部,应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新生党员成为班级的党建骨干,使其熟练掌握党建材料整理工作和支部软件操作,及早为班级党支部培养支委做准备。

3加强毕业生党员离校前教育

大四阶段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爱党爱校”主题活动。大四毕业生是学校里的特殊群体,他们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面临人生当中最重大的选择——就业问题。因此,相对其他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内容和生活规律明显不同,处于徘徊动摇的位置,前途不明朗,思想上容易产生矛盾。加强毕业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及时对存在的思想问题和矛盾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理清情绪;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在踏入社会后真正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4]。另一方面,以“爱党爱校”为主题,教育毕业生党员珍惜在校时光,带动其他毕业生同学继续努力学习,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丰富毕业季的校园生活,牢记福州大学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以福大人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投身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总之,正确看待大学新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对增强高校党组织在大学新生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生党员的整个学习生涯,大一是大学的基础阶段,大二、大三是大学的巩固成长阶段,大四既是总结阶段又是新起点阶段。高校必须针对新生党员各个阶段不同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处理好新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新生党员教育,加快新生党员的培养步伐,使其尽快成长起来。实施新生党员塑造工程,增强学生党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杨文军,王建东.“90后”新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2]马珺.做好高校新生党员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4).

[3]吴静婷.加强高校新生党员教育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4]陈希.浅析加强高校新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措施[J].青年与社会,2014,(11).

(责任编辑:侯秀梅)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研究综述*
大学生“政治素质”研究现状论析
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