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综述

2015-12-02武智钱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综述高校

武智+钱俊

摘要:就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关于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的研究鲜有论及,对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更是无人涉猎。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并简要评价,希冀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0702

一、引言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论著中充溢着实践育人的思想。比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主张“学而时习之”;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强调“知之不若行之”;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九》中首次提出了“知行常相须”的命题;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实践置于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思想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中“知行相资以为用”则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

在我国“实践”一词最早出现在《宋史·理宗纪》:“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 此外,明人徐渭《季先生祠堂碑》:“(先生)著书数百万言,大都精考索,务实践。”及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吾恨不从牧令出身,事事由实践。”上述典籍中出现的“实践”一词大都有实行、履行、实际去做的含义。这在我国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文化主张的“述而不作,论而不行”的传统思维以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文化心理的影响下,能提出实践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出台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途径的实践育人越来越备受推崇。笔者通过梳理文献,综述成果,并简要评价,希冀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决策、实施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1]。

从文献检索的情况看,《吉林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版》1991年第2期发表的刘艳红,李柏山,赵志军等人《强化实践育人要处理好六个关系》是国内目前仅见的较早专文讨论处理实践育人若干关系的文章。此后二十余年间,实践育人日益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紧迫的教育课题[2]。

二、实践育人的内涵研究

从现有的成果看,对于实践育人的内涵目前没看到权威的注解。大多是学者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结合自身理解所下的描写性定义。如:(1)吴亚玲认为实践是教育的内在属性,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不二选择。(2)李鹏飞研究认为,实践育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规律指导下的现代教育理念。(3)高文苗在《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实践育人是育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实践形式在育人工作中的有效运用。(4)申纪云认为,实践育人是符合教育原理要求,体现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现代教育理念、模式、实践的统一体。上述关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定义因为选择的参照系不同,是存在差异的,但这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重要借鉴。值得指出的是对实践育人共同体这一关联性概念学界目前无人涉猎。

三、实践育人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须进一步明确实践育人的地位和功用。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破题阶段。如:(1)马振远,郭建,柴艳萍等学者认为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2)费拥军认为,高校切实践行教育实践观,把实践育人摆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迫切需求,是满足学生成才需要,适应社会变化的迫切要求。(3)吴刚,高留才等认为实践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提高育人质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它有助于改变知识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定式。上述地位和功用研究虽涉及知行关系、育人载体、教育方法、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但学者对此课题研究仍显重视不够,有待深入研究[3]。

四、实践育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面临的问题梳理

在仅有的研究中,对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只是就事论事且着墨不足,但问题本身的重要性昭示着这一基础课题在实践育人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就现有成果中探讨的观点梳理如下:

(1)肖建认为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观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实践的形式化、实践的认识论化和实践的功利化三个方面。(2)李鹏飞研究认为实践育人存在教育认识缺失、教学体系缺漏和条件保障缺位等问题。(3)赵蓓茁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现存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统筹联动不完善和评价机制不科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4)张宁珍认为,影响实践育人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有主体对实践育人的认识不够、参与不多,育人过程的职业性不明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规范化有待提高等。(5)田银华研究认为,高校实践育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存在着呈学科化偏向及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

2对策研究举要

研究者针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举措和实现路径。重要观点如:(1)邹斌主张实践育人应建立励志引领机制、预警帮扶机制和体验推动机制。(2)申纪云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制定相关法规、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育制度、加强条件建设等5条主要策略。(3)费拥军研究认为,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举措主要包括制定路径优化流程和标准、发挥实践育人学生主体作用、实践育人路径结构的优化以及推进实践育人评价机制的优化等方面[4]。

五、实践育人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的关系研究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应理顺关系并正确妥善的处理。主要成果有:(1)在田银华看来,实践育人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个体教育与集体教育、学校主导与自我发展、校内资源整合与社会力量结合等关系。(2)申纪云主张实践育人要处理好生产性实践育人与非生产性实践育人的关系、校内实践育人与校外实践育人的关系和集中型实践育人与分散型实践育人的关系。(3)崔青青,邹红美等认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要正确处理实践教学和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关系,并不是要用前者取代后者,而是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上述研究成果对实践育人诸多关系的分析处理上浅尝辄止,仅有的观点缺乏学理性分析,显得单薄。

六、实践育人的价值研究

高校实践育人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目前就实践育人价值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价值视角进行专题研究的更是寥寥。如:(1)吴亚玲指出实践育人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代表一种新的教育观、预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2)陶伟华认为,实践育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四个有利于”。(3)肖建认为实践育人呈现出价值扩展的现象,重点体现在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革、提高人才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培养“三创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5]。

七、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实践育人要得以贯彻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学界有不少学者把建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作为研究视域开展研究。如:(1)肖建从反思的视角提出了长效机制建设基本要素。一是认识实践的价值,实现实践的本体论价值。二是注重时间交往,建构平等关系。三是追求自由和完善的伦理维度。(2)高文苗从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完善模式、建立科学性的评价机制等角度探讨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3)申纪云指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是建立“能力本位、贯穿全程、结合专业、分类实施”的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4)王晓勇主张实践育人要建立学校、学生、社会“三方协和”长效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积极拓宽研究视野,把国外高校实践育人选定为研究视角,为研究工作做了必要的补充,很有意义。如史明涛,徐丽曼,张利国等人在《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的经验及启示》一文中系统地梳理了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演进,总结了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的基本经验,深入剖析了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经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张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育人价值的认识,坚持多元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努力使实践育人制度化、规范化,并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育人氛围,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陶娟.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现实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5):92—96.

[2]费拥军.高校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9):40—42.

[3]高文苗.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问题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05—106.

[4]李鹏飞.对深化高校实践育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0):169—170.

[5]鲁烨,吴鹏,管其雨.困境与突破: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6—38.(责任编辑:朱岚)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11.004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综述高校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