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生命意识调查及思考

2015-12-02詹兴杰罗京滨沈淑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因子分析小学生

詹兴杰+罗京滨+沈淑奕

摘要:近年来,生命伤害事件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为了解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并针对其生命意识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本研究对肇庆市三所小学共1 455名学生展开生命因子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过弱,亟需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关键词:生命意识;对策;因子分析;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8104

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生命意识在于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完整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敬畏等[1]。

目前国内外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是生命教育和自杀行为。生命教育和自杀行为作为体现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的生命意识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由美国人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James Donald Walters)于1968年在美国开始提出,随着不断的进步和探寻,其内容逐渐丰富,其中英国后加入了“死亡教育”模块。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的研究者更侧重于死亡教育,通过对死的了解让人更加珍惜生命,突出生命的价值。而我国该方面的研究则受到传统文化的限制。而且,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群体主要是教育工作者,被试主要由学生和老师组成,而学生则集中在青少年身上,对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研究较少。

近年来,生命伤害事件在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发生,主要有自杀、伤害他人或被伤害等。这些生命伤害事件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2]。生命教育不应该是应急任务,而应成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将从生命教育的5个不同因子(关心、智慧—冷静、态度、自信、价值)角度对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考虑到灾难因素,引入了“关心”因子,另外在特别参考了国外生命教育经验后,也在“价值”因子中加入了死亡教育的内容,希望更全面地了解肇庆市小学生的情况。小学生处于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起始阶段,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3]。因而此阶段的生命意识培养和生命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肇庆市三所学校的三、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 568份,回收问卷为1 56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 455份,有效率为92%。三年级共717份,其中,女生323(45%) ,男生394(55%),年龄在8—9岁之间。五年级共738份,其中女生334(45%),男生404(55%),年龄在9—11岁之间。

2调查方法

本调查内容是社会转型期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状况的一部分。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内容主体包括五大类,分别是:关心(灾害)、智慧—冷静、自信、态度、价值。问卷内容设计基于五个相关因子要求,以及对实际研究对象特点和环境条件限制的考虑,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主观开放式问题两种形式展开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选项以及总分情况,进而分析小学生的生命道德价值观状况。特别注意的是,问卷中最后一道题目是让学生对“生死”进行直接回答。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本研究调查取样,主要考虑城市与乡村因素的基础上,在肇庆市中选取了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以及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全体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不记名方式现场作答、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回收后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

3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关心”因子

关心,即关注自然灾害,及积极参加防灾抗灾训练。在所选择的三所小学中,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对涉及到生命的安全知识的关注上,选择“经常关注”的只有46.72%,而53.28%的小学生是偶尔和完全不关注。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因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意外伤亡,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6%[4]。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已有不少中小学涉及到灾难教育知识教学和防灾演习,但不论是开展的形式还是实效性都有待完善。据200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吉林、陕西和甘肃等8个省份进行的调查显示,38.1%的学校在灾难应急演练方面仍是空白,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未曾参加过由学校开展的防灾抗灾教育活动。由此可见,灾难教育还没有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即使开设了课程,也是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实效,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5]。

3.2“智慧—冷静”因子

智慧,即危机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以及采取的行动。冷静,即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并从容应对。值得关注的是,在处理陌生人情景时,高年级较低年级表现更为优秀。对于陌生人敲门要求进入,有57.46%的三年级学生选择直接开门,五年级学生仅为47.37%。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779,p<0.05)。但另一方面,对危机情况的发生,低年级表现出更好的关心与应对行为,我们原设想,高年级应该会做得更好,但事与愿违。对于校门发生摩托车(含电动车)撞人事件,三年级有8.25%的学生选择视若无睹,五年级则是11.92%,与三年级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8.494,p<0.05)。在调查对象中,在4种设定的反应情景里,有53.6%的小学生都能做出正确反应,这里的正确选择是指,行为里包含了对自身安全因素的考虑。有46.4%的小学生的选择都是忽略了安全问题,这部分的群体中便存在着极大的生命安全隐患。在紧急事故或危险情景中,冷静与智慧将在应对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这良好的心理品质无法与生俱来,只能在不断的教育与模拟演练中造就,所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便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3.3“态度”因子

态度,即沉着面对日常困难挫折以及突发危机,自助努力。实行了十年的《中小学生守则》,经2年修订,删除了“见义勇为”一项,邓友超博士则表示:删除该项的原因在于孩子很难判断见义勇为的时机[6]。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于是否提倡见义勇为时,五年级有64.09%的小学生会优先考虑自己的自身安全,寻求成人帮助;而三年级是63.18%。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五年级有9.89%的学生对见义勇为表示不清楚或无所谓;三年级则高达20.9%,高低年级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384,p<0.05)。见义勇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学校方面固然要传承并发扬光大。但在今天的时代,对于见义勇为,人们的关注点渐渐转移到个体是否拥有相应的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问题。正如相关学者所言,对学生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成长与教育根本无从谈起。此外,调查显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高年级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偏好。在面临困难挫折时,五年级有8.94%的学生表示“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而三年级为5.3%。当代教育制度逐渐成熟,孩子们的体智德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但压力也随之增加了,生命意识与当代教育的具体内容之间发生错位,生命教育仍然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需要特别加强的部分。

3.4“自信”因子

自信,即肯定自我,悦纳自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个体获得自信的驱动力大小关键在于其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的频率。喜欢自己,是人获得自信的基础[7]。在“自信”因子的调查中,总体上87.21%的小学生表示有自信、喜欢自己,12.79%的学生显示出不自信。五年级有79.81%的学生表示“经常感到快乐”,89.97%表示“喜欢自己”;三年级分别是84.80%和94.28%。和原设想的一样,年级的自信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快乐”X2=6.803,p=0.009<0.050;“自信”X2=9.656,p=0.002<0.050)。调查数据显示,五年级的女生自信心发展水平高于男生(P=0.555>0.050;“快乐”X2=1.560,p=0.212>0.050;“自信”X2=0.017,p=0.898>0.050)。开展小学生生命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生命意识的养成,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的理解,培养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志。”[8]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与重点。

3.5“价值”因子

价值,即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相互帮助。在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中,三年级学生中认为“自己生命最宝贵”的占64.99%,五年级是45.26%。总体上有59.71%的学生对死亡有所误解。能正确认识死亡现象的,三年级占其总数的62.66%,五年级占46.65%;认为死亡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三年级占30.58%,五年级是41.45%。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甚至有的小学生“天真”地以为生命可以交换,且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救助别人,这是与“生命唯一”教育目标相违背的。此外,我们在普通小学和城乡结合小学中开展了关于自杀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自杀意念率高,年级与自杀意念具有显著相关,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X2=33.493,p=0.000)。

在有自杀倾向的小学生中,我们总结得出,造成自杀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社交以及学习压力这三大方面。在家庭方面,家庭成员的矛盾性往往催生出自杀冲动;在社交方面,不被尊重和关注成了自杀的导火线;在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则是小学生自杀意念的根源。在当代城市,家庭离异率不断攀升,因家庭变故而导致的生活环境变迁,是孩子成长的困惑的一大来源。同时城市小学生遭受到的压力来源不断,挫败感日益增强[9]。除此之外,小学生自杀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同龄群体亚文化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等[10]。

4结论

本研究发现,当前广东省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过弱以及自杀意念率高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据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北京等多地抽样选取16 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的倾向的比例分别是16.4%、14.2%、14.8%。可见小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更为严峻。本研究调查发现五年级女生自信心发展水平高于同年级的男生自信心发展水平,这与郭黎岩、杨丽珠等人的小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11]。另外,在自杀行为的调查情况中,也得出与吴增强等学者的结论无异。吴增强学者对上海2 4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危机问题调查,发现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其中小学五年级为18.16%[12]。而本调查中,肇庆市五年级自杀率为18.59%,年级与自杀倾向也呈现出显著相关。事实上,当前国内外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是生命教育和自杀行为两方面,注重死亡教育固然重要,但安全教育也应该包含在生命教育内。“价值”和“态度”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同时这两者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13]。但据本调查所得结果以及与各学者研究的比较分析,当前广东省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情况仍很严峻。

5建议与对策

无可否认,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生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但依靠学校的力量,还应有家庭和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14]。

5.1发挥家庭的启蒙作用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在不觉中便担任了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家庭中的矛盾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家庭成员的道德宗教观等都是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15]。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多元化,孩子如果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出现价值观混乱和道德危机。大量案例表明,很多走上极端道路的孩子都来自不幸福的家庭。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和优良心理品质的保障。因此,家长要注重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2重视学校的主导作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一方面,要注意营造生命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尊师爱生的风尚,加强师德教育,减少师生间的惩罚冲突,在教育过程中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亲情与温暖充满校园。另一方面,就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应倡导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并重的教育模式[16]。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教育上,必须克服以往生命教育“渗透于”语文、“附属于”思想政治等学科教学中的现象,将生命教育从只作为其他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解脱出来,并由专业教师授课,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生命教育知识系统,并结合时代特征,综合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增加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技能。学校需建立健全生命教育内容模块,如: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等等。教育学生尊重每个生物体存在的权利与生物的多样性,主动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成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者[14]。

5.3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教育(以下简称团辅)主要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它具有安全的团体氛围,易成为个体交流与宣泄的新平台。团辅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已经进入了高中和大学的课堂,而在小学还比较少见。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学生处于教育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相比于传统教育,团辅这种具有治疗和促进成长功能的团体动力,将有效地促进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7]。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在主动性较强的体验学习中更容易地完成自身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邢胜.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研究综述[J].论坛新视野,2010,(12):9—11.

[2]赵丽峰.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金田教育论坛,2013,(2).

[3]闫小凤.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问题与教育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叶建平.聂焱.安监总局:我国将建全国性的城市应急联功系统[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1/28/content 3845164.htm.2013.5.5.

[5]曹伟.我国中小学生灾难教育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6]刘海佳.中小学生守则删除“见义勇为”:是对孩子的保护[EB/OL].中国新闻网,20140505.

[7]万书玉.组探索生命意义,发现生命之美——南京市小学生生命意识调查及其启示[J].中国德育,2006,(6).

[8]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1—194.

[9]张赛,熊定永.青少年挫折教育及其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

[10]魏凌青.小学生自杀行为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校园心理,2014,12(5).

[11]郭黎岩,杨丽珠,刘正伟,宋涛.小学生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 068—1 071.

[12]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12(1):32—36.

[13]张政,张瑞生,王宜静.日本青少年防灾教育情况及效果评估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0,(6).

[14]周迅.生命教育刍议[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82—83.

[15]杨春雨,何建国,等.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

[16]沈永健,仇玺萍,杜文东.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

[17]陶灵芝,金一波,袁雅晨,聂健.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小学生孤独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aking Zhaoqing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ZHAN Xingjie, LUO Jingbin, SHEN Shuy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ifedamaging event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present the trend of younger age. To understand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ir life consciousness,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 455 students from three primary schools in Zhaoqi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our survey,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Zhaoqing,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a weak awareness of life, and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life consciousness; countermeasures; factor analysi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责任编辑:侯秀梅)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因子分析小学生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