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博士后教育高度国际化的表征、生成逻辑和启示

2015-12-02王文礼

高教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博士后美国国际化

摘要:当前,美国博士后教育高度国际化的表征为外籍博士后的数量占博士后总数的50%以上。美国博士后教育高度国际化的生成逻辑表现为博士后输出国的条件有限,美国具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条件和环境,美国大学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需要雇用外籍博士后等。最后,文革提出对提高我国博士后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博士后;国际化

美国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后制度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意识到科学的发展导致每个科学的分支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士阶段的教育已经无法完成训练合格的科学家的任务,因此推出了一个正式的资助项目,在经济上支持博士后研究。从那时起,获得资助的博士们被称作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fellows),简称博士后(postdocs)。在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的博士后数量还比较少。二战后,美国不断发展博士后教育,其博士后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北美62所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AAU)2005年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1975年到1995年间,全美博士后的总数翻了一番。[1]

一、美国博士后教育高度国际化的表征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并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厚的薪水,再加上通过不断加大对全球科研人才的争夺,导致赴美工作的外籍博士后数量稳步上升。此后,美国的博士后教育呈现出高度的国际化特征。外籍人员占美国博士后人员总数的45%,在美国学术机构中甚至占50%以上。外籍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物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约占二分之一;在化学领域约占三分之二。1967年在美国的外籍博士后人员来自81个国家。其中,来自13个国家的占75%;来自英国、印度、日本、西德和加拿大等五个国家的占50%。同时,美国也派人去外国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做博士后研究人员。[2]

美国的学术研究严重依赖外国人的贡献。根据2005年美国大学协会博士后教育委员会对30个研究机构的14,289个博士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50名(35%)博士后是美国公民,9239名(65%) 博士后是外籍博士毕业生。[3]最近一项关于学术人员的国家化水平的评估研究表明:38%的美国学术人员来自国外。在2009年美国共有约60,000名博士后在美国大学工作,其中大约53%的博士后是外国人。这意味着博士后是美国高等教育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群体。

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10年度和2012年度分别发布的《关于对科学和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的调查》报告都显示,最近30年在美国工作的博士后的数量和博士后的国际化程度都在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1980年,美国有18,101名博士后在研究型大学工作。到1990年,美国博士后的数量为29,565名,与1980相比增长了63%。在接下来的十年,美国博士后的数量继续增长,到2000年美国有43,115名博士后,从1990年算起增长了45%,从1980年算起增长了130%。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博士后的数量仍然持续增长,在2009年美国大学雇用的博士后人数达到57,805名,较2000年增长34%。[4]

2010年和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也表明:在1980-2009年间美国博士后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相应提高。1980年占美国博士后总数的35%的博士后是临时签证的持有人,这些人被归类为外籍博士后。1991年外籍博士后的数量第一次超过占博士后总数的50%。在2000年代美国的外籍博士后的人数持续增长,2000年外籍博士后的数量占博士后总数的55%,到2006年上升到58%。

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美国科学、工程和卫生领域博士后的性别、居住身份及经费来源等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创造了调查全美博士后数量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共调查了 62,947 名博士后。调查结果如下:男性博士后的比例占总数的 61.4%,女性博士后占总数的 38.6%;美国公民与获得永久居住权的比例占总数的48%,临时居住的占总数的52%。[5]

表1美国研究型大学中雇用的博士后的国籍(1980-2009年)

美国博士后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其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但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分布并不均匀(如表2所示)。

表2美国博士后的研究领域和国籍

从表2可以清晰看出:在学科领域中生命科学的博士后数量超过了其它学科领域,与之相对应,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博士后的数量也超过其它学科领域的国际博士后。这反映了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学术研发方向趋向于生物医学和制药产业的趋势,生命科学已经发展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成为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再加上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和发明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在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的职业发展中至少需要一个博士后工作经历。博士后在其它学科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国际化程度。物理科学和工程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科领域,2009年这两个学科领域各自拥有持临时签证的博士后数量占其博士后总人数的62%和63%。

二、美国博士后教育高度国际化的生成逻辑

全球化导致学术人员跨国流动的频率增加,包括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菲利浦·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在内一些学者常常使用“推-拉”理论来描述学术人员的国际流动。该理论认为:人才输出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推”着本国学术人员离开自己的祖国;国外优越的环境“拉”着他们去国外,在国外获得特定的职位。相对于人才输入国,人才输出国缺乏资源和发展机会,这才导致了学术人员的跨国流动。[6]这种解释在描述学术人员的跨国流动方面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但是,它不能完全解释学术人员的跨国流动。例如,“推-拉”理论没有考虑输入国对其他国家的学术人员的需求,比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对国外劳动力的依赖相当大,对外籍博士后的需求也相当大。

实践证明,“推-拉”理论所强调的国家层面的环境并不是促进学术人员国际流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全球化的动力,以及个人和机构的环境和经验,同样影响学术人员的国际流动。康维尔(Cantwell )2011年研究美国和英国大学的外籍博士后的就业问题后发现:个人和职业环境、机构的政策、物质条件对各类机构雇用外籍博士后都有一定影响。此外,雇用博士后的首席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Is)认为大学跨国雇用外籍博士后显示了该大学具备世界一流高校的竞争力,学术人员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倾向于跨国流动。这个观点认为博士后的跨国流动的动机和他们的雇主的动机是一致的。[7]

以上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还不能完全解释博士后跨国流动的动因。笔者认为美国博士后教育高度国际化的生成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博士后输出国的条件有限

最近来自“GlobiSci”的调研数据显示:16个国家的超过47,000名在生物学、化学、地球和材料科学领域工作的学术人员,为国际学术活动提供服务。结果显示总样本中的36%是在国外工作,包括占总样本的38%的学术人员在美国工作。相当高比例的学术人员在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工作,但是美国吸引了来自国外的最大数量的学术人员,是学术人员流动的最大受益者。

“GlobiSci”的调查要求学术人员回答“是什么导致他们在国外找工作”?对这个问题回答最多的是“有机会改善未来的职业前景”。这表明这些国际流动的学者大多数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它还支持了“推-拉”理论——促使学者到国外寻找工作机会的原因是国内缺乏发展机会。它也与阿克斯(Ackers)2008年提出的“强制流动”理论相一致。该理论认为,来自资源缺乏的国家的年轻学者为了学术生涯必须到国外流动。这样的解释可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术人员的国际流动依赖于他们的出生国家。[8]

此外,全球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在不断扩大,超过了全球提供的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培养的博士选择去美国做博士后。例如:自2008年起,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2012年中国在校博士生近30万人,毕业人数近6万名,毫无悬念的连续第5年稳居世界第一。2004年,印度培养了大约5900名科学、技术和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每年大约8900人。但是,这个数量仍然只相当于中国或美国的一小部分。印度政府希望培养更多的博士生,以匹配其经济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1987 年巴西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为1005个,1988 年为 990个,1989年为1139个,1990 年为1410个,1996年为 2985个,2002 年为 6894 个,2007年为9919个,2009 年为 11368 个。这说明在1987 年至 2009 年期间,巴西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年均增长 12.25%,23 年间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增长了 10 倍还要多。2010 年巴西共授予约 1.2 万个博士学位,4.1 万个硕士学位。[9]

(二)美国具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条件和环境

美国作为当前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强国,也是全球创新的中心,其科研条件在全球位于领先位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美研发投入便一直保持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的水平上。根据巴特尔纪念研究所(Be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估算,2010年美国研发支出为3958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一。另据诺贝尔基金会统计,自2000年以来,美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约45%的诺贝尔化学、医学、物理奖得主在美国从事其获奖领域的研究工作。每年美国收到的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全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申请数量的总和。[10]2011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的两倍半。[1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在其官网上的报告显示,2011年和2012年美国的研发支出分别为4282亿美元和4526亿美元。根据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调整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8%和3.8%,超出两个年份各自的GDP增速。2011年和2012年,美国的GDP增速分别为1.8%和2.2%。[12]

在科研环境方面,美国的科研资助体系具有包容精神。只要你对某个科学问题有兴趣,就可以去尝试研究。只要你能说明要做的东西很有趣,哪怕你什么都还没做出来,也有机会得到资助。它不要求把某项科研马上联系到一个具体的应用上,不急功近利,这样的科研资助体系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尤其能促进基础领域研究。此外,美国的科研基金还会给年轻研究者更多的鼓励,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创新性科研。[13]

(三)美国大学为了保持其领先地位需要雇用外籍博士后

美国的大学享受了博士后劳动的益处。由博士后产出的科学研究,对美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帮助是巨大的。关于博士后的贡献,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博士后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第一作者的论文在1990年度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占到43%。美国国家学者(US National Academics)2005年认为:有非常明显的证据表明——外籍博士后学者对科学和工程科学研究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有时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超过一半的在美工作的博士后是临时签证持有者,即外籍博士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2年的两项研究说明了美国的大学雇用外籍博士后的原因。一项关于在美国工作的7,000名博士后的研究显示:考虑到总薪酬和工作时间,外籍博士后收入比他们的美国同行少了11%。另一项研究表明:用出版的数量来衡量,外籍博士后比他们的美国同行更加高产。[14]这些发现表明外籍博士后往往比他们的美国同行在科研方面更加高产。

关于美国和英国的外籍博士后的定性研究也支持这个理论:大学之所以雇用外籍博士后是因为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加高产,但是也对一些雇用外籍博士后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导致大学倾向于雇用外籍博士后的原因包括:博士后资源的可用性、国家科学和移民政策、在全球学术竞争中追求世界一流的地位等。美国和英国的教授认为大学之所以喜爱雇用外籍博士后,主要是因为其在科研方面有比较高的产出。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Xuhong Su分析了博士后职位对学术产出和工资的作用,有过一段或两段博士后研究的经历有助于在高教领域获得一个大学教师的职位,也可以增加学术著作的数量。[15]

(四)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外籍博士后提供较为丰厚的薪水

在美国,博士后人群内部有明确的类型区分。一类为博士后助理,他们从事科研、教学等多方面工作,待遇相当于大学里的正式员工,薪水较高且稳定;另一类是博士后学者,其身份是准学术人员,是博士生培养的延续,与所在大学没有专门的劳资协议,收入相对不稳定。

美国科学研究学会于2005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博士后生存状况的抽样调查。从博士后培养环节来看,博士后待遇是国内外的共同话题。该报告显示,仅3.8万美元(中位数,下同)的博士后年均工资,仅仅高于2.8万美元的高中毕业生年薪,低于年薪4.5万的本科毕业生、年薪5.6万美元的硕士毕业生、年薪7.1万美元的博士毕业生。之后,美国政府、高校提高了博士后人员的薪水。2010年在奥巴马政府拟议的2011年预算经费中,美国国家科研服务资助基金(NRSAs)接受的政府拨款将有6%的增幅。该项基金支持着美国17000多名博士后,这意味着今后博士后薪酬将会有所提升。而2012年的另一份调查显示,美国博士后的薪水为4.2万美元,比终身教职者的收入低44%。[16]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博士后的薪水是每年最少3.77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6万)。就是如此之高的待遇,美国还有很多博士后并不买账。2010年8月12日,美国加州大学校方与美国工会(UAW)联合宣布,经过一周的投票,美国加州大学十所分校的博士后组成的联盟(PRO/UAW)与校方达成一份协议。这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将让博士后获得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好的工作环境的保障。协议主要包括: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薪资标准基础上,对博士后的薪水实行依经验定酬和年度常规上浮。总体来说,按照NIH标准,博士后最低工资每年最少37740美元,第二年有可能涨到最低40004美元。低于4.7万美元的今后每年最少上涨3%,高于4.7万美元的每年上涨1.5%。博士后休假期间可获得一些补助;完善加强博士后的健康和安全标准机制;须有“正当理由”才可处罚或解聘人员;加强对博士后进行专业指导。联盟谈判委员会成员之一、加州大学癌症研究人员Xiaoqing Cao说:“不仅仅是因为加州大学的博士后获得的补偿是全美最好的,而且加州大学的博士后们争取到了从未有过的权利和保障,使他们可以从事重要的研究工作,正是这些研究工作让加州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17]

以上数据显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外籍博士后提供较为丰厚的薪水,虽然外籍博士后的待遇在美国并不让人满意。

(五)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外籍博士后提供美好的前景

在很多国家一个人获得博士学位,就能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但是在美国情况有所不同。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联合研究报告称:接近于25%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在过去一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他们说:参加博士后研究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雇用他们(即找不到工作);在两年前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大多数处于博士后工作的第二年,其中超过36%的人同样由于没有人雇用;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了三年的博士后人员中,高达46%的人也是因为找不到工作。[18]当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找不到工作,主要是指找不到较为体面的工作,是“结构性失业”。

自二战以后美国博士后的数量不断增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委员会报告显示,博士后对美国学术研究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选择继续做博士后,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个终身教职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不断增长。[19]有许多证据显示做过博士后的研究者往往比没有博士后经历的人更加多产。考虑到这些因素,一些学术人员可能选择做博士后,以提高自己未来就业的前景。

在美国,由于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一个人获得博士学位常常不能直接在高校获得终身教职,需要做一段时间博士后。在美国,所谓“终身教职”是高校给予教师的一份具有高级学术职称的合同,其最大特点,或者说合同人最大的受益点在于——没有正当的原因,高校无法终止这份合同。美国大学一般将教职分为三个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在绝大部分高校,到副教授阶段是个槛儿。虽然副教授也被称作“高级学术职称”,一般也会给予终身教职,但未来何时能够晋升正教授,各校情况就不尽相同了。[20]在许多学科领域,比如工程、理学及生命科学等博士后已经被认为是在美国申请终身教职时事实上的必备经历。学者一经被大学聘任为终身教职后,其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且没有被解聘的压力,除非其所在的院系关门或者本人犯罪等,同时他们还享受学校发放的终身教授津贴。许多外籍博士后为了在高校获得令人羡慕的终身教职,很多人选择做一段时间的博士后。Xuhong Su进一步指出,在寻找有威望的学术职位的时候,非美国本土的博士后比美国本土的博士后更容易成功,但是对亚裔的博士后在社会技能和职业动机方面的偏见更有可能使其被委任到低级别的学术岗位上。[21]

(六)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对外籍博士后的数量和分布也有影响。自1980年度美国由通过直接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转向对高等教育采取准市场机制以来,联邦政府和工业不再是美国大学研发经费的唯一来源,大学自身的资源、来自学费的收入、社会捐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研究资助也被用于支持研发。当前,在美国多所大学中绝大多数的科研资金来自外部的资助和合作,博士后的薪水主要来自项目负责人的资助(PI-held grants)。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依赖准市场机制的程度不断增加,高校对各类基金的争夺也愈加激烈。首席研究员转向雇用外籍博士后,因为他们认为外籍博士后在科研方面比较高产,所需的费用更少。此外,美国的国家政策也旨在寻求利用学术界的研发能力来提高美国的全球经济竞争力,大学和商业群体不断游说政府,以促进博士后的政策改进,使美国高等教育吸引来自全球的更多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外国的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也是他们努力争夺的对象。美国凭借自身拥有更好的资源,再加上不断出台有利于外籍博士后的政策,努力吸引更多的外籍博士生来美国做博士后。

签证和移民政策对美国博士后教育的国际化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为吸引更多的外国优秀人才而不断调整签证和移民政策,如延长签证,放宽对外国研究生和博士后学者的签证,建议为博士生和博士后学者设立一类 “新的非移民签证 ”(New nonimmigrant-visa)。从 2000 年开始放宽 H1b 签证条件,增加配额,并将有效期延长至申请到永久性的签证为止。此前该签证配额每年 6.5 万个,有效期最长为 6 年;2001 年起的连续3 年,H1b 签证配额达到每年 19.5 万个。2004 年 H1b 签证配额减少至 6.5 万,但是,学者和研究人员不再受配额的限制,实际上消除了高层次人才进入美国的政策壁垒。[22]

三、对提高我国博士后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启示

据了解,近年来,每个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学校平均拥有近300位国际博士后,来自外国的博士后占其博士后队伍总数的65%。欧洲各研究团队中约40%的博士后是外国人,50%以上的博士后具有国外工作经验。但是,我国外籍博士后占博士后研究人员总数还不到1%。[23]据统计,2011年中国全年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为11513人,出站7239人,退站475人。其中外籍博士后共158人,占博士后研究人员总数的1.37%。2013年全国共招收13718 名博士后,其中外籍博士后326名,占博士后研究人员总数的2.38%。[24]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后教育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为此,政府、大学需要改革我国博士后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我国博士后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一)政府继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改善我国的科研条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认清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中国从2008到2012年间,研发投入翻了一番。相反,欧盟和美国2008年之后几乎没有增加。2014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预计将达3110亿美元,首次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2920亿美元的研发总投入。2012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0%,虽然仍落后于德国(3%)、法国(2.3%)、荷兰(2.2%),但已超过欧盟的许多国家,如英国(1.7%)、西班牙和意大利(各1.3%)。中国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这一比例达到2.5%。高研发投入也产生了成果,中国2012年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5]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科研经费很大比例不是用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让人担忧。科研经费被肆意侵占挥霍,在科研圈内早已不是秘密。2010年,仅国家审计署查出的资金就达数亿元。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26]

因此,今后我国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改善我国的科研条件,力争使我国的科研条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位置,通过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但是政府在加大对研发投入的同时,也应建立起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防止科研经费被挪用和滥用现象发生。

(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美国之所以能吸引来自全球的大批博士去美国做博士后,与美国大学、科研机构的水平较高有密切的关系。“近日,一直以全美大学排名为金字招牌的USnews联合汤森路透发布了2015年全球顶尖500所大学排行榜。在全球百名大学的榜单中,美国大学有50所入选,占据半壁江山。高居榜首的是美国老牌名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位居次席。中国在全球大学500强中,共有27所上榜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名列世界39名,清华大学排名67名。进入前两百的内地高校还有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据了解,此次排名全球前十的大学是: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 [27]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学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美国的大学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影响中国大学招聘到数量较多的、高质量的外籍博士后。

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措施,笔者建议如下:第一,政府应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是应在对“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重点投入之后,兼顾对其他各类高校的投入,争取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质量;第二,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改变当前高校中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的组织结构,促使组织机构扁平化,使学术权力和权威更平均分配到一线教师手中;第三,政府创造条件鼓励各个高校之间公平竞争,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涉,通过各个高校之间公平、公开、公正的充分竞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对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助力度

为吸引更多的外籍博士来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机构做博士后,提高我国博士后教育的国际化程度,需要提高对在华外籍博士后的资助力度。中国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热衷于去美国做博士后,美国为博士后提供较高薪水、优厚的待遇,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此,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发布国际交流计划实施细则(博管办[2013]77号)第四条引进项目目标,资助一批外籍(境外)和留学博士来华(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引进人员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万元人民币。其中,国家资助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引进单位资助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包括在华的生活开支、住房补助、医疗保险及一次来华往返国际旅费等。引进单位应按月拨付引进人员资助经费。[28]按照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美元等于6.2018元人民币,30万元人民币约等于48373.053美元,略高于2012年美国博士后的薪水4.2万美元。

但是,该实施细则强调资助“一批”外籍(境外)和留学博士来华(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就导致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在华外籍博士后都能够享受到30万元人民币的优厚待遇。例如,有的大学将优秀海外博士后引进项目分A、B两类,规定招收条件为:(1)近三年内在海外世界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以及学校急需专业引进的外籍博士。其中申报A类人员必须是在国外(境外)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获得博士学位;(2)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3)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4)能保证在该大学连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21个月。详细规定获得A类资助的博士后人员,每人每年资助30万元。其中每年 20万元基础待遇(含生活开支、各类补贴、医疗保险、往返国际旅费等),按月发放;每年10万元业绩津贴,按考核结果发放。资助期限为2年。获得B类资助的博士后人员,学校每人每年资助13万元人民币(含生活开支、各类补贴、医疗保险、往返国际旅费等),按月发放;合作导师提供配套绩效奖励5万元人民币,按考核结果发放。资助期限为2年。

考虑到中国大学的实际和执行情况,我国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对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助力度,由高薪资助一批外籍(境外)和留学博士来华(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改革为资助所有在华外籍博士后,注重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保证资助经费全额发放给外籍博士后,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使更多数量的外国人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邵鹏.美国学术界关注博士后管理制度 待遇薪酬成焦点[N].文汇报,2015-03-05.

[2][18] 潘祖培.美国的博士后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1):89-90.

[3]张伟娜,王修来.中美博士后发展的结构比较与借鉴[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

[4][8][19]Brendan Cantwell Barrett J.Taylor.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ostdocto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Postdoc Labor[J].High Education,2013(66):555-556,554,554.

[5]吴敏.美国博士后教育的新发展[J].大学(研究版),2014(10):75.

[6]Altbach, P.G.Globalis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Myths and realities in an unequal world.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04,10(1):3-25.

[7]Cantwell, B.Transnational mo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mployment: Gatekeeping in an academic competition arena.Minerva, 2011b,49(4): 425-445.

[9]王文礼.巴西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述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 69.

[10]王亦斐.美国投资环境九大优势[EB/OL].[2015-04-30].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dfsh/node719470/node864908/u1ai8678208.html.

[11]章玉贵.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国有多少空间[N].上海证券报,2012-07-26.

[12]林小春.美国研发支出增速重新超出GDP[EB/OL].[2015-04-3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1/14/c_118962607.htm.

[13]解读美国科研之路 海纳百川广聚英才[N].光明日报,2013-02-27.

[14]Corley, E., & Sabharwal, M.Foreign-born Academic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roducing More and Getting Less than their U.S.-born Peer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48(8): 909-940.

[15] [21]凯伦·L·韦伯.美国非本土博士与本土博士的工作角色与薪酬比较——对美国1999—2008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调查[J].殷朝晖,译.高校教育管理,2014(3):63,63.

[16]侯定凯.美国博士后制度调查的启示[N].科学时报,2013-12-05.

[17]徐治国.中国博士后生境调查[EB/OL].[2015-04-3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882-1.shtm.

[20]郭英剑.清华教师“遭调岗”:该怎样借鉴美国终身教职制[N].中国科学报,2014-07-31.

[22]姚锐.美国博士后制度:经验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9.

[23]赵超.我国将扩大招收外籍博士后[EB/OL].[2015-04-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28/c_12825729.htm.

[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3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情况统计数据[EB/OL].[2015-05-03].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2/288733.shtm.

[25]米谢艾尔·梅尔.德媒:中国研发投入超欧赶美 “复制时代”已结束[N].青木译.环球时报,2014-11-17.

[26]陈勇.科研经费江湖[N].经济观察报,2011-11-04.

[27]US News 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美国占据半壁江山[N].新闻晨报(上海),2015-03-12.

[28]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实施细则(博管办[2013]77号)[EB/OL].[2015-05-11].http://www.rsc.sdu.edu.cn/2005new/CMS/model/display.php?id=2776.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博士后美国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五、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