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治疗不稳定心绞痛98例的临床分析
2015-12-02边志强
边志强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方法 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编号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40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治疗有效率、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为显效41例(82.0%)、有效7例(14.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为48例(96.0%);与对照组的显效23例(47.9%)、有效13例(27.1%)、无效12例(25.0%),总有效率36例(75.0%)比较,效果更好,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率情况,显效33例(66.0%)、有效14例(28.0%)、无效3例(6.0%),总有效率为47例(94.0%);与对照组的显效21例(43.8%)、有效11例(22.9%)、无效16例(33.5%),总有效率32例(66.7%)比较,效果更好,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发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好,安全性好,且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8-11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nhong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98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50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40mL Dan Hong injection, which dissolved in 250mL of 5% glucose solution, 1 times/d, 14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support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EC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0%, better tha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66.7%,,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ending any adverse reaction. Conclusion Danhong injection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nstable angina curative effect is better, good security, and easy to operate. It is worth to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Key words] Danhong injecti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冠心病是为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常发于中老年人患者[1],易出现稳定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常伴有气短、气闷等发生,一旦治疗不及时,将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2]。在临上对由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是采用对症支持的方式进行治疗,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治疗有效率较低,无法达到高效率的治疗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找出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丹参、红花等中药材组成的丹红注射液中,含有红花黄色素与丹参酮,这两种成分对抗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作用[3],已被临床研究证实。对此,我院将76例因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治疗,以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像,按照入院时编号采用数字承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全部经我院确认,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3~69岁,平均(57.9±6.6)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29.76±10.54)个月。其中28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高血脂,10例合并糖尿病;4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2~69岁,平均(55.4±4.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7.51±9.84)个月。其中23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高血脂,15例合并糖尿病。排除标准:(1)患者有心肌梗死、尽力衰竭患者;(2)患者其他重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各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吸氧、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剂量:将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14d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评价方法与判定标准
以心电图对患者治疗前后ST段与T波进行检查,对患者心前共疼痛程度、气闷、临床体征改善进行观察记录,以李新源标准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ST段与T波正常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伴有轻度心前共疼痛、气闷,心电图ST段呈低平线,T波倒置情况改差距,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心电图ST段呈低平线,T波倒置无改善,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为显效41例(82.0%)、有效7例(14.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为48例(96.0%);与对照组的显效23例(47.9%)、有效13例(27.1%)、无效12例(25.0%),总有效率36例(75.0%)比较,效果更好,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率情况,显效33例(66.0%)、有效14例(28.0%)、无效3例(6.0%),总有效率为47例(94.0%);与对照组的显效21例(43.8%)、有效11例(22.9%)、无效16例(33.5%),总有效率32例(66.7%)比较,效果更好,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中,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冠心病在临床上的普遍发生,由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也成为一项临床多见疾病[4]。为患者由于冠心病出现稳定或不稳定的心绞疼痛[5]。常发于中老年患者,此类患者常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性疾病[6-7]。患者在发生不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多数意味着患者出现了皮管内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8-9],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组织在受到损伤之后,其内皮组织上会聚集大量的血小板因子,从而行成凝血因子的激活,血液流动不畅,血栓发生,致使患者出现胸口疼痛、气短、气闷等,视为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10]。
在现代医学中,对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多以硝酸酯类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11-12]。此类治疗试虽在临床中使用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既往调配研究不难发现,其治疗效果仍然欠佳[13]。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国内个临床不断的寻找新的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视,许多的中药材被结合进西医当中,运用到临床上进行对疾病的治疗。以丹参与红花为主要中药材的丹红注射液,便是中西结合的又一产物[14],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消肿润燥之功效,丹参与红花联合用药可起到抗炎、消肿、保护血管内皮组织、增加血液动力的作用。此外,丹红注射液对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这对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有积极意义[15]。丹红注射液中所包含的红花黄色素与丹参酮,已经被临床上证实,能抗心肌缺血,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作用[16]。而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现阶段还未有实证资料证明。
我院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经确认的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按照入院时编号采用数字承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40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5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为显效41例(82.0%)、有效7例(14.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为48例(96.0%);与对照组的显效23例(47.9%)、有效13例(27.1%)、无效12例(25.0%),总有效率36例(75.0%)比较,效果更好,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率情况,显效33例(66.0%)、有效14例(28.0%)、无效3例(6.0%),总有效率为47例(94.0%);与对照组的显效21例(43.8%)、有效11例(22.9%)、无效16例(33.5%),总有效率32例(66.7%)比较,效果更好,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由冠心病引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采用以红花黄色素与丹参酮为主要中药材的丹经注射液,对患者进行40mL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mL中加入静脉滴注,治疗总有效率要优于以往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且优势明显。同时,采用丹经注射液对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有较好的控制作为,安全性强。因此得出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好,安全性好,且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曹胜,李君,李王芳.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4,6(11):386-387.endprint
[2] 郜燕霞.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4,3(8):139-141.
[3] 董静,陈韵岱,刘红旭,等.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13(24):1109-1112.
[4] 孙晓辉.丹参多酚酸盐与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9(31):182-183.
[5] 李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附40例报告)[J].哈尔滨医药,2014,3(9):195.
[6] 黄亮平,李隆文.低分子肝素钙、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广州医药,2004,4(21):34-35.
[7] 刘泽银,李琼,罗英,邹旭,吴焕林,严夏,林晓忠,黄桂宝.心可舒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7,4(34):57-58.
[8] 白春颖,周亚滨.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况[J].中医药信息,2010,2(27):104-106.
[9] 张建东.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79-80.
[10] 董萍.丹红注射液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12(17):2267-2268.
[11] 胡波.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5(53):487-488.
[12] 易春峰,李元红,江洪.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现代医学,2013,9(16):620-626.
[13] 袁泉,张萍.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丹红治疗277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5(28):79-82.
[14] 徐国良,林淑梅,徐卉,秦玲.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1,3(24):765-767,774.
[15] 宁伟志,莫剑,李桃,黄群.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9):91-92.
[16] 陈元兵,许超国.丹红注射液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0(7):1678-1679.
(收稿日期:2015-08-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