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丛书’微课程”:重拾失落的想象力
2015-12-02吴静
吴静
缘起:孩子,我们一起读!
一连七本的《哈利·波特》系列诞生后,成为全世界炙手可热的奇幻儿童文学丛书。很多人追问:“为什么它让全世界读者着迷?”媒体评论:“这套丛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重拾人们失落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孩子进入高年级后,越发受到固有的知识和思维的限制,不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变得“成人化”“模式化”,欠缺必要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呈现 “想象力不足”的现象,表达欠缺灵动活泼的想象。同时,许多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不够经典与优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所谓“‘奇幻丛书微课程”,笔者以为,指的是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语文课程的基础上,以“奇幻儿童文学”丛书为研究对象、以高年级学生为受众而开发的微型课外阅读课程,以期培养学生习得替换、变化、夸张等方法,并逐步提升学生阅读、赏析、模仿、创作奇幻文学的能力。
微课程的建构:关照三度空间
一、长度:时间保证
1.持续默读,日积月累。
每日午餐后便是班级“持续默读”的时间,这个时间段大约有半个小时,全班静悄悄地阅读老师推荐的奇幻丛书,这些书有的是学生家里的藏书,有的是班级图书馆中的书籍,还有的是借阅学校图书馆的藏书。
2.亲子共读,日有所读。
阅读纳入作业的布置,学生回家后可以自己定好计划独自阅读,更欢迎亲子共读,共赴一次奇幻之旅。根据每周阅读情况,填写阅读分享表,留下阅读的痕迹,为开展“读书课”的交流做好准备。详情见表一。
3.两周一次,读书分享。
每两周一次,笔者将利用一节或两节语文课,大家一起来上“读书分享”课。这样的读书课非常随意,或老师主持,或学生主持,大家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享与交流。每次交流的都会聚焦“想象”的方法。
二、宽度:精选内容
1.趣味。
这四套丛书(详见下页表二),情节一波三折,主人公积极向上,传达着积极的正能量。书籍内容读来扣人心弦,有的丛书是有连贯性的大部头,有的丛书则是独立成文的小故事,各有其特点,但都充满着非凡的想象力,让人爱不释手。
2.典范。
四套“奇幻丛书”均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符合这个年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适合他们阅读的“奇幻儿童文学”经典之作。
3.文学。
在组织全班阅读学习之前,笔者就开始对这四套书展开阅读和思考。从文字的表达上,这些书籍的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极富文学味。
4.阶梯。
在指导学生阅读丛书的时候,从内容的长短、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了排序,“由浅入深”地逐步开展深度的“奇幻丛书”阅读。
这四套“奇幻丛书”按照五、六年级四个学期进行阅读安排,详情见表二。
三、高度:阅读序列
1.以奇激趣,整体体验
“想象”的触手可及。
深度地阅读一套丛书是需要毅力和恒心的,趣味是确保阅读持续下去的动力。因此,笔者在安排“奇幻丛书”教学序列的时候,将“趣味”放在第一位。借助读书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整体地感知丛书想象的奇特,让孩子们感受到:哦,原来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想象”是触手可及的。如,在阅读
“哈利波特”丛书的时候,笔者就在学生阅读的最初阶段,辅以了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片段欣赏,同时还播放了同名电影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对阅读这套丛书感兴趣,迫切想打开书读起来。
2.聚焦人物,部分感知“想象”的多元立体。
每一套“奇幻丛书”中,一定有一个或几个故事主角或配角,这些人物通常才干超群、救世济民、本领非凡。虽然这些人物常常被“神
话”,但是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就如我们身边的某某一样,他也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小弱点。以“人物”为线索,我们不难发现整套丛书的线索,感知丛书创作的多元立体。如,“借东西的小人”这套丛书中的阿瑞埃蒂非常神奇,那么一点点小,生活在地板下面,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能力。读完了整套丛书,孩子们都会感到阿瑞埃蒂就如同班级中的某个女同学,是那样的敏感,那样的任性,那样的真实。
3.关注表达,整体感悟“想象”的无限延展。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仅仅阅读和讨论,还显得不够。于是,“奇幻文学”创作在班级中蔚然成风。很多孩子极有创作的天赋,让人眼前一亮。每一套丛书阅读完之后,笔者会带着孩子们讨论这些丛书的作者是怎样创作的,除了想象的方法之外,还有哪些文学创作手法,带着学生们去讨论和应用。如,“彩乌鸦”系列,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轻松惬意,作者很善于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小故事来帮助孩子们度过生活中的各种危机,这些作品有诗的韵味和散文的清新,读来温馨感人。班级中的不少女孩子也尝试着创作属于自己的“彩乌鸦”系列,有一个女孩还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上传到了网络,连载小说的点击率很高。
微课程的实施:重拾想象力
不论指导学生阅读哪一套“奇幻丛书”,笔者都紧扣“想象力”,借助替换、变化、夸张等方法,通过赏析书中的精彩片段,进而不断习得和运用一些最基本的想象创作手法。
一、替换:让“想象”触手可及
“替换”在词典中是指“把原来的(工作着的人﹑使用着的衣物等)调换下来;倒换”。“替换”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想象方法,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想象也不是那样高深,它是触手可及的。
例如,“哈利·波特”丛书中提到的魔法学校的学习科目,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替换。在读书课上,学生们都不约而同提到这点。他们对魔法学校的课程十分感兴趣,想和我们现实世界学习的科目进行一下对比。下面就是读书课上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你能一口气报出你们现在学习的科目吗?
(生罗列所学科目)
师:猜猜看,魔法学校都会学哪些课程呢?
生:防御术,咒语,神奇药水……
出示书中摘录:《咒语标准》《魔法历史》……
师:这些学科中你最想学哪一门,为什么呢?
生:我最想学习《神奇野兽及如何找到它们》,我对野兽比较感兴趣。
师:是啊,在魔法学校里,不同兴趣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内容。现实生活中也学习类似的科目,作者把那些司空见惯的科目替换为了魔法科目,就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想象方法就叫——替换。
二、变化:让“想象”灵动可感
“变化”在词典中是指“人或事物产生新的状况,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变化”作为一种想象的方法,可以让静止的运动起来,可以让大的变小,还可以让小的变大。巧妙地运用“变化”之法,会诞生许多“奇幻”的精彩。
“哈利·波特”丛书中的“变化”之法比比皆是,魔法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如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头顶上方竟有数以千计的蜡烛在半空中飘浮,将整个大会堂照得灯火通明。桌上摆满了闪闪发光的金制的碟子和高脚杯……一路上走廊两旁画像里的人一直在对他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在读书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了“变化”想象手法,“走廊画像里的人”原本是静止的,不会说话的,但是作者巧妙地想象了“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顿时有了奇幻、神奇之感。在此基
础上,学生们还能找到许多“变化”之处,如静止的楼梯会移动了,安静的书籍会说
话了……
三、夸张:让“想象”无限延展
“夸张”在词典中是指“修辞手法,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奇幻文学”中的夸张表现手法是那样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太夸张”或“不夸张”都不能构成“奇幻文学”。
如“借东西的小人”丛书中写道:“她看见耸立在阳光中的巨大椅子腿;她看见椅子的座位反面在她头顶展开,宛如天蓬;她看见钉子、带子和零碎的丝线;她看见层层峭壁般的楼梯,升向远处,越来越高……她看见雕花的桌子腿和柜子下的巨洞。”在指导学生阅读中,笔者让学生关注作者为了写阿瑞埃蒂的“小”,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椅子、桌子、柜子的“大”,用上了“天蓬”“峭壁”这样的夸张比喻,让那幅画面如在眼前。每一个读到这段话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借东西的小人”。
结语:孩子,说来听听……
艾登·钱伯斯在他的著作《说来听听》中提到:我们喜欢“说来听听……”这个句子里那种探询、邀请发言的意味。它代表老师真的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老师们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询。在笔者带着学生们开展“奇幻丛书”微课程的实践中,谨记“说来听听……”的妙用。在阅读的过程,需要时常的讨论与交流,于是“说来听听……”这样的句式常常会从师生的口中冒出,久之,一种和谐、民主的阅读软环境便打造了出来。当然,正由于这样的尊重和倾听,奇思妙想从孩子们的口中流淌、从他们的笔端流泻……
无法想象,如果人类没了想象力会怎样?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有很多途径和方法,或许笔者所提到的“‘奇幻丛书微课程”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径吧,“重拾失落的想象力”,我们还可以做更多。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