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农村中学器乐进课堂
2015-12-02郭军华
郭军华
摘 要:把竖笛引进课堂并不是单纯的竖笛演奏课,而是在音乐课堂中贯穿竖笛的使用,让竖笛为音乐课堂服务,提高音乐课的学习效率。经过反复的实践发现,它的可行性很强,不仅能够为音乐教学所服务,突破试唱难点,协调合唱训练,培养创造能力,还能延伸到课外,校园里、回家的路上学生都能一起练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用音乐来美化生活。
关键词:中学音乐;辅助教学;竖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85-01
一、竖笛进课堂的好处
1. 提高识谱能力。《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识谱唱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学生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游戏、欣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长此以往,学生的识谱唱谱的能力很弱,不敢开口,甚至没有音高的概念。如果让学生重复唱一定很枯燥,这时竖笛就能大显身手,因为竖笛有固定的音高,音准反映在听觉、指法上,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用竖笛吹奏感受音高,学生能够很快的把握音准,试唱时就会得心应手,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增强。久而久之,学生识谱唱谱的能力也会大有进步。
2. 提高合唱能力。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基础器乐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朱则平同志在他的《竖笛音乐教学法》中指出:“欧洲八孔竖笛是一种合奏行很强的乐器,通过合奏(包括重奏)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音乐的概念,让学生享受多声部音乐的美感,并学会合作。”
本学期七年级的新教材中也大量的出现了合唱歌曲,如《爱心满天》、《我们在一起》、《彩云追月》、《哦,林中那些小屋》等,可以看出合唱教学在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合唱课因为难度很大,开展的十分困难,许多老师遇到教程中的合唱课总是绕道而行。如何唱好一首合唱歌曲也是老师头疼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请出竖笛帮忙,借助竖笛的固定音高,分声部演奏歌曲旋律,再进行初步合奏,通过相互聆听、揣摩、感受彼此的和声效果,再把合奏的感觉转移到合唱中,从而引导学生解决合唱教学中学生相互串调的难题。
3. 丰富欣赏教学。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赛尔层精辟的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竖笛就是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丰富了欣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审美能力。
4. 才艺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演奏技能后,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样的演奏形式进行展示。如个人或小组的吹奏表演、领奏与伴奏、打击乐与竖笛、其他乐器与竖笛的合奏等,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水平。就连吹的不好的学生,也因为有“随众”效应,努力向好学生学习,克服自卑心理,大胆展示。而有些学生在底下吹得不错,可是上台表演时总是手指僵硬,手忙脚乱,站在老师面前无法完整吹奏好一首歌曲。这时就应该通过建立信心,排斥各种心理杂念和纠正学习态度,充分表现自我,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能力。
二、竖笛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1. 利用竖笛,培养音乐创造能力。针对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音乐课又多以唱歌课为主,主要模式也是教师教唱学生学唱,这种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剥夺了学习主体参与实践的机会,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上课只是有口无心的机械重复,并没有真正主动参与,更谈不上自主创新。
竖笛进入音乐课堂后我也做了各种尝试,采用多种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问答创编,教师可以吹奏一个简单的节奏型(×× ×|×--|),让学生模仿并说出节拍,再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个简单的节奏型,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辨能力、吹奏能力、创编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再如接龙游戏,教师吹奏(11|33|5-|),让学生继续往下接龙(33|53|1-),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创编下去,这种形式学生会紧张而兴奋,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即兴创编能力。
2. 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增强学习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目一新,犹如身临其境。
我在教授《彩云追月》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夜晚、月亮、云彩的图片,幽淡的夜幕背景下,云月相逐、嬉戏,忽上忽下,忽进忽退,情态逼真、趣意盎然。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形象地感受到了彩云追月的灵动,也强烈的感受到了音乐与高科技带来的美感,从而心灵深处受到了美的教育和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吹奏乐曲时便能用心体会,用优美的音色、旋律绵长均匀的气息来表现浩瀚夜空美丽的景色。
3. 利用竖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是在现在的中学生中喜欢音乐的不少,可是喜欢上音乐课的没几个。作为音乐老师对这种现象应该去思考和探索。
总之,把竖笛带到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尝试,经过反复的实践发现,它的可行性很强,不仅能够为音乐教学所服务,突破试唱难点,协调合唱训练,培养创造能力,还能延伸到课外,校园里、回家的路上学生都能一起练习,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用音乐来美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 韩中健.竖笛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