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2015-12-02吴学俊
吴学俊
摘 要:有意识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学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科自身存在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历史教师的职责,也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46-01
一、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 ,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和谐代替对抗,而和谐意识在中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抓住点滴不断渗透,就会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作用,求知旺盛的中学生在被感染的同时和谐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例如,在讲秦朝的历史时,通过史料的补充,指出早在秦朝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有进一步认识和重视。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的《田律》大意为: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上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可知这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启示后代,今天我国执行的“封山育林、自然保护区、休鱼期等等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都源于此。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至今泽被川西,这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吸取。
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关,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只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已有的史料与环境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人对自然的依赖亦应是征服与掠夺代之于有序补偿和保护,天人合一,然而跨入21世纪的人们,绝大多数都带着在20世纪中与大自然搏斗、与灾害搏斗的疲惫。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调理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如何弥补人类在以往年代所犯的过错,如何充分发挥大自然对于人类的积极作用,这些显然都是极端严肃的课题,需要人类认真地思考。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指出了鼓励学生对历史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2010年,结合发生的重大的实事,引导同学们共同完成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每年春季的北方沙尘天气最令国人头痛,而沙尘的强度和流程影响的范围破坏性逐年加大,一夜之间可以30万吨黄沙一夜撒向北京城,北京市降尘每平米20克。空气质量属最严重的五级重度污染。这触目惊心的一幕令国人惊骇反思,为什么?源头在哪?如何根治?为此在讲述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时及时渗透并作一分析,引导学生在回顾古代经济重心变化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刻原因之一:气候和环境因素。学生搜集并列举历朝历代破坏草原的历程导致了今天的沙尘肆虐,从历史上的教训来看,学生为之痛惜和惊恐:实际上中国古代森林草原丰盛,春秋战国以前华北西北景色葱郁,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从秦汉时期开始,草原逐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逐渐失衡,草原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呈快速消失之势。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分析草原荒漠化的影响与如何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结合实际联系历史得出,目前草原已进入一个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发展阶段。草原旱灾、雪灾和沙尘暴等灾害十分频繁,所以北京一夜之间的30万吨的沙尘的到来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还进行了《元阳梯田干旱不叫“渴”》探究活动。自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多省市降水超常偏少、气温超常偏高,婺源的油菜花没有了往日的壮观,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出现着无数个又大又深的伤口,一张张图片让人触目惊心,让人心痛。在云南正全力抗旱保民生以应对6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之时,该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却未受到太大影响,正如期放水“泡田”准备春耕。为什么元阳多依树梯田灌溉会出现用水还算充足的现象?这得益于该地长久以来坚持退耕还林建立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据悉,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梯田附近没有一座水库,水源大多来自梯田上端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山顶上一片森林,山中一群村落,村落下面是梯田,林子里流出的溪水先供村里生活,剩下的流经村庄后用来灌溉,这就是元阳19万亩梯田灌溉体系的奥妙。“人栽树,树涵养水分,水浇田。”黄征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了梯田的生态体系。还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邻国,越南、缅甸、老挝却没有出现像我们这样的旱情呢?最后李艳同学给我们展示了两张我国西北地区和邻国的卫星图片,邻国的图片上是一片片绿绿葱葱的森林,而我们却是大片大片的黄色,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同学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