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政道路改造排水设计——以某城区排水改造工程为例
2015-12-02游振东漳州市平原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
■游振东 ■漳州市平原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近几年,随着我国大部分城市内涝日益严重,渐渐的损害人民的生命财产,介于此,由于城市内涝的严重影响和危害。为提升城市排水能力,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2013]46 号)的要求全面修订了2014 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见表1)。
表1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览表(单位:a)
相对于2011 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规定:一般地区重现期应采用1~3a,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应采用3~5a,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宜采用规定的上限。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a 或以上。根据新旧版规范的对比,2014 版排水规范对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要求比2011 版提高了许多。
漳州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250km2,现状人口40 万人,至2020 年规划人口为60 万人。按照城市等级及中心城区规划人口数划分,该市属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类型。城区由于市政府要求根据新标准全面提高排水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主次干道雨水管道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一般不小于3a 一遇标准;其它城市道路雨水管道设计的暴雨重现期应不小于2a 一遇标准。排水标准提高了,需要的雨水管渠断面和排水流量增大,旧的雨水管渠系统无法满足新标准的排水流量和管渠断面的要求,需要进行改造。如果把现有的管渠系统都拆除重建,一方面投资巨大,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巨大的固定资产流失和浪费。特别是在老城区、建成区、城市中央区,受地下空间、现状建构筑物等已有条件的制约,雨水管渠的改造、新建更是困难重重,几无可能。
1 中心城区雨水排水设施现状
1.1 城市排水标准
漳州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道路雨水管渠系统标准:一般地区满足1a 一遇雨水标准,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满足2a 一遇雨水标准。
1.2 雨水设施现状
漳州市中心城区以几条城市内河(三湘江、环城河、泗州河、脚桶港、葫芦潭、浦头港及九十九湾等)为主要雨水受纳体,城区内雨水经管道汇集后分段就近排入城市内河,最终排入九龙江。雨水管渠以钢筋混凝土管道为主。城区道路根据道路路幅宽度进行布设单、双侧雨水管线。一般情况下,当道路机动车道宽度小于或等于14m 时,为单侧设置雨水管道,当机动车道宽度大于14m 时,雨水管道为道路双侧设置。
2 现状雨水管渠利用与改造措施
2.1 改造标准
对于不满足新标准的旧的雨水管渠系统,考虑旧路改造存在现状管线复杂、管道线位紧张、标高受限等实际情况,按以下标准进行改造:一般地区满足2a~3a 一遇雨水标准,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满足3a~5a一遇雨水标准。根据漳州市市区暴雨强度公式计算,2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比1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增大约17.2%;3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比1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增大约27%;3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比2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增大约10%;5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比2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增大约19%;5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比3a 一遇暴雨设计强度增大约10%。
2.2 改造原则
管线改造随道路改造逐步进行升级和完善;管线改造与利用相结合,降低造价;管线改造与雨水的渗、蓄、用等工程措施相结合,促进雨水利用。
2.3 改造措施
结合区域情况,采用多种措施、多种组合,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地提高现有管网排水能力,而不是一味拆除、新建。
(1)措施一:对于市政道路单侧布置雨水管的路段,并还有新建管线路由的,保留现状雨水管道,并在道路另一侧增设一条雨水管,而且在两侧雨水管道适当位置增设雨水连通管,提高系统排水能力,使该道路雨水系统能满足新的排水需求。如漳响路(元光北路至菜市路)在道路北侧已埋设一条DN800 雨水管道来收集道路两侧地块及路面雨水,该管道原先按一年一遇的重现期进行设计,已满足不了新标准的要求,且在道路南侧非机动车道还有管线路由可以埋设新管道,故改造方案可保留北侧现状雨水管,并在南侧非机动车道上新设一条DN600 雨水管来分担排水压力,且在妇幼医院门口设置一雨水连通管。
(2)措施二:对于市政道路单侧布置雨水管的路段,管道建设已久,破损严重的,且没有新建管线路由的,结合道路改造在原有雨水管道路由上新建一条雨水管,使该道路雨水系统能满足新的排水需求。如博爱路(县后路至钟法路)两侧已新建小区,但道路上已建雨水管管径为DN300~DN500,已远远满足不了新的排水要求,但现状路上管线众多,没有新的路由来埋设新雨水管,故结合道路改造破除原有旧雨水管道,并在其原有路由上新建一条DN600~DN1000 雨水管排入环城河。
(3)措施三:对于市政道路单侧布置雨水管的路段,并且是雨污合流的,保留现状管道,封堵该管道的雨水收入口,当成污水管使用,并按新标准新建一条雨水管来满足新的排水要求。如新华西路(青年路至钟法路),在道路北侧有一条DN500 的排水管,收集道路两侧的雨污水由西往东排往北京路污水提升泵站。改造方案结合旧城道路改造,在道路南侧新布设一条DN800 雨水管收集道路及两侧小区的雨水由东往西排入钟法路已建箱涵,并封堵所有排入旧管的雨水排入口。
(4)措施四:对于市政道路双侧布置雨水管的路段,并且是一侧是主干管,另一侧是副管、管径较小的情况下,改造时可以保留雨水主管道,仅对副管进行改造。即:将雨水副管拆除后,在原位置增设新的雨水副管,管道断面满足两侧雨水管道同时工作时排出的雨水量不小于其汇水区域内按新标准设计雨水量的要求,同时在两侧雨水管道之间的适当位置增设雨水连通管,分流主管的雨水量以达到提高排水能力的要求。
(5)措施五:对于市政道路双侧布置雨水管的路段,两侧管径差不多一致的,在没有新建管线路由的情况下,可根据地下管线复杂程度选择一条比较容易的管道进行改造,即:将该条管道拆除后,在原位置增设新的雨水管,管道断面满足两侧雨水管道同时工作时排出的雨水量不小于其汇水区域内按新标准设计雨水量的要求,同时在两侧雨水管道之间的适当位置增设雨水连通管,分流主管的雨水量以达到提高排水能力的要求。
(6)措施六:对于市政道路双侧布置雨水管的路段,两侧管径差不多一致的,在有新建管线路由的情况下,改造时保留原有管道,同时在两侧各新建一条或只在一侧新建一条雨水管。管道断面满足两侧新旧雨水管道同时工作时排出的雨水量不小于其汇水区域内按新标准设计雨水量的要求,同时在两侧新旧雨水管道之间的适当位置增设雨水连通管,分流主管的雨水量以达到提高排水能力的要求。如漳州市迎宾路(立交桥至漳州高速公路口)道路改造工程,原有道路两侧侧分带下均已埋设雨水管道,但是建设年限比较早,排水标准比较低,满足不了新的排水要求,针对不同情况分段处理改造,其中迎宾路(东屿村东侧道路至景山路)在北侧人行道上还有新建管线路由,故改造时保留原有管道并进行清淤整治,同时结合新排水标准及汇水面积在北侧新建DN600~1000 雨水管由东往西排入东屿村已建DN2000 雨水管,同时在新旧雨水管道之间的适当位置增设雨水连通管,分流旧管的雨水量以达到提高排水能力的要求;其中迎宾路(景山路至龙腾北路)在两侧人行道上都有新建管线路由,故改造时保留原有管道并进行清淤整治,同时结合新排水标准及汇水面积在南北侧各新建一条DN600~1000 雨水管分段排入十三号路支渠及蓝田支渠。同样在在新旧雨水管道之间的适当位置增设雨水连通管,分流旧管的雨水量以达到提高排水能力的要求。
(7)措施七:对城市内河(三湘江、环城河、泗州河、脚桶港、葫芦潭、浦头港及九十九湾等)进行截污、清淤整治。
(8)措施八:结合绿地、现有湖泊水系,增设雨水调蓄水池。在不改造原有管道系统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设置雨水调蓄水池来解决增加的设计径流量。如通过小区内景观水池;小区、公园、道路两侧下凹式绿地;现有湖泊水系的改造、利用,可大大提高城市的雨水调蓄能力,提高城市超标准降雨的承受能力。通过对城市绿地、湖泊水系的充分利用,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空间巨大,也是系统改造费用最省、建设成果最高的一种改造方法,但需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调控和管理。如新建的碧湖生态园就大大提高了城市的雨水调蓄能力,提高城市超标准降雨的承受能力。
(9)措施九:调整汇水区域,化整为零打破现状雨水主干管汇水区域格局,将邻近的雨水支管改造为雨水干管,分流雨水主干管的雨水,就近排入河道,现有的雨水主干管无需改造,继续利用。该方案以道路实施改造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上几种措施的选用,应根据工程项目具体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在同一管渠系统上可以采取一种措施,也可以选取两种或多种措施的组合。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优的效果。
3 收水设施的改造
市政道路雨水管渠系统标准提高了,排水量增加,与之相关的雨水口等收水设施也需要相应地增加,否则管线改造没有意义。特别是在改造初期,市政道路雨水管道满足3a 一遇排水要求,而其汇水区域内的旧小区或单位的雨水管道系统还是1a 一遇的标准,超标准的雨水靠地面径流排入市政道路,主要靠市政道路的雨水口收水,所以市政道路增设雨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城市硬化地面少,雨水径流量较小,城市道路设计以偏沟及平箅式单箅雨水口为主,雨水口间距在30m~35m 之间,后期注重收水效果,以偏沟及平箅式双箅雨水口为主,雨水口间距在30m 左右。随着排水标准的提高,今后应多考虑偏沟及平箅式双、多箅雨水口的设置,雨水口间距在15m~20m 之间,道路低洼处必设雨水口。
4 结语
市政道路雨水管渠系统标准提高了,对现有的不满足设计雨水标准的管渠系统的利用与改造,应结合新标准、新规划,因地制宜地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道路竖向、土地利用、绿化景观、河道防洪等专业设计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筑起安全、经济、高效、生态的排水防涝体系,为居民的安全出行和城市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1]张伟杰,马慧涛.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在市政道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