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研究
2015-12-02薛兰兰王轶浩龙小珉
薛兰兰,王轶浩,徐 卓,徐 郑,龙小珉
(1.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36;2.重庆市退耕还林管理中心,重庆 400015;3.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 401147)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林业方式,也是一种以农户为基础的森林资源管理模式[1]。
重庆市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经历了试点启动(2000年~2001年)、全面实施(2002年~2006年)和成果巩固(2007年至今)3个阶段。截至2014年,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工程规模127.83万hm2,涉及38个区县(经开区)、265万农户、90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0%。2008年启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目前已经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5.88万hm2、农村能源建设户用沼气池2.5万口、太阳能热水器5.9万台、节柴灶3.0万个、秸秆气化炉2.3万个、薪炭林5.95万hm2,生态移民23.6万人,后续产业种植业基地21.97万hm2、养殖业139万个羊单位,补植补造33.08万hm2。
重庆市通过广大退耕农户的共同努力,退耕还林成效已逐步显现,已进入成果巩固。阶段,其效益评价问题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先后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如周红等(2003)[2]、支玲等(2004)[3]、李晓明等(2007)[4]、高军等(2003)[5]、吴转颖(2004)[6]先后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进行了科学分析与评价。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就是用数字说话,科学回答退耕还林工程到底产生了多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创造了多少价值,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哪些作用;解决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重大关切,提高大众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工程建设经验,为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更好地指导今后工程建设。
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进程
1.1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进程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序幕。2004年,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做好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的通知》(林退发[2004]49号)及《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实施方案(试行)》。2007年,国家统计局等5部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退耕还林(草)监测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统字〔2007〕45号),开始对退耕还林社会和经济效益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并取得初步成果。2013年,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退耕还林工程历经14年,从国家层面启动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2014年,首个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发布,并扩大监测范围,同时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评价暂行办法》(退监字[2014]36号),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2015年,第二个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发布,并实现连续监测。
1.2 重庆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进程
2000年,重庆作为试点省市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07年,基于林退发[2004]49号及国统字〔2007〕45号,印发《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的通知》(渝林退〔2007〕3号),启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数据采集。2009年,完成重庆市首个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报告。2010年~2014年,实现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连续监测,以及监测报告的连续发布。2014年,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在湖南省慈利县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培训会上,明确重庆市为全国13个承担2014年度国家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省份之一。2014年,重庆市在原有的万州区、巫山县、城口县、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潼南区和酉阳县8个监测站基础上,新增加黔江区、綦江县、武隆县、奉节县、云阳县等5个监测站,达到13个,站点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并实现了从原来的退耕还林扩展到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监测覆盖面更广。
2 监测方法与布局
2.1 监测方法
监测分为县级和农户两个层次,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监测指标参照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的《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
(1)县级调查。由统计局或调查队通过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获得相关资料。
(2)农户调查。通过对退耕农户生活状况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包括年底一次入户调查和对退耕农户收入、生产费用支出情况记账调查。
2.2 监测站点布局
按照典型抽样原则,在重庆市37个工程实施区、县中,选择15个监测区县作为全市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监测样本(见图1)。
3 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结果
通过以上调查,监测结果详见表1。
3.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退耕还林后,监测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变化不显著(如图2)。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实施以来,全市耕地面积2012年较2011年有所增加,2013年全市耕地面积有所下降,2014年比2013年有小幅增加,2014年重庆市耕地面积为112万hm2。
图1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社会效益监测站点布局图
表1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表
3.2 经济收入状况
3.2.1 退耕还林监测户均总收入变化
重庆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退耕居民收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到2014年人均收入由5 283元增长到10 848.02元。监测农户工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占总收入的45%,其次是家庭经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
图2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县耕地总面积变化
3.2.2 退耕还林监测户人均现金收入变化
2009年以来重庆市人均现金收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退耕监测户总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仍占有相当比重,而林业收入在监测退耕农户第一产业收入中仅占4%(参见图3、图4、图5和图6)。
图3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户人均总收入变化
图4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户人均收入组成
图5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户人均现金收入变化
图6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户人均现金收入组成
3.3 农产品产出情况
退耕还林农户种植农作物以稻谷为主,2014年监测农户人均谷物(小麦、稻谷、玉米、高粱等)产量稻谷占59%,产量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2014年重庆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 144.5万 t,下降0.3%,已连续7年稳定在1 100万t以上。2014年退耕还林监测农户全年人均谷物产量321.21 kg,比上年增加10.99%,其中,稻谷产量188.84 kg,增产11.5%;小麦产量14.68 kg,增产16.5%;玉米产量116.73 kg,增产10.0%(参见图7和图8)。
图7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户人均谷物产量
图8 重庆市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户人均谷物产量组成
4 结果分析
在各项惠农扶持政策的促进下,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退耕农户生产发展、生活改善。
4.1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用地整体上减少,但耕地红线保持不变,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得到进一步优化,但变化不显著。实施退耕还林农户农作物的产量稳定,未影响粮食安全。
2000年~2014年,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27.83万hm2,退耕还林面积44.07万hm2,减少了陡坡耕地,将部分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坡耕地变成了林地,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林地面积,使工程土地结构得到优化,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4.2 经济林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随着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的不断巩固,一些退耕经济林进入了收益期。特别是一批特色林果业迅速成长,退耕地林产品产值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39.12亿元[7],增长8.0%。
4.3 退耕农户收入保持稳步增长
退耕农户的增收速度略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2014年全市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10 848.02元,比上年增加2 156.02元。
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退耕农户增收的主要动力。2014年退耕农户人均工资性纯收入达到4 872.81元,同比增加662.19元,增长15.6%;对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5.2%,在四大类收入中增加最多。
特色效益农业大力推进,成为退耕农户增收的亮点。从2012年始,重庆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2014年退耕农户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4 367.08元,对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3%。
4.4 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退耕工程调查农户资料显示,农户人均耕地面积由下降到,人均耕地减少,土地用途的改变减轻了农户投人到原土地面积上的劳动量,退耕还林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重新分配的机会,退耕农户的富余劳动力积极向二、三产业转移。退耕农户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退耕农户人均转移性纯收入1 369.62元,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08.53元。
[1]张新芳.水城县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社会经济变化案例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3):85~87.
[2]周红,缪杰,安和平.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试点阶段社会经济效益初步评价[J].林业经济,2003(4):23~24.
[3]支玲,李怒云,田治威,等.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J].林业科学,2004,40(3):2~11.
[4]李晓明,梅莹,牛栋瑜.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对策建议:以舍肥市郊区三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3):243~248.
[5]高军,贾志文,刘艳华,等.乌拉特中旗退耕还林工程试点阶段性社会经济效益评价[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3,26(1):20~22.
[6]吴转颖.退耕还林试点阶段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4.
[7]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