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
2015-12-02朱月翠张文德
朱月翠,张文德
(1.福州大学 图书馆,福建 福州350116;2.福州大学 信息建设办公室,福建 福州350116)
一、前言
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安装、迅速增长、整体部署,目前在向协同应用转变。互联网经历了以商业化为特征的互联网1.0阶段、以社会化为特征的互联网2.0阶段、即时化的互联网3.0阶段,目前正向互联网网络空间阶段发展。[1]从2001年的互联网2.0阶段开始,中国互联网开始崛起,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化最好的催化剂。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之中。这一理念使传统行业看到了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更广阔前景,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应用与教育行业,形成的“互联网+教育”,以传统的“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为基础,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任务,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从互联网演化路径上看,“互联网+”是创新2.0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2]创新2.0是知识2.0、技术2.0和管理2.0互动的产物,互联网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是融资源、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知识社会载体,创新2.0与互联网结合,浑然天成,将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既是创新的动力,又是创新的工具和源泉。[3]
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从经济层面看,“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4]从网络层面来看,“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信息网络,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
三、“互联网+教育”模型
1.“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自主化、个性化;教育资源无所不在,学生可以按需动态索取;教与学模式发生变革,泛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流;教育管理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使决策更精准、科学。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视角的转变。校园是教育的载体,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站在校园的角度实现校园业务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互联网+教育”是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构建教育、运行教育,弱化了校园,强化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互联网校园化。这个视角的转变有助于教育和互联网的高度融合。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要求教育信息化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做到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系统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师生、物、组织、管理等的协同。
2.“互联网+教育”模型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构建、应用,信息化基本完成,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业务整合,向信息化融合、创新方向发展,努力将教育信息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5]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开始了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教育结合的探索和实践,为“互联网+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石,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信息化理念的迁移
“互联网+教育”是以“云+网+端”为新基础设施,以数据、信息资源为主要要素,基于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在教育领域优化、集成资源配置,全方位融合于教育之中。其仍然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站在融合、协同的角度,以学习、创新为目标,以应用为核心,融合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教育核心业务,如表2所示。
四、“互联网+教育”分析
1.“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分析
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即“云+网+端”已经崭露头角。大数据让教育更了解学生、了解教学、了解科研、了解管理,能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教育。云计算让知识存储自由无限,移动互联让学习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社交网络让教学互动亲密无间。
(1)云计算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和存储模式,管理着海量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的模式。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迁移称之为“教育云”,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包括了教育信息化所必需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这些资源经数字化、虚拟化之后,向教育机构、教育从业人员和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该平台的作用就是为教育领域提供云服务。[6]我国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建设包括两万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的教育云资源平台。从亚洲教育网素质教育云平台正式成为国家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以来,教育云的建设呈风起云涌之势。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在布局云教育规划或云平台建设。例如国云科技教育云、华师京城教育云、重庆巴南教育云、华北基础教育云、华东师范大学云协作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云等。另外,国内外一些信息技术企业实践了云教育,如google、惠普、微软、IBM的云教育,思科、联想的教育云。
(2)大数据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拥有可用的、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逐渐成为现实,但如何进行信息挖掘,给未来教育带来更大的可能。[7]大数据之于教育应该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且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在学生数据库、教工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教学数据库、科研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经过过程性和综合性的分析,找到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职能的效益和效率,并做出精准的教育决策。[8]用数据说话,让教育了解学生,了解教师,了解教育这一活动,评估教育,提升教育。我国教育领域对大数据的关注已早,2009年,南京大学PASA大数据技术实验室已经进入大数据并行处理技术领域。后来有更多的学校和项目进入到大数据研究领域,许多学校结合一些学校业务也在实践大数据。
表2 “互联网+教育”模型
(3)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与端
众多的“端”组成了“网”,终端的接入不仅表示网络的畅通,还扩大了网络,端与网总是连在一起的。
随着我国“三通两平台”项目的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完成了“互联网+教育”中的基础设施之“网”的互联网建设。我国发展“网”上教育有一定优势,学生数量庞大,学生上“网”比例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和2014年学生在网民职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均是最高。[9]
教育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6月手机网民职业构成中,学生占28.9%,在整个手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2014年6月学生手机网民占24.9%,虽然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位居手机网民第一;[10]百度发布的《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显示,教育行业网民需求持续上升;移动端检索增长迅猛,同比增长54%。[11]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学生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拥有量和拥有率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反映了教育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成熟。
目前物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应用在实体的校园,把感应器嵌入或装备到校园,例如教室、图书馆、停车场、实验室等,并用软件应用系统平台连接它们,实现通信服务、教学服务、管理服务、科研服务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
2.“互联网+教育”应用分析
“互联网+教育”的应用是参与主体,即学生、教师、管理者、公众、物等主体,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的集成。各主体和“云”是互动循环的一个过程,一方面他们从“云”上获得资源和数据,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学习、科研、教学、管理等活动形成的数据和资源又传到“云”上,如此循环下去,带动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教育”应用
“互联网+教育”是基于“云”的开放模式,其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在这一环境下有不同的活动更加丰富,如表3所示。“互联网+教育”为在校学生提供教育,也构建了终身学习的体系为社会学生服务,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智能模式,智能为各主体推荐资源和数据,以支持主体学习、生活、科研、决策等活动,又智能搜集各角色的数据形成新的资源。“互联网+教育”基于“云”的协同模式,各主体、各活动协作共同完成,每个活动可同步进行,是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
表3 “互联网+教育”参与主体构成及活动
“互联网+教育”下的学生培养,学生入校遵循“宽进”原则,可以不经过考试或选拔,但是毕业要遵守“严出”的原则。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市场,更要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特质,发现学生潜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推荐个性化课程,或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最后经过多元化评估和过程评估进行考核、认证,应聘工作或继续发展,如图2所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学习,回归教育的本质。
图2 “互联网+教育”下学生培养路径
“互联网+教育”下是基于“云”的泛在式的教与学,是线上与线下结合(O2O)模式,利用云教室、云课堂将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结合,学生根据自己初次的测试,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欠缺,有针对性地学习,按需学习。这也是一个学生与设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创新的指点等。
“互联网+教育”下的科研根据知识社会创新2.0的理念,有精英科研向用户科研、大众科研转变。“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也给这一科研模式提供了土壤,“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科研的资源和平台,学生、管理者同样也可以参与科研。从科研项目的申报材料、申请评审到结题验收都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平台智能获得科研需要的资源,并自动生成个人资料、实验数据、调研结果等,使科研过程简易化、智能化。
“互联网+教育”下的管理,是指通过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师生信息、管理信息、资源信息、运维信息等进行智能处理,即通过大数据进行挖掘、对比、分析、转化等操作,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这些教育精准的决策与建议又反馈到云中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如此的“实施-反馈-改进”循环,让教育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如图1所示。[12]
“互联网+教育”下的生活更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食堂分为预定区和自由区,预定区可以给师生提供提前预定服务,餐桌号码和菜品会给你预留,连餐具可能都是保温的、智能的,还会告诉你菜品的能量及营养成分;校医院可以通过你的可穿戴设备获知你的体温、血压、心率等数据;校车会在站牌显示多久回来,还剩几个座位;至于购物,更发达的电子商务也会进入校园这块沃土。
五、小结
“互联网+”腾“云”驾“网”,横空出世,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应用到教育行业就要求教育信息化做好教育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校园的部署工作,不断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的有效模式,做到技术服务教育,教育促进技术创新、带动技术推广,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互联网+教育”重在应用与创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要构建好信息化服务链及运行机制。当前教育信息化应该朝着融合、开放、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要不断整合各种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以应用为先导,以学习与创新为目标,达到技术、资源为教育所用,且易用、实用。为实现这些目标,各学校因地制宜,是走教育信息化变革之路,还是走区域联合发展之路,还是协同建设、分级部署之路,殊途同归,都是教育信息化的美好愿景。
“互联网+教育”蓝图要求各业务融合、各技术融合、各种资源融合,业务融合使部门界限模糊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这对目前校园组织结构产生了很大冲击。很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证明,学校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进度,降低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率和成果。实现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学校组织结构优化势在必行。
“互联网+教育”处在对数据松绑的时代,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不仅是硬件安全、系统安全,更是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主动维护隐私。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远景,为我们前行指明方向,规划了教育蓝图,但是,路还在脚下,发展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而道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把教育信息化每一步走好,才能实现“互联网+教育”美好蓝图。
[1]方兴东,潘可武,李志敏,张静.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J].新闻记者,2014(4):3-14.
[2]互联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sM_xH 29OJx-zZaXxYlj3cXFTF A7Btc Eoz1 XHEVm-Gr0 PVzgn TFFNNCM IWoc GWGF Ba860zxbw icwqAruzji qu4_.
[3]孟庆国,宋刚,张楠.创新2.0研究十大热点[J].办公自动化,2015(5):6-9.
[4]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OL]http://www.askci.com/chanye/2015/03/13/85637vPqv.shtml.2015-03-13.
[5]张文德.教育信息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J].中国教育网络,2015(1):48.
[6]杜积西,严小芳.云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7]郑祥江,殷明均.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50-52.
[8]教育如何玩转大数据[N].中国教育报,2014-03-26.
[9]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02-03.
[10]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2014-08-26.
[11]2014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R/OL].http://www.d1net.com/bigdata/news/347886.html.2015-05-04.
[12]荣荣,杨现民,陈耀华,赵秋锦.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