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空间整合研究
2015-12-02陈丁雷
陈丁雷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210048)
一、引言
根据CNNIC 在2014年8月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而在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4倍。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必将掀起互联网发展的新一波浪潮。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覆盖无线WiFi信号的数字化校园越来越多,为教师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能够使用移动终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主动下载学习类应用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师,随着各级电教部门及学校逐步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教育应用培训,40岁以上教师群体主动参与移动网络环境下交流研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实验研究在南京多所中小学开展两年有余,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实践经验,技术沉浸环境下的学习[1]越来越流行,微信等移动平台深受年轻人欢迎,年轻教师在微信平台上的活跃度高,乐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受最新资讯并进行相应主题活动的研讨,很多教师善于通过微博、QQ空间分享优秀文章、反思体会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平台应用已趋于成熟,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在线学习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其中也不乏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但其实践应用明显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移动学习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明显滞后于社会整体水平,为教师提供的移动学习资源还比较少,根据我们使用教师协作平台交流研讨的经验来看,教师本身能够主动使用社交软件进行教学问题的交流研讨,所以建设开放的、有针对性的教师移动学习资源平台非常重要。
我们对开发新的APP移动客户端与使用已有的社交软件(诸如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做了深入的比较,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丰富的开放接口、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方便的社交功能。遵循可操作、易交互、共获益的建设原则,提出了在现有教师研修空间与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教师移动研修空间的建设方案。
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增加教师研修过程的跟踪、教研资源的推送,实现移动研修平台与传统网络资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互融合,搭建支持区域常态教研与协作交流的教师研修平台。
二、教师移动研修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网络研修是以网络平台为技术支撑,开展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教师自主研修的新的学习方式,网络研修不是对传统研修与面对面培训方式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方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2]目前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目前人们关注的大多是网络研修平台的功能与作用,对网络研修的组织和应用模式的建构研究却很少;并且网络研修的参与人员较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群体,网络研修平台资源更新缓慢,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难以满足教师“3A学习”[3]的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基于移动学习的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新媒体传播占据宣传主流的今天,微信通过它的普及率及功能平台化成为当今新媒体传播的主载体,本文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接口与原有教师研修资源平台相结合构建教师移动研修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手机微信参与研修活动、观看微视频以及与学科专家互动交流等。
江西教师微课平台、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机构对基于移动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研修做了相关研究,阐述了微信、微博、QQ等移动学习平台在教师研修中的应用,规划在3G无线通信环境下以手机为主要移动终端的教师研修平台。[4]上海大学计算中心有关人员利用微信群的社交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做了大量微信创新性教育应用实践。[5]陕西师范大学相关人员利用公众平台编辑模式下信息的自动推送功能,实现了学生分组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6]
上述相关研究,注重使用微信自身的社交功能进行教育教学相关的交流研讨。但其并未对微信公众平台公众接口做深入的开发整合,无法控制记录研修活动过程、评价研修效果等。在网络研修空间搭建中,应该将网络研修的主体教师作为需求的中心,重点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
三、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功能设计
基于云服务与大数据的理念,区域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主要实现了三大功能:满足教师继续教育的在线知识学习、满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在线教研协作、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在线实践反思。
1.参照MOOCs模式的教师在线学习
图1教师在线学习流程
MOOCs是一种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与其他在线学习资源不同的是,MOOCs为学习者提供的是在线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被全程记录,保证了学生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针对学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在线作业、在线考试,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证书(见图1)。[7]基于此我们对原有教师研修平台做了优化改进,同时通过学习行为追踪记录分析教师的知识缺陷,为制定教师知识需求提供依据。
2.以活动为主线的在线教研协作
教研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目的是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每次活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对教研活动质量影响很大。在教研协作社区中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师现场研讨与线上研讨相结合,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在平台中针对教学研究课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如图2所示,活动发起人可在平台中提前发布活动通知,活动开展时在LBS(定位服务)技术支持下,教师通过扫码签到进行现场考勤,随后实现现场评课互动,教研员或活动组织者在活动结束后可将活动课件、教学设计、活动新闻等资料发布到平台上,实现资源入库,为教师后续学习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图2教研协作平台功能结构
3.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在线实践反思
实践社区关注教师隐形知识的发展,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为教师提供个人协作空间,支持信息聚合阅读、个性化内容与风格配置,为教师提供资讯、云盘、日程、博客等个性化应用。教师通过实践社区将自己的教学案例上传,利用平台提供的S-T分析等学习分析工具,[8]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根据生成的分析报告进行教学反思。也可将教学案例提交给专家,专家利用平台提供的学习分析模型,对案例样本进行分析,对教师所提交的案例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在线咨询专家并进行研讨和交流。
四、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空间的整合
微信平台与原有研修平台整合的目的是实现原有资源适用于移动学习平台,有效地将微信自由交互功能用于平台内师生交互。南京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研修协作平台的对接,教师通过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并且实名绑定后便可实现教师研修平台学习、教研及在线实践反思的功能。
1.研修平台与微信用户绑定的功能实现
移动研修平台需要将教师微信中的虚拟身份与研修平台中的真实身份对接起来,实现多平台下教师的统一身份认证,教师可以使用微信访问移动研修平台教学资源。教师将研修平台的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后,首次使用微信参与研修活动时,微信服务器会将教师的数字身份识别标识(ID)发送给教师研修平台,返回要求教师填写真实姓名、密码的页面,系统会将信息提交给平台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器进行实名认证,并将ID写入研修平台数据库,从而实现微信号与研修平台的绑定。[9]统一身份认证(UIA)实现了移动研修空间的用户权限识别、管理、控制、授权等。
2.教师移动研修平台界面设计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开发规则,设计并开发微信公众平台中教师研修界面,实现与研修平台功能统一。受移动终端设备显示尺寸及待机时间的限制,移动研修平台的用户接口应简洁、直观、易操作,不应设计过于复杂的结构界面。以教研协作社区为例,通过微信教师可以发布与查看活动公告、扫码签到、听课观测、接受远程培训、参与集体备课并实现个人资源管理等,如图3所示。现场评课环节借助4G信号或活动现场无线AP的支持,教师在活动页面通过简短的语言及时发送自己的感受,让其他学习者第一时间分享交流,起到现场无声的交流与互动。
图3微信公众平台教研协作界面
五、结束语
基于移动互联服务的网络研修与传统的网络研修相比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研修的时空限制,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为教师研修提供了更为便利、多元和自由的选择,构建了一个实用的移动网络教师研修环境和资源沉淀、共享平台。
随着国家“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以及区域电教部门逐步推进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评比,为中小学校进行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师移动学习创造了硬件条件。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支持学生移动学习的APP,如猿题库、作业帮以及移动教育办公平台等,但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平台扩展教师研修空间,我们还应充分借鉴国内成功的网络研修平台及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发应用的经验模式,开发适合教师职业特征的移动研修平台,为区域教师研修培训提供更好的服务。
[1]张屹,许哲,张帆.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2]钟启泉.教师研修:新格局与新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3]杨孝堂,陈守刚.泛在学习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12.
[4]周震,朱敬东.移动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
[5]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6]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
[7]徐锦霞,钱小龙.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MOOCs教学系统构建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9).
[8]孟玲玲,顾小清,李泽.学习分析工具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4).
[9]孟凡立,陈琳.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