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涝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2015-12-02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3期
关键词:旱涝旱灾洪灾

黄 禹

(黑龙江省农业区划研究所,哈尔滨 150008)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较大,同时又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及太平洋西海岸,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导致洪涝、干旱、低温冷害以及冰雹等多种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据资料统计,1983~2013年我国由于农业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作物绝产损失的粮食数量约为7086.5亿kg,比我国2013年全年粮食产量还多1 067亿kg,我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旱涝灾害的现状分析

影响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但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还是旱灾和涝灾,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一直困扰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影响着农业增产及农民增收。

1.1 我国农业总体受灾情况

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旱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在各种灾害中所占的比例较大,30年来我国旱涝灾害具体受灾面积情况如图1-1所示。

通过图1-1可以看出,在我国农业总受灾面积中,旱灾受灾情况明显要比洪灾受灾情况严重,30年来,旱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52.0%,2000年旱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比例高达74.1%;洪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26.9%。1991~2003年是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高发期,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2009年之后更是明显下降。

图1-1 1983~2013年我国旱涝灾害发生情况对比

1.2 产粮大省发生旱涝灾害情况分析

黑龙江、河南及山东等省份都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分别位于我国的北部、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不同气候类型导致多种类型的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几个粮食大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各种农业自然灾害中,旱涝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

1.2.1 黑龙江省农业受灾情况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北端的农业大省,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多种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为600.21亿kg,位居全国粮食产量首位,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时刻受旱灾灾害的威胁,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1983~2013年黑龙江省旱涝灾害受灾情况

通过图1-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不仅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同时其他多种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1983~1992年,洪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25.0%,旱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4.2%;1993~2003年洪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3.0%,旱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31.4%;2004~2013年,洪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6.9%,旱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29.7%。洪灾与旱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和为41.9%,而低温冷害、冰雹及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也是很大的。

1.2.2 河南省农业受灾情况

河南省地处我国内陆,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571.37亿kg,位居全国粮食产量第二位,但是旱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如图1-3所示。

图1-3 1983~2013年河南省旱涝灾害受灾情况

通过图1-3可以看出,在河南省农业总受灾面积中,旱灾比涝灾情况严重,30年来,旱灾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58.6%,其中1983~1992年受灾情况最为严重,旱灾受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69.4%;1993~2003年受灾平均比例为60.4%;2004~2013年受灾平均比例为45.9%。洪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平均比例为22.2%,其中1983~1992年洪灾占农业总受灾总面积的平均比例为17.6%;1993~2003年平均受灾比例为20.2%;2004~2014年洪灾受灾的平均比例为28.8%,旱灾与洪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和为80%,旱灾受灾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洪灾受灾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1.2.3 山东省农业受灾情况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属缺水地区,2013年山东省粮食产量为452.82亿kg,位居全国粮食产量第三位,但是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具体如图1-4所示。

图1-4 1983~2013年山东省旱涝灾害受灾情况

通过图1-4可以看出,山东省旱灾受灾情况比洪灾受灾情况严重,30年来,旱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54.8%,其中1983~1992年旱灾受灾平均比例为68.5%;1993~2003年旱灾受灾平均比例为61.3%,2004~2013年旱灾受灾平均比例为34.0%。洪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为23.7%,其中1983~1992年洪灾受灾平均比例为14.8%,1993~2003年洪灾受灾平均比例为22.6%,2004~2013年洪灾受灾平均比例为33.7%,旱灾受灾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洪灾受灾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旱灾与洪灾受灾面积占农业总受灾面积的平均比例和为78.5%。

2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分析

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高,但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2.1 我国损失粮食数量分析

近30年来,我国每年由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数量都在130亿kg以上,灾害最严重的时候粮食损失数量约为432.5亿kg,只有2012年由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数量不足100亿kg,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 1983~2013年我国损失粮食数量

通过图2-1可以看出,从1983年开始,我国由于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数量整体是波动性递增的,到2000年达到最高,之后是波动性递减的。而旱灾与洪灾损失的粮食数量也是交替起伏的,从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以来,旱灾损失的粮食数量是洪灾损失的粮食数量的1.57倍,可见我国目前整体受旱形势十分严峻。

2.2 产粮大省损失粮食数量分析

产粮大省由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大,在农业生产中相应投入也较多,无论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是农业机械化投入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在旱涝灾害发生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具体如图2-2所示。

图2-2 1983~2013年粮食主产区损失粮食数量

通过图2-2可以看出,1983~2003年黑龙江、河南及山东等省份由于粮食作物绝产损失的粮食数量呈现逐年波动上升趋势,之后逐年波动下降,1983~1992年3个产粮大省平均损失的粮食数量约为118.5亿kg,比全国平均损失的粮食数量要少50.5亿kg;1993-2003年3个产粮大省平均损失的粮食数量约为223亿kg,比全国平均损失的粮食数量要少80.5亿kg;2004~2013年3个产粮大省平均损失的粮食数量约为91.5亿kg,比全国平均损失的粮食数量要少114亿kg。

2.3 旱涝灾害损失的粮食数量分析

我国农业生产整体受旱涝灾害影响较大,但是旱灾和涝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黑龙江、河南及山东分别位于我国的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如图2-3所示。

图2-3 产粮大省旱涝灾害粮食损失数量对比

图2-3是3个省份1983~2013年由于旱涝灾害平均损失粮食数量对比示意图。30年来,黑龙江省涝灾比旱灾损失的粮食数量多65亿kg,河南省旱涝灾害损失的粮食数量差距较小,涝灾比旱灾损失的粮食数量多11.5亿kg,山东省旱灾比涝灾损失的粮食数量多87亿kg,而我国30年来旱灾比涝灾粮食损失数量多724亿kg,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受旱灾影响比较严重。

3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政策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主要设施是水利设施,但是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开始,到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面临更严峻的问题。土地承包经营,限制了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取消 “两工”,农民对水利建设的投工投劳数量明显减少;取消农业税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兴的农业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田水利设施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

3.2 气候因素的影响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显著,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差异使我国大面积旱涝灾害发生、水资源长期短缺的根本原因。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而且雨量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以致造成我国东部季风区域旱涝灾害交替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如华北地区冬春的干旱和盛夏的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的伏旱和夏秋的洪涝几乎年年发生,黑龙江省旱涝灾害及低温冷害等时有发生。

3.3 环境因素的影响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过度的开垦荒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性能不断退化,降低土壤自身调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及土壤沙漠化等问题日趋严峻,同时由于工业化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有些地区大量的有效耕地被建设用地所占用,而在现有耕地中有近一半的耕地生产条件较差,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

4 防御农业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但是通过有效的途径可以缓解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或者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4.1 大力提高对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能避免,但是通过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可以防止和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而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防止和减轻灾害的重要前提,提高灾害监测技术,将大大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预报的有效预见性。同时要加大对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预测预报、灾害发生的危害程度、损失的大小、治理措施等等的研究,灾害发生前进行科学有效地预防治理,灾害发生后就会减少千万倍的经济损失。

4.2 加强农业防护林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过度的砍伐森林及大面积开垦荒地,使草场退化、沙化、盐碱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因此应大力植树造林,即可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削弱田间风速,保持水土,从而促使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内水分均匀地蒸散。扩大植被保护面积,不断增加土壤植被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养分,又可以减少土壤沙化程度。

4.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可以改变和调节大范围的地区水情和旱情,改变和调节农田本身的水源状况,达到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目的。首先是加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到2013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56.7%,黑龙江、河南及山东的有效灌溉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6.2%、49.3%及64.8%,黑龙江及河南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大力发展农田灌溉是调节自然环境的有效措施。其次是不断提高水库蓄水容量,通过增加水库的库容量可以在旱情发生时对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4.4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科技创新能力

多元化的农业种植结构可以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提高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如在易涝地区应该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旱田作物与水生作物的比例,使之减轻涝灾的损失。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低洼易涝地区排水不良,可以挖塘养鱼。另外,可以用挖出的土填高周围农田再种植庄稼,这样既减轻了涝灾又增加了收益。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制度,既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产量,又可以提高系统补偿性的减灾能力,使农业总体受灾率降低到最小。

4.5 加强对江河湖泊堤坝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加强防洪宣传,提高防洪意识,杜绝在河堤内泄洪区建工厂或居民点等;二是要经常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工程的防洪能力,根据风险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等因素综合制定防洪标准,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实效能力;三是要修建、加固堤坝,提高防护大堤的修建标准,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江河两岸水土保持的生态建设力度,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防重于治,防与治结合,生物措施、农田保护措施要互相结合,合理利用好土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中国种植业信息网,农作物数据库,灾情数据库

猜你喜欢

旱涝旱灾洪灾
传统旱涝急转评估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How to survive a flood 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基于知识图谱的旱涝急转研究进展
How to survive a flood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基于LDFAL及SDFAL指数的鞍山地区旱涝急转时空特征分析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贵州省1968~2017年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醒醒吧,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