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棉纺织业探微
2015-12-02韩琳
韩琳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明代棉纺织业探微
韩琳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国的棉纺织业有着悠久历史,发展到明代时尤为繁荣。明时,国家政策、种棉业的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对棉纺织业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明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繁荣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棉纺业;原因;特点;影响
我国的棉纺织业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几代的发展,到明代时十分繁荣,其分布十分普遍,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中写道:“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而九有。”而《大学衍义补》中也记载:“至我国朝,其(棉)种乃遍布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明代棉纺织业的发展还表现在明中叶以后,人无论身份高低,地不管东南西北,棉布已然成为人们衣被的普遍原料,而丝织业则日益被棉纺织业超越。同时还出现三棱布、吉贝布、云布、标布、眉织布等,品种繁多、做工精美。那么明朝时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发展又呈现何特点?以及其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一)国家鼓励,政府提倡。
明时,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种棉业和棉纺织业。明太祖在南京立国之初便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首,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田征八两,木棉亩四两,不种麻、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当时木棉之利,遂遍天下。尤其在松江地区,令每户种棉、桑、枣各二百株,由官府给予种子。对超额种植者,永不收税,来鼓励推广。这种鼓励的政策促进了明朝棉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农村棉纺业的发展。
明政府不仅通过鼓励发展种棉业来促进棉纺业的发展,同时直接设置织染局并派宦官督促,另外每年都有大量人匠轮番到京师服役织造棉织品等。明时,两京织染,内外皆置局。泉州、苏、杭、嘉、湖皆置织造局这就直接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二)种棉业的推广。
明朝种棉业得到迅速发展,如:太湖地区栽培棉花极盛,棉田分布以松江、苏州、常州为中心,松江、苏州境内的上海、嘉定、太仓三县耕地大半是棉田,“上海县官民军灶垦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县耕地中宜稻者十之又六皆弃稻栽花,嘉定县棉花豆田占耕地的98%。种棉业的快速发展和棉花的推广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需求量大,有利可图。
明棉纺织业的发展与社会对棉布的需求量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六年,全国各州府共征棉176万匹,棉花10万担。此后明官府对棉布的需求还不断增加,这促使棉纺织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事棉纺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同样棉纺织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其商品性不断提高,棉织品的买卖成为许多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明万历年间《嘉善县志》记载:“穷民无本,不能成布,日卖纱数两,以给食。”这种有利可图以及能缓解家中经济困难的途径吸引了许多人从事种棉业和棉纺织业行业,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四)生产技术的提高。
明代棉纺织技术的的发展为明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明时,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主要便现在以下几方面:
木棉搅车。元代时“用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五尺,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末柱窍不透,使用时较之前的“率用手剖去子”虽“功利数倍”,但到明时发明了四脚踏搅车,一人即可操作,有“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提高了生产效率。
木棉弹弓。明代“以木为弓,蜡丝为弦”加强了振动力量,提高了弹花的功效,明时还用“悬弓弹花”来减轻劳动者强度。
明朝纺纱业虽仍然是单锭手摇纺车,但纺纱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如: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二管,纺纱锭上,而且此技艺并非少数人懂在松江、徽、合州都能。
二、明代棉纺织业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明代的棉纺织业十分繁荣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生产规模化和区域化,生产的商品化。
明时棉纺业虽遍布全国,但人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区,呈现生产区域化。南方集中于江南的松江、嘉定、常熟、湖州一带。松江棉产量大,质量高,务实而著名,人“精线绫、三棱布、漆纱、剪线毯皆为天下第一……百工众技与苏杭要之,松郡所出皆切于实川,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北方棉织业主要在河北、陕西一带。当时人们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在窖中纺织,使纺织量得到提高。同时随着三大棉产区的形成,全国出现了几大棉纺织中心和城镇。
当时棉织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十分高。《松江府志》载:松江“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捻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率日成一匹”,可见当时棉纺织业中商品经济已是相当发达。
明棉纺织业的发展给明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会促进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样也会给同性质产业发展带来竞争的压力。棉纺织业的发展使麻、毛纺织业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性生产,集中于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麻纺织业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各省。棉纺织业的发展催生了印染业和踹布业的发展。明时,松江、上海、苏州等地出现很多染坊和踹布坊。芜湖的印染业尤为发达,当时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棉纺织业的发展也使其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化。明时出现了纺纱和织布的分工。浙江嘉善地区只纺纱出卖,而不自己织布,故有“买不尽松江不,收不尽魏塘纱”之说。轧花、弹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逐渐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这种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有促进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各地联系更为紧密。
三、结论
明代棉纺织业的繁荣得益于国家的鼓励、种棉业的发展以及明代棉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棉纺织业呈现出自己的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不断增强的特征。棉纺织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给明代乃至以后的社会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印染业和踹布业的催生和发展使得社会手工业体系得到完善。棉纺业内部分工的细化,一方面有利于生产趋于专业化,提高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书目:
[1]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册[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
[2]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古籍出版社.
S562
:A
:1671-864X(2015)10-0026-01
韩琳(198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3级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