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权任性的政治代价

2015-12-02张劲松

社会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用权惰性民主集中制

文/张劲松

我们不是没有规则,我们缺少的是实施或落实这些规则的细则,更缺少对违背规则的惩治手段。有规则,无细则,则规则易被异化为政府决策的任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正是因为“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国家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任性”的现象。中国现实中比比皆是的任性用权行为,就是如此。比如,最近某市突然实施的“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的通告”,就让公众大跌眼镜。某网友吐糟:“从前,他们说不限行不限购,不搞突然袭击。”网友还历数,限令前9天市运输委主任称,“将坚持用经济手段调节居民出行方式,抑制小汽车数量过快增长”;限令前半年常务副市长称,“治堵不用‘限购限牌限行’等行政手段,采取法治和经济手段”;不足一年内,市长称,“目前政策趋向依然是以后通过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减少行政手段”。政府官员的信誓旦旦,被其一份突然的“通告”所粉粹,这让公众看到了政府用权的任性,这种“率性而为”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沉重的政治代价。用权任性是这个任性时代的缩影,同时更加剧了这个时代的任性。

政府用权任性的原因

现代社会,政府权力本有诸多约束,制约任性用权的理论和技术也是非常成熟的。比如,从理论上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权力来自于民,用权为民,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为保证权力能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殚精竭虑制订了一整套的技术——权力行使应遵循的体制和机制,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举人大代表制度、政府接受人大的监督和质询制度、政府主要官员由人大选举并向选民负责制度等,制约政府用权的体制和机制堪称完备。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已经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视为常识。在有诸多制度约束的前提下,政府用权又为何任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原因包括:

有规则,无细则。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执政规则的制定。若仅从文本上看,的确十分完备,甚至还可以说规则十分完美。如“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基础上的民主”,这些都是执政党和政府都必须遵守的规则。的确,通过宣传,公众对于“选举”、“用权为民”、“民主集中制”这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已经深信不疑。然而,在有了规则之后,鲜有人去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落实这些规则的细则,以“民主集中制”为例,几乎没有人反对实行民主集中制,但又有几人能说明如何才能保证真正做到决策中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有哪些具体实施细则、民主集中制的考评指标、违反或未达标的民主集中制如何纠补?而这些正是保证正确地实施民主集中制所不可缺少的。我们不是没有规则,我们缺少的是实施或落实这些规则的细则,更缺少对违背规则的惩治手段。有规则,无细则,则规则易被异化为政府决策的任性。

任性用权,好的制度也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时刻反省用权的任性行为。 图/CFP

重其一,不顾其他。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的确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尤其是宣传推广共产主义思想,使中国社会耳目一新。然而,共产主义思想,并非全体公民都能体认,中国社会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思想只能被一部分人所拥有(主要是共产党人)。过于拔高全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不现实的。政府及其部门也有其“自利”的一面,不能将其看得十分完美。对其严格地制约、监督、“不信任”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利于政府更好地用权,外部监督更能使政府用权为民。如果我们在执政观念上,将政府视为“英明”者,一些地方政府也常以其执政理念的先进为由自认为其决策总是英明的,认为只要有“为民”的良好出发点,就一定能为民做主。许多用权任性的行为,就是由此做出的。政府决策重视了其中“道德”“理想”“观念”上的优秀,而不顾其他,如决策程序、公示程序、参与程序等。重其一点,罔顾其他,忽视了决策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决策中的参与不足,搞神秘主义,就会让公众反感,并认为政府总是那么任性,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知约束,不愿受约束。习近平强调:“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习近平的讲话对党政干部敲响了警钟,一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事理大家都明了,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也知道要受约束,要遵守民主决策程序。现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不按民主程序决策也能过关,也能带来经济“效益”,乃至政治收益。而民主决策具有天生的缺陷,民主程序是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时间成本,为了快出成效,政府决策在“高大上”的道义基础上,往往“忽略”了一些必经的程序。政府决策时明知要受约束,然而其敢于做不愿受约束的事,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受约束也能达成决策,既然如此,除非政府自愿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在大多情况下,政府可能选择不受约束。其结果是决策“效率”高了,但政府决策的任性行为被公众广为诟病。

制度好,但缺少对制度的检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经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然而,人们很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即制度是具有惰性的。一个好的、优越的制度在运行了一段较长时间后,很容易出现惰性,制度中的不足和缺陷很容易冒头,最终成为优良制度的运行障碍,甚至让优良制度走向反面。这就需要对现行众多的制度进行检讨,反思、深挖其出现惰性的原因,并从根源上予以治理。但是,制度的“优越”往往会成为改进制度的最大阻碍。对一个好的制度,若希望其更好,就必须时时检讨其在运行过程中的惰性,并克服这些惰性。建立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已经60多年了,优越的制度在运转中不断累积的惰性,我们对其认识不够,检讨更少。政府用权任性,正是制度惰性的表现。今天到了必须对现有制度运行中的惰性进行全面检讨的时候。

用权任性的政治代价

这些原因虽然不是政府用权任性的全部,但已经足够我们深入剖析政府用权任性所带来的沉重的政治代价了。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玩弄规则,破坏规则,“自定”规则,最终结果是大家都不守规则。社会要有序运行,需要规则来做保障。有规则,人的行为才有预期,社会行为才能可知,社会的不确定性才可以减少。国民素质的优越性来自规则的保障,而国民良好素质依赖于政府有良好素质,政府是社会的表率。政府用权任性,社会必效仿。制订规则,遵守规则,这是政府必须做到的。如果政府玩弄规则,破坏规则,社会行为就会亦步亦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花了30多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几百年所走的道路。在中国,一个问题还未能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来了,问题累积得越来越多,政府要解决如此多的问题,的确需要“快刀斩乱麻”。但是在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一味求快的决策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欲速则不达,离开规则,一味求快,外在的表现就是“任性”,哪怕其行为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公众亦不会买账。新生事物越来越多,在规则意识没有形成的前提下,许多社会行为也往往表现为类似的任性。比如,短短的几年,大家都买得起车了,但没有多少人在用车之前深入地学习用车的规则,有了车就任性而为,酒驾、醉驾、毒驾层出不穷;有了闲,就开始养狗,自己需要狗,任性地就有了狗,但没有多少人在养狗之前,深入地学习养狗的规则。这样,常有人任性地在公园里溜狗,甚至大型犬只连狗圈都不用,任其在马路上溜达。以后,新生事物还会增多。有钱、有闲,都是好事,让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正是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我们不反对享受生活,我们要反对的是任性地享受生活从而破坏别人的生活。新生事物出现后,应从政府开始,研究规则、重视规则和遵守规则。

其二,以其一点,破坏其他,自说自话,最终结果是大家都以己为中心任性行事。政府用权涉及的面很广,现代社会容易改革的地方大多已经改过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啃这样的骨头,往往需要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利益。若强调某一点、某一方面的正确性,就率性决策,往往难以满足各方利益,导致社会不稳。现代社会,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中心,政府以己为中心任性行事的结果是,社会、公众也会形成自我中心,中国就可能从一个礼仪之邦变成一个任性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非常重视传统,谦和中庸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任性自政府扩展至民间,自精英延伸至平民,烦躁不安成为常态。以其一点,破坏其他,成为任性的说辞,置一些最基本的美德以及常识于不闻不顾。如乘坐公交车,我们过于强调让坐美德,忽视人基本的权利,以美德对立权利,“不让坐就动手”这种任性行为屡见不鲜,让人唏嘘!从政府到社会,都需要检讨。面对如此复杂的利益分化的时代,创新理论,用切实可行的理论武装社会非常迫切。

其三,明知约束,不守约束,寄望清明,最终结果是大家都把希望寄托他人身上。有约束,则任性行为很难出现。当前,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任性行为不时发生,明知有约束,就是不遵守约束,其主因是突破约束的风险很低,甚至是不守约束还可得到更多的便宜。大家都寄希望于执政者的清明和英明,事实上,我们的执政者总体上的确是清明和英明的,如果缺少外界的强制约束,仅把约束寄托在执政者的清明之上,则任性就有了可能。不守约束,任性用权,正是破坏执政形象的重要原因。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除了靠政府自觉以外,还需要外在力量的强制约束。

其四,优越制度,惰性尤存,自命不凡,最终结果是连自己都不怎么相信自己所说的。优越制度,是靠我们的政府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依正确的文本建立起来的优越制度,如果执行者任性胡为,好的制度也会养成惰性,甚至走向反面。优越制度,需要政府和公众不断地检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如履薄冰般地用权,不断纠补缺陷。任性用权,好的制度也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时刻反省用权的任性行为。

现代社会,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中心,政府以己为中心任性行事的结果是,社会、公众也会以自我为中心,中国就可能从一个礼仪之邦变成一个任性的国家。

猜你喜欢

用权惰性民主集中制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
广东海事局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
惰性,人性中最可怕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