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看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2015-12-02吴瑛
文/吴瑛
总体上看,中国智库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重点选择议题、发出声音,而且一部分中国智库和专家已开始在国际社会具有影响力,但其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仍有待提高。
中国智库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已形成了官方智库、大学智库和民间智库“三驾马车”并立的格局。当前中国的智库发展已经进入了数量大国行列。
中国智库的总体实力
对智库的评估是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全球智库综合实力的评估上,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统计显示,2014年中国共有429个智库,次于美国(1830个)居全球第二,但是中国智库只有7家进入全球影响力排行前100名,按照排名先后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智库的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国内研究机构对中国智库综合实力的评估才刚刚开始。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组建立了合作及授权发布中文版机制,同时以“专家多轮主观评价法”为基础,至今已推出了2013年和2014年中国智库排名。但是这种“基于专家知识的主观评价”还需要与“基于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相结合。本文重在评估中国智库对全球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
大数据中的中国智库议程设置能力
大数据分析可以弥补社会调查、内容分析等实证方法的缺陷,有利于发现抽样和人工解读中可能被“隐藏”或“忽视”的重要信息。本文借助Gdelt平台的词云统计功能开展分析。Gdelt平台由Google Ideas支持,监测几乎全球每个国家,包含100多种语言的广播、报纸以及网站的新闻,并以多种大数据方法对提取出的新闻进行统计。词云统计可以对互联网文本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类,并通过视觉呈现的方法突出文本内容的重点,频数越高显示的图像越大,而出现频数较低的词则可能被忽略或呈现较小的视觉形象,进而使阅读者能迅速地分辨主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进入全球影响力排名前100位的7家中国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以这些智库的英文名在Gdelt平台搜索,时间从2013年4月1日到2015年3月31日。获取的词云数据会在后台按照新闻主题、人物、机构、国家、城市、地点等自动分类。
主题议程
新闻主题体现了媒体报道时的侧重点,是整条新闻的灵魂。Gdelt平台可以对全球新闻文本中涉及的主题进行提取,并根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其分为200余种主题。
政府和官员是涉及智库新闻中被提及最频繁的主题。这表明在提及智库时,新闻总是围绕官方人物和官方信息展开。词云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是有关“政府”的新闻,有3038次,其次是有关“领导人”的新闻2700次,接着是“各级官员”,包括“部长”、“主管、主任”等词。这里涉及的既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的政府和官员。
其次是经济和安全。目前中国的硬实力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词云提取出的高频主题词包括“经济”、“贸易”、“市场”、“投资”等,可见经济议题的压倒性优势,这与当前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与安全主题相关的高频词包括“核能”、“军事”、“战争”等,可见国家安全仍是中国智库和国际媒体共同关注的主题。
Gdelt平台的词云统计图示。词云统计可以对互联网文本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类,并通过视觉呈现的方法突出文本内容的重点。
以上主题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智库的政府背景和服务政府的立场与视野。参政议政当然是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重要使命,但目前中国智库需要更多地追求专业性和独立性,智库专家既要成为政府决策方案的建言者,也要成为政策效果的评估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中国智库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如教育、科学、社会等议题上增强参与度,这既有利于提升智库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促进中国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共同成长。
人物议程
人物议程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物身份的关注,也是对人物所属的国家、领域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关切。
词云统计提取了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名字,各国领导人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的智库专家也开始走向国际舆论的前台。日本首相安倍,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李克强总理、国务委员杨洁篪、外交部长王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等都有很高的提及率,显示出中国外交工作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中国智库专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专家主要集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包括亚太与全球战略院教授许利平、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海疆问题专家李国强、美国问题专家陶文钊、社会学家李银河等。时殷弘、金灿荣、石源华、沈丁立等虽然不在本文关注的7所智库任职,但也因新闻中较高的相关性而被系统检出。这些专家受到全球新闻的高频提及,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在专业上的权威性和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与他们研究的领域是近年来国际舆论的焦点有关,例如中美关系、南海问题、中日矛盾、民族问题都是非常突出的热点话题。
机构议程
中国智库专家发出的声音能否被国外媒体报道,如何被提及,以及会不会提及其他相关智库,这些都体现出智库的国际媒体影响力。
词云功能将这7家智库被全球新闻提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智库的媒体影响力与其综合排名有一定差异。从全球新闻所关注的机构来看,在国内综合排名第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被提及率是最高的,出现了3622次,可见其在国际媒体中的高度影响力。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三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居第二位,599次,与中国社科院有很大的距离。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二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居第三位,出现222次。此外,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出现75次(综合排名第五,媒体影响力排名第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46次(综合排名第六,媒体影响力排名第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2次(综合排名第四,媒体影响力排名第六),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3次(综合排名第七,媒体影响力排名第七)。
此外,上海社会科学院以45次的被提及频数居于前列,虽然本文仅以上述7所智库为关键词搜索,但上海社科院还是进入了机构榜单前列,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高。此外,像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等智库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
国内传统媒体是传播中国智库声音的主要平台。在提及中国智库的新闻中,新华社出现1073次,《环球时报》出现135次,《人民日报》77次,《中国日报》 50次,《京华时报》37次,《新疆报》34次,《南华早报》32次,《光明日报》9次,《中国青年报》15次,《解放军报》20次,《南方都市报》6次,《解放日报》5次,《东方早报》5次,《联合早报》3次,《国际金融报》3次。与此相比,国际媒体提及中国智库的频次很少,且以英美为主,其中路透社290次,《纽约时报》70次。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舆论场则显示碎片化、离散化的趋势,新媒体中影响力大的信息通常来自传统媒体。词频统计显示推特出现了81次,新浪微博73次,谷歌32次,youtube出现13次,与传统媒体相比,出现频率是比较低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新媒体中广受关注的新闻多数不是原创,而是以转载传统的国际主流媒体为主,新媒体则在引用传统媒体的过程中实现“两级传播”的角色。
国家(地区)、城市、地点议程
智库研究对于不同国家的提及体现出区域议程的重要性。常规人工解读或编码的方式可以发现一些被提及的重要国家(地区),但却容易因为刻板印象而忽略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焦点国家(地区),大数据分析弥补了这种不足。
美国和周边国家(地区)议程居于前列。美国被提及最多,此后依次是日本、俄罗斯、文莱、韩国、印度、台湾、英国、菲律宾、澳大利亚、越南、德国、法国、朝鲜、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叙利亚、阿富汗、乌克兰等。这些国家(地区)或者是大国强国,或者是热点国家(地区)。中国的周边国家居于这个排行榜的靠前位置,可见周边国家在智库话语中的高度重要性和相关性。
南海议程引发中国的负面形象的传播。统计显示,文莱出现的频数排在第4位,列于众多大国之前。这与文莱从2013年起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上任之初便宣称第一要务是推行南海行为准则有关。李克强总理访问文莱时,两天内三次谈论南海问题,成为当时全球新闻的焦点。文莱被高频提及是因为南海争端的升级,国际新闻对此高度关注。国际新闻长期以来对南海声索国抱以同情,像菲律宾、越南的高频出现也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增加了不利因素。
新闻对城市的提及可以体现出城市的热度,在本文对中国智库的搜索中,也体现了这些城市与中国智库声音之间的关联度。北京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城市,为2511次,其次是上海873次。广东、浙江、新疆、重庆等地也被高频提及。大部分城市入榜是因为其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但也有像新疆这样因民族问题受国际媒体关注的地区。华盛顿、东京、纽约、马尼拉、首尔等国外城市也进入前列。
对地点的提及体现出全球新闻的关注点,中日矛盾仍持续成为热点。排名居前的地点有靖国神社、钓鱼岛、天安门广场。这些地点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含义,可见在国际媒体的报道中,中国智库话语仍然被中日矛盾所累,而“一带一路”、“中国梦”等战略的实施却没有更多地显现在统计数据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中国智库话语本身对重大战略缺乏传播力,也有可能是国际新闻在解读中“过滤”掉了这些信息,代之以突出矛盾性的问题。
此外,词云统计还可以与热点地图等大数据研究方法结合来解读文本。研究发现有两个大学被高频提及。一是美国埃默里大学,其之所以入榜是因为该大学拥有一个卡特中心。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于1982年创立该中心,并且先后10余次访问中国,其“中国选举项目”具有一定影响力,被全球新闻高频提及。另一个是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美国权威反腐专家安德鲁·魏德曼在该校任职,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潜逃海外的贪官、中美引渡等问题的观点,频繁接接受国际媒体采访。
中国智库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有待提高
总体上看,中国智库可以根据国家战略重点选择议题、发出声音,而且一部分中国智库和专家已开始在国际社会具有影响力,但其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和国际话语权仍有待提高。前期研究表明,中国智库在一些突发国际事件,比如2008年的“3·14”事件、西方抵制北京奥运会等案例中,无力运用议程设置改变舆论劣势。本文的大数据分析也显示,中国智库对一些重大国际国内议题,比如“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梦”的传播,以及对全球治理、环保等全球性议题的设置上,未能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声音”。一些对中国负面倾向明显的国家、负面事件的高频出现,也表明中国智库在全球新闻中主动设置议程的能力仍显不足。
当然,大数据对全球新闻的统计结果既是中国智库主动设置议程的效果,也是全球媒体从其自身的立场、国家利益出发解读的结果。
中国智库要提高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思考“中国的声音如何能进入他人的世界”,这就需要借助西方媒体,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话来传播中国智库的声音。另一方面,随着东西方权力格局的逐渐变化,西方主流媒体垄断国际舆论的趋势正在发生改变。而且西方媒体对中国智库话语的解读常会从自身立场出发,“生产出新的话语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智库要提高影响力,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媒体的信息传播,这在新媒体时代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的权威主流媒体。因此,如何对接中国主流媒体是智库专家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