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激发“超越物质”的理想
2015-12-02采编
采编/海 风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这个写出《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陕西作家或许想不到,20多年后的今天,他和他的作品依旧影响力巨大:根据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公布的数据,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读者接受程度中,《平凡的世界》占到被调查者的38.6%,位列第一;在“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红楼梦》,名列“2012年读者最想读的书”第二名;在豆瓣网上,累计超过7万人次对路遥的作品进行评价,这些读者有50后、60后、70后,更有80后、90后,甚至00后……路遥不是一个新潮作家,不走市场化路子,一直恪守现实主义传统,也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屈指算来,就《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么几部。可就是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影响着一代代奋斗中的青年人,并产生着持久不衰的“路遥热”现象。
最近,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播出后掀起收视热潮,网络点击率突破20亿,成为众人热议的文化现象,该剧成为“现象级大剧”。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上海代表团代表曹可凡交谈时聊起了《平凡的世界》,并点赞称好,更是让这部农村题材电视剧备受瞩目。他不仅知道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好几个频道都在热播”,还表示曾和《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住过一个窑洞。据了解,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对路遥原著的再次阅读高潮,引发了人们对其时代精神和价值观的强烈共鸣。为此,上海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京邀请北京、上海、陕西三地文艺评论家召开研讨会,就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各地还自行组织了各种形式研讨会,共同聚焦《平凡的世界》。本刊荟萃名家发言,以飨读者。
路遥对人生命运的改变非常强烈,他的作品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最根本上,也是他人生的表现,是他人生欲望、渴望的表达。路遥是一个有很大空间的话题,进入这个空间之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路遥的不平凡,感受路遥的力量。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路遥的小说,就是因为路遥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他们的引领。
《平凡的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明(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路遥是陕西的骄傲,只可惜他在42岁时便英年早逝。路遥出生于陕西榆林清涧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83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但他当时因为负担不起路费,而未能到北京领奖。1991年3月,路遥呕心沥血完成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获得了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原本想买些书送给朋友,却苦于没钱买书,不得不找弟弟四处筹钱。路遥当时的心理非常复杂,一方面,他为自己的作品能获奖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经济上的窘境而焦虑。但是,路遥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困境中,执著地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么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般的作品,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值得每一代人尊敬,也值得每一代人学习。
阎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顾问):还记得第一次见路遥,他简直土得掉渣,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这么个“土包子”把中国文坛撼动了。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我路过西安去看他。当时,他抽的是劣质烟,但在我临走的时候,却送给我三盒好烟,我很感动。1992年,路遥的追悼会在延安召开,我写下了几个字:“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今天,路遥的小说改编成了电视剧,且不说拍得怎么样,不说有什么不足和缺陷,仅是这么一部好作品被搬上荧幕,能让大家去观看,去讨论,就是一种成功。感谢电视编剧,也让我借这部电视剧再见路遥。路遥的创作很困难、很艰苦,而且出版、评奖也不顺利,但一经发表,一定会有声音。为什么?因为他要跳出来,替人民说话,尤其是在艰难的情况下替农民说话,这其实就是要接受农民的教育。为了接受农民的教育,路遥在创作中写农民的存在、农民的现状,以及农民存在的价值,这也成了他作品中最核心的东西。
葛水平(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编剧):路遥作为陕北的儿子,他的作品里有他对故乡温暖的呵护,包括《人生》,包括《平凡的世界》,他所写的人物中,必然有他自己经历的影子,同时也有他童年在一起的玩伴,而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到最后对自己所经历的苦难没有去斤斤计较呢?想到这一点我就懂得了,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包括付出肉体、付出自己内心痛苦的人,他们始终认为自己身体的伤痛会治愈,比如说伤口破了过几天会长起来,它依然是你自己身体完好的东西,而心灵受伤了,过一段时间它依然是属于自己的,你拥有足够的自愈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也在感受我自己。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把这个作品改好,一定要成为一个娱乐时代里面现实题材的、乡村气息的作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乡村变化、动荡最厉害的十年,而路遥把这十年写了出来,其他的作家却没有。表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历史,严肃地对待路遥。现在的80后、90后依然喜欢阅读他的作品,说明大家都希望在这个社会中不断地奋斗。在我参与《平凡的世界》的编剧过程中,两年多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历练,同时也是一个促进,这个世界上没有走不过去的坎坷,也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希望大家都能笑对生活,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路遥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为我们整个社会作出的贡献不能用他的年龄长短来衡量。路遥是一个空间很大的话题,其人生和文学创作也是空间很大的话题,路遥的人生经历,路遥在社会的担当以及其人生背后所包含的社会内容非常丰厚。路遥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文学道路,把他对人生、社会的感知融入到《平凡的世界》的写作中。他的写作是人生的写作,是有社会担当的写作。路遥的作品给人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对人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路遥的作品给弱势群体、基层群体指出了一个方向,给予他们很大的力量,仅这一点,至今在当代知名作家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路遥。路遥生活的那种艰难环境是如今年轻人想象不到的,这种艰辛的经历促使他对人生幸福充满渴望。路遥对人生命运的改变非常强烈,从某方面讲,他的作品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最根本上,也是他人生的表现,是他人生欲望、渴望的表达。路遥是一个有很大空间的话题,进入这个空间之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路遥的不平凡,感受路遥的力量。年轻人之所以喜欢看路遥的小说,就是因为路遥在人生的道路上对他们有所引领。是金子总会发光,是经典总会长久,路遥就是金子,路遥的作品就是经典,所以他和他的作品都会不朽。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路遥作为我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现象”,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恐怕是其它任何一个现象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路遥以他短暂而平凡的人生构筑了辉煌的世界,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以自己的皇皇巨著,带给几代文学青年一种精神的鼓励和情感的抚慰。路遥以其传统的近乎陈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赢得了广大读者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从而彰显出路遥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坛风潮的变化,但他告诫自己“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他仍然选择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因为他坚信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不会过时,“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平凡的世界》的艺术魅力,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来概括,正在于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就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坛风潮的变化,但他告诫自己“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他仍然选择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因为他坚信扎根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不会过时。
《平凡的世界》展现的价值观显示了强大生命力
雷达(著名文艺评论家):《平凡的世界》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谜。有时候我们无法知道,这个看起来面貌过于朴素的作品,为什么会受到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就不能不让人深加探究。《平凡的世界》有一个总的特点,那就是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由此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使之带有全景性、史诗性和开放性。小说在视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焦点聚集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是新时期底层叙事的自觉的先行者。路遥多次跟我谈过,他认为,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沛的社会内容。他并不否认帝王将相或英雄伟人的意义,但他更看重“平凡”,认为它的概率更大,意味无穷。他认为,小人物,大意义,一个个陕北农民,如一棵棵树,根子扎在中国大地的文化土壤中。他批评过,人们宁可关心一个小演员毫无价值的家庭琐事,却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生活艰难的追求,这是一种颠倒了的眼光。他就是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哲理意义的,或者带有道德理想价值的东西。他说,“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这可说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追求: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展示底层生活不平凡的意义。小说在艺术概括方式上也有特色,那就是采取两种“交叉”——写城乡交叉地区和底层人物与上层人物的交叉。路遥和贾平凹不一样的是,他写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封闭的农村,他也重点写农村,但更注意写县城、省城,城乡交叉地带。在他看来这里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是信息量最丰盛的地带,最能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真面目。我们需要着重解读的是,路遥作品的审美内核、审美灵魂、精神内涵,以及他的作品打动千万读者的秘密所在。我们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它向上、向外扩张的力,那股内蕴的强烈的精神追求。路遥作品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个体意识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这是它之所以拨动一代代青年奋斗者心弦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平凡的世界》只是一部就事论事的写实之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贯穿,那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影响力。当然,《平凡的世界》还是有一些局限性的,比如作者对官场生活并不太熟悉,却用了不少篇幅写官场。这可能与他的全景性、史诗性的宏大构想有关。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到,他对乔柏年、田福军们,有一种农民式的“敬畏”,近乎“仰视”,过于理想化,于是显得比较表面,很多尖锐矛盾,解决得过于轻易,多少有一点廉价的乐观。他写农村也有理想化成分,农村有很多深层矛盾未能深触,现在基本是父慈子孝,道德有序。事实上,不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几位著名的农裔城籍作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美化乡土伦理的乌托邦倾向。关于路遥作品的话题还有很多,这里不细加讨论了。《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路遥的这段话也许是最好的回答:“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肖云儒(陕西文艺评论家):谈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有多重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看作品能不能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走向发生影响。网上有年轻人说要像少安一样奋斗,像润叶一样去爱。这表明原著和电视剧在这个根本点上站住了。人只有不断地改变生存现状,在苦难的磨砺中向上、向善,才有价值。相信生活,相信平凡,相信精神的引领,相信爱,这些就是《平凡的世界》展现给我们的价值观。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平凡的世界》激发了年轻人心中“理想主义”的部分,青年人不缺正能量,而缺唤醒这种正能量的可能。我们从这个作品中能看到,真正能触动他们的东西在哪里,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值得研究。相较于《红高粱》加入更多商业性、流行文化元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力图用电视剧的方式去还原小说的基本内容,这是它的特殊性。正是这种还原呈现出特殊的差异性,让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一开始看起来没那么醒目、柔和,一开始看起来感觉有点隔,但是慢慢你会发现这种稀缺性展现出了现在的流行文化当中没有的关系。在《平凡的世界》中农村青年想要证明自己的方式是做一件有尊严的事情,比如能写诗、写小说,甚至在煤矿自力更生都能够得到大家的尊敬。那个时候的农村青年,像今天的城镇青年一样敏感、自卑、渴望改变命运。这种东西慢慢牵动了大家,一旦它触动了这点之后,对电视剧的认同度就会增加。就会觉得语言上、节奏上这些问题退居其次,不再阻碍观剧心态,观众更关注电视剧的精神气质。上世纪80年代是中华民族的青春岁月。电视剧里有句话说“这片土地终于醒来了”,现在很多人开始怀念1980年代,那就是个醒来的岁月。一方面体现了改革渴望变化,另一方面,可以为当下的生活找到一个精神支柱。人的心中永远都会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理想,有时候我们没有机会把它激发出来,但《平凡的世界》提供了这样的激发点。概括地讲,昨天的现实主义变成今天的理想主义,它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理想主义的参照,这为当下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样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0后在喜欢《武媚娘传奇》《何以笙箫默》的同时也会喜欢《平凡的世界》,人心中都有某种实现自我价值、人生尊严的理想。《平凡的世界》会让一部分年轻人意识到,当一个人的物质条件没有得到基本满足,人是没有尊严的,但那不是唯一。正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润叶、秀莲等,当她们在为尊严改变苦难的时候,苦难就带有某种悲壮感。这其实就是《平凡的世界》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某种激励。
毛尖(文艺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平凡的世界》在时隔30年后还能引发大家的阅读和观看热情,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议题。这首先说明了老百姓又向现实主义发出呼唤,观众和读者能够呼唤议题。所以我把这个作品称为大作品,也是刚硬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它所触及的议题都是一线一级的。我觉得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里的普通老百姓都蛮有政治感的,老百姓都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命运和个人命运紧紧扣连在一起,国家的问题和人民也紧紧扣连在一起,这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应有的一种生活状态。30年前,《平凡的世界》的读者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今天的网络数据表明观众突破了这一范围,在上海无数外来人口分享孙少安、孙少平的思考。我觉得年轻人喜欢看这部剧是因为这部剧中重申了最质朴的生活原理。我很喜欢该电视剧的感情表达,它完全和韩剧区分开来了。比如,孙少安和润叶分开以后,少安和秀莲在一起还能感受到更深沉的爱情。它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提供一种包容性,让人看到无限的可能性。而偶像剧不是这样,它就是让你觉得失去爱情就万念俱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影像层面最大程度地接近那个时代的热血气质,这部电视剧重申了功德、良善和劳动,我愿意把它看成一个新的起点。
毛时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有着一览众山小的精神高度的作品。中国在进步,少平兄弟生活奋斗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他们身上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所需要的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英雄主义精神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人生。
黄坤明(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秉承了小说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和情怀,在主题、细节、气质和风格上忠于原著,细致地展现它所描绘的生活,真诚地讲述平凡人群的命运和精神世界,用镜头生动艺术地营造出20世纪80年代的泥土味、民族风、精气神,传递出一种温暖、励志、真诚、向善的精神力量,为我们今后创作更多优秀现实题材作品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这部作品反映的生活面之广、细节之丰富、人物之立体,在表现相似题材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描写了困境,但又充满理想,虽然经历了苦难,但仍然仰望星空、寻找希望,从生活中执着思考未来,不断地探索、追求、奋进,在平凡中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部电视剧启示我们,离人民最近的现实主义作品,最受人民欢迎。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要对那些心中有人民、笔下写人民的作家艺术家,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帮助,给舞台、给荣誉、给版面、给镜头、给时段,扩大他们的艺术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让他们成为文艺界的榜样、年轻人的偶像,使讴歌人民、礼赞人民在文艺界蔚然成风。
《平凡的世界》激发了年轻人心中“理想主义”的部分,青年人不缺正能量,而缺唤醒这种正能量的可能。人的心中永远都会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理想,有时候我们没有机会把它激发出来,但《平凡的世界》提供了这样的激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