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战略角度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2015-12-02郭广银

群众 2015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文化教育

嘉宾简介:郭广银,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伦理学原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爱国篇》等1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余项,获各种奖励20余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系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共江苏省委委员。曾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

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安全与发展,必须确立自身的安全与发展策略,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规划,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迫切需要我们从战略高度认识和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一、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使商品、货币实现了全球性的流动,在双边或多边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实现了资源的重新整合,使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与此同时,全球化也使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组织行为体的概念意识产生渐变,使作为一种良知和善行的爱国主义,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弱化国家伦理意识。全球化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而是放眼世界,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全球性社会。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全球化思维影响了人们对国家主体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评判,使不少国家在收获经济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也受到边界模糊、文化渗透等方面的威胁。与此同时,学术界涌现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新帝国论”、“民族国家消亡论”等一系列意识形态终结理论,这些思维方式和理论弱化了人们的国家伦理意识。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如何避免民族和国家意识的衰微,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主权,成为当代爱国主义面临全球化挑战的根本所在。

二是普世价值观僭越民族文化。从近代开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西方文明中心”论,伴随经济全球化几乎延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并直接挑战着各国民族文化的基本范畴和价值观念。美国更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将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文化理念作为“普世价值”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之中,力图建立起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甚至以此来干涉别国内政。这种借助全球化的便利和自身实力强势推行的“普世价值观”已严重影响了各地区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

三是文化帝国主义侵蚀国家文化独立。文化帝国主义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旗号下,不择手段,将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纳入其文化体系中,使之自觉或盲目地趋于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从而丧失本民族和本国家的文化特色的文化侵略。它以文化为先导,运用政治与经济力量,鼓吹并宣扬外来文化的各种价值与习惯,通过文化渗透征服和控制人心,从而达到控制他国的目的。隐蔽性和虚伪性是其显著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文明的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源缺乏,而是对文化自身的误解和模糊认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文化独立、维护文化身份是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核心,是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生活方式、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化自觉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理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全。一方面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壮大民族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弘扬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把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抓好。

二、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起来,贯穿学校教育体系,融入家庭社会教育,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贯穿每一个公民成长的整个过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益最大化。

一是将爱国主义贯穿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是思想文化的策源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广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将爱国主义贯穿到学校教育体系,其核心是爱国主义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进学生头脑。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组织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学校教育目的性、系统性的教育组织形式。为此,必须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整体设计和通盘考虑。一方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中,实现不同层次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一以贯之、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要在学校教育不同类型的课程中都体现爱国主义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法国教育家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因而他们在法语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自己优美、严谨的民族语言。法国作家都德在其小说《最后一课》中就表现了法国人民寄寓在语言学习上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将爱国主义贯穿到学校教育体系,还要融入学校实践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育是爱国主义在学生中唤起情感、形成体验、增进认同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变单一的灌输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可以让广大青少年在了解社会、在服务和奉献中接受教育,在深入农村、企业、社区中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和新面貌,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感性认识,切实提高教育成效。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形成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能够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促进青年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

二是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家庭社会教育。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涉及受教育者每一个生活领域和生存空间。家庭和社会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补充,将爱国主义融入家庭社会教育,就是要让爱国主义成为家庭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主流价值意识。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人的品格、情感、道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和子女之间基于血缘关系的浓浓亲情,使家庭教育更具有感染性和贴近性。老子强调:“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之教”是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爱国主义融入家庭教育,必须要提高家长爱国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重知轻德的弊病,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孩子进行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教育重在氛围熏陶和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实践性工程,需要社会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关注和重视。文化宣传部门应加强对传播媒体的监管,提倡和扶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在评奖和宣传方面加强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活动;各基层单位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作出努力。各方面各司其职、积极行动,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和舆论氛围。

三是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师资队伍。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成效。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承担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必须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良好爱国认知、爱国情感和坚定爱国行为的教师,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弱化学生的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甚至误导学生的爱国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理念与规范,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就能完成,而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包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践行的操守,特别需要为师者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较之于书本上、课堂中、制度里的爱国主义,学校这个教育场所中的所有教育者、工作者身上对爱国主义的践行,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更生动、更鲜活、更贴近。这就要求,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努力加强爱国主义修养,以良好的师风师德,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构建爱国主义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着力构建爱国主义文化传承体系。

一是发挥历史上爱国主义的示范作用。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史。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体现在改造和开发祖国山河,促进多民族融合团结,推动社会发展,捍卫民族尊严等方面。有与滔天洪水搏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以投江自尽来表达自己政治抱负的屈原;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贾谊;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位卑未敢忘国忧”的陆游;有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有“一死以报国家”的史可法;有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近代以来,无论是禁烟运动、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还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深深的爱国情愫。有“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禁烟英雄林则徐;有年近七旬赢得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材;有屹立阵前直至战死的水师提督关天培;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有率舰冲敌“全船俱没,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有为变法引颈就戮的谭嗣同;有以身蹈海警世的陈天华;有“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的秋瑾;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等等。到现代以来,一批批爱国志士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民族解放、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有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有未留一分钱给子孙的爱国华侨陈嘉庚;有吃草根树皮热血抗日的杨靖宇;有留遗书“余一枪一弹誓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有“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有舍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有宁可饿死不领救济粮的朱自清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好榜样雷锋、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钱学森,以及蒋筑英、李素丽、孔繁森、许振超、郑培民、牛玉儒等等一大批爱国的时代英雄。这些英雄人物和故事,为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正如季羡林所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对中华历史上的爱国事迹和英雄人物进行重点宣传,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涵养爱国精神的丰厚基础。有关部门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在人力、物力上予以保障。特别要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加以发扬光大,将一些面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抢救继承。积极实施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调整区域布局,加大投入和管理,经常进行历史博物展览,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通过修史修志,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注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良性生存环境,处理好现代观感与历史审美的关系,善待广大民众对生活环境的历史文化认同,以不牺牲历史文化为重要前提,科学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建设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的宜居城市。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增强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份能长久激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历史见证。

三是开发民族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教育价值。民族节日、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效的载体,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中拥有独特优势。祭奠先祖前贤的清明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追求美好爱情的七夕节、期盼人长久共团圆的中秋节、敬老怀远的重阳节、阖家团圆祈盼幸福的春节,这些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通过传统节日的仪式化传承,能够有效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政治性节日,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国际性节日,还有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的诞辰纪念日,也都有着特殊教育意义。要利用这些节日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此外还要深入发掘各种纪念日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如文化遗产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宪法日等以国家法律形式设立的纪念日,增强国家认同,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是规划创作爱国主义精品力作。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在弘扬社会主旋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催人奋进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直以来,《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经典歌曲,唱出了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对改革开放的歌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焦裕禄》、《长征》、《亮剑》、《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经典影视剧,激发了人民群众对先辈们热血报国的崇高敬意,焕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成为向人民群众积极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载体,传递着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文化产品具有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规划、创作、出版一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在规划上,应坚持弘扬主旋律原则,唱响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主旋律。在创作上,应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准,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使其既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倡导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我们坚信,努力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着力实施这个战略任务,必将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本讲稿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14SZA01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汤建奎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