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江创新发展的思考*——来自中国的案例

2015-12-01杨亚琴

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张江科技园区企业

杨亚琴

创设科技园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区域创新生态,形成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成熟,法律体系完善,已经形成市场化为主导、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园区示范辐射功能较强的科技园区良性循环发展模式。20 多年来,上海张江高新区积极借鉴国外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了集聚上海知识经济、辐射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战略高地,构建起市场化、国际化为主要特色的“张江模式”。为此,笔者以张江模式为案例,探索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加强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路径,并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张江模式创新发展,以加快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集聚、创新与外溢的关系——张江模式的理论基础

“张江模式”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一个典型,是基于创新空间理论构建起来的,其内在规律包含了集聚、创新与外溢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区域发展之间存在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集聚形成低成本集约优势与技术进步动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广泛存在的产业链乃至产品内分工所形成的纵向非一体化分工协作网络会带来资金、技术、设备和资源等要素的相对集中,这种集中推动企业生产运营的专业化、集中化和规模化以及要素资源、基础设施、市场网络与信息的共享,从而有效地降低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区域内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①R.Martin and G.Ottaviano,“Growth and Agglomera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1.pp.947-968.。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广泛的产业链乃至产品内分工能够形成纵向非一体化的分工协作网络,这种“范围经济”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单个企业因转换生产加工环节而必须付出的相关成本,使得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成为可能。同时,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带来对公共基础设施的集约化使用,这分摊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费用,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提高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②李思慧:《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与能源效率》,《财贸经济》2011年第8期。。此外,产业的地理集中还能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企业获得所需专业化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培训成本③石灵云、殷醒民、刘修岩:《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机制——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因此,产业集聚正是通过区域内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地域文化及生产网络促进技术进步,通过价值链传递技术、信息、知识等,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使企业的技术提升,在同业的模仿、挤压、竞争中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达到技术交替更新的进步状态④池仁勇、杨潇:《行业集聚度、集聚结构类型与技术进步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制造业为实证》,《经济地理》2010年第10期。。

二是产业和创新资源集聚带来技术研发风险分担优势。已有研究表明,产业和研发的集聚能够减少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特别是技术创新本身具有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具备更强的灵活应变能力。由于产业集群和创新集聚形态所内含的柔性、弹性、快速反应的供应能力和大规模定制能力,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技术路径、合作伙伴和交易网络结构,并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柔性专精的创新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化体系,从而降低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和随机性⑤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的大量集中会带来熟练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直接竞争关系和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从而以创新取得竞争地位。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紧密联系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和组织(大学、研究机构、科研中介机构、金融政府机构等)基于共同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获取、整合、创造和应用不同技术与知识,研制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先进技术产品的集群创新模式应运而生⑥文婷、李继华:《技术创新表征与园区产业集聚的关联度》,《改革》2013年第5期。。

三是产业和创新资源集聚能够带来自主创新的先发优势。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一个重要源泉所在,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我国园区建设先后经历过外源型技术创新、内源型创新和混合型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在技术来源的选择上基本上遵循自主创新、国内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等技术创新途径,但不同途径创新的技术先进程度、应用范围存在差异。从外源型技术创新方式上看,虽然技术可以从外部获取(如通过贸易购买技术许可或授权),但由于从国外购买的技术多为实用技术、成熟技术以及应用范围比较狭窄的技术,并非前沿高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以及代表一个产业或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因此,核心技术不是用市场或金钱可以获得的。一个区域内竞争优势的获得仍然需要依靠一批本土创新主导企业的产生与壮大,成为创新发动机,主导企业带来的知识溢出与示范效应进一步推进区内企业的创新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关联企业模仿与跟进,从而实现区域范围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⑦文婷、李继华:《技术创新表征与园区产业集聚的关联度》,《改革》2013年第5期。。

四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聚能够形成知识传播与技术外溢的近距离优势。空间经济学的理论表明,科学知识和技术传播是具有地域性的。虽然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任何新知识和新技术最终会让全人类共同享有,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过程并不是即时和瞬间的。在有限的时间范畴内,新知识新技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传播,且传送路径越长,越可能出现扭曲和失真,离知识源越远,半径越大,影响也越弱。因此,传播知识和技术的边际成本是随距离递增的⑧梁琦、詹亦军:《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一般情况下,知识溢出和技术传播可以分为内部知识溢出 (Internal Knowledge Spillovers)和外部知识溢出(External Knowledge Spillovers)两种方式。前者是企业内部不同区位部门之间的知识流动,企业内部化导致的交流成本降低可以使得距离影响弱化,如多工厂的跨国公司就存在着公司内的溢出:子公司虽然分处不同国家,但公司内知识和技术能在各子公司之间无障碍地传递。外部知识溢出则是指集聚于一地的不同公司之间存在的知识流动和技术传播,这种集聚有“研究中心”和“双向流动”两种形式。前者是单个“研发中心”向周边企业的技术外溢,更多的则是集聚在一地的公司可以通过外部溢出互相学习,同一公司既是知识溢出者,同时也是接受者,知识流动和技术传播是双向的,例如硅谷。因此,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具有地理局限性,集聚的企业有更好的知识溢出渠道和途径,这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空间体系,必然存在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和技术外溢的环境与结构(见图1),这个体系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产业与研发的良性互动关系。区域内企业为获得区域竞争优势,必然在技术上提出创新需求,而区域内的“研发中心”(机构或企业)能够迅速获得企业创新需求信息并作出反应,从而形成企业与研发机构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和紧密区域内产学研的合作关系。

二是区域内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由于企业间垂直合作关系是以加工链、供应链为联系纽带,按产品生产链划分企业上下游关系,因此,产业链创新能够导致区域间生产分工和协作程度的提高,企业垂直关联性增强,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大中小企业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这种追赶效应,促进产业技术进步①池仁勇、杨潇:《行业集聚度、集聚结构类型与技术进步的动态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制造业为实证》,《经济地理》2010年第10期。。同时,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行为必将与当地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经济绩效和开发区集聚效应②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图1 区域创新体系构成图

三是区域内创新与知识外溢、吸收消化和二次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集群和技术集聚水平提高可通过知识和信息外溢、拓展产业前后向联系等渠道来促进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③李思慧:《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与企业能源效率》,《财贸经济》2011年第8期。。另一方面,大量产业企业集中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能够通过支持专业化服务性中间产业、创造熟练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促进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等渠道,产生广泛的外部性效应和地域生产网络,网络结构和功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进步速度和区域创新集聚④R.Martin and G.Ottaviano,“Growth and Agglomeration”,International Eco nomic Review,2001.pp.947-968.。

二、境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张江模式的参照系

“张江模式”是在积极借鉴国外高科技园区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它的发展客观上也为高科技园区展增添了新的要素。一般来说,高科技园区是以高质量的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良好的大工业基础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支撑,政府赋之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基本功能,具有独特创新能力的经济社会区域,是众多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高技术企业所构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落。

从高科技园区功能要素角度考察,目前构成高科技园区的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三大类别①欧庭高、邓旭霞:《创新系统的要素与纽带》,《系统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一是创新要素资源,主要包括创新要素主体(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知识技术和资本资源,创新要素资源是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基础要素②朱苑秋、谢富纪:《长三角大都市圈创新要素整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期。;二是创新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创新文化氛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基础设施和土地为主的创新资源保障条件,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外部保障要素;三是创新信息资源,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的大数据时代到来,IT (信息技术)时代将进入到DT (数据技术)时代,信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获取信息要素的重要性、便利性以及在创新要素构成中的地位将日益凸显,信息生产力的理念也将日益形成,信息要素被纳入创新的基本构成,成为创新的重要资源。

图2 创新要素及其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模型

在图2③刘新艳、张新婷:《创新要素对新兴产业的牵引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4期。中,我们把区域创新发展中的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说明,重在阐明创新要素集聚是如何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集聚发展。其中,在区域创新构成中,企业作为创新要素和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承担技术创新活动中各种要素的组织和集成;政府作为创新要素构成,主要作用是营造有利于知识创造、扩散、应用的体制政策环境;土地等资源要素,作为承载高科技园区的实物载体,是高科技园区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必需资源;创新文化要素作为高科技园区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推动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动因和重要支撑力。

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科技园区——美国斯坦福研究园成立以来,目前全世界现有各类高科技园区已经超过千余家,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80%以上④李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M·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和P·霍尔(Peter Hall)的研究,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产业综合体模式,即建立高技术公司的产业综合体,其典型形态为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 公路地区;二是科学城模式,即由政府在一定的空间区域进行规划建设,集聚一批研究机构和专家,协同创新研究,其典型形态为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城、韩国的大德、日本的筑波;三是技术园区模式,类似新型产业行政区划,通过在一定区域集中兴建基础设施,引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公司,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园区,具体又可细分为政府规划型、混合筹建型和大学倡议兴建型三种形式,其典型形态分别对应台湾的新竹、法国的索菲亚—安迪波里斯和英国的剑桥;四是日本高技术城特有模式,在国家边远地区创建一系列全新的科技城,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带动落后地区科技经济发展。

在高科技园区四种发展模式中,硅谷模式成为世界高科技园区的典范。硅谷发展模式实际上既是完全市场化的产物(与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宽松的投资环境有关),也与政府发挥重要中介功能密切相关(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并提供中介服务)。从创新机制上看,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浑然一体的政府、创新企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学校和公共机构(基金会、非赢利组织等)之间的网络式合作创新,这也是推动硅谷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从创新主体看,硅谷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模式。中小企业是硅谷最有活力的力量,也是以智力资源与技术生产为主要特色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发展的生力军。通过小批量生产(Batch Production)以及弹性的、开放式的创新产品经营模式,使硅谷组成了有机合作的高技术工业区。高技术小公司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既互相合作,又能保持小规模,具有竞争力(当需要公司规模变大时,可以选择裂变的形式,将高技术工业中标准化产品的制造部门移往南部或西部地区,硅谷只保留研究和开发的功能),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缘于这种发展模式。从创新环境看,硅谷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模式,这也是硅谷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这种创新文化集中体现在它是一种新型的创新文化,即允许失败的创新,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即允许人才的超流动性,随意穿着、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工作、雇员所有——雇员拥有股票),同时也是一种时间文化,即速度文化。实际上这种硅谷文化,就是美国传统的民族特性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创新精神等和现代文化在高科技时代的典型体现。

三、“张江模式”的形成、发展与主要特点

“张江模式”是以“张江”命名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种独特发展模式。由于张江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其称呼内涵和涉及范围也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1992年—2010年):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高新区。1992年张江高新区正式成立,这时“张江高科园”(俗称“小张江”)是指张江区域的原开发区,总面积25 平方公里。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战略之后,张江高科技园区扩大范围形成“张江核心区”(俗称“浦东张江”),浦东新区范围的张江核心科技园,核准总面积44.2 平方公里。

第二阶段(2011年—2014年):加速转型发展阶段。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张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2011年3月29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聚焦“五个突破”(体制机制、企业股权激励试点、人才特区建设试点、科技与金融结合改革试点和财税政策改革试点等),举全市之力,聚各路英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把张江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域。2013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实施,张江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俗称“大张江”)是指“一核三带”,即市域范围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面积470.68 平方公里。从张江高新区升级为张江国家创新示范区,不仅是张江发展历程的重大转变,也是张江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意味着张江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肩负着国家战略的使命,承担着建设国际一流园区的目标任务,发挥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2015年以来):制度创新引领发展阶段。2014年12月29日,国务院决定上海自贸区扩区至张江片区,面积37.2 平方公里,东至外环线、申江路,南至外环线,西至罗山路,北至龙东大道,这为张江模式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上海自贸区建设,无论是负面清单制度还是监管模式的建立,核心就是通过贸易模式的转型和政府职能创新,实现上海包括我国投资贸易的便利化、高效化,这有利于张江示范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端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产业序列优化选择,进一步拉动和促进上海以及张江示范区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服务长三角领域和长江流域。

总体来说,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张江高科技园区实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转变,并呈现出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汇聚、具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成长、创新创业环境逐步优化的趋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境、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国家高新区之一。2014年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了“四新”经济①参见张江高科技园区2014年年度总结报告。、创新生态、示范效应、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营业总收入3.37 万亿元,净利润1842.09 亿元,同比增长23.9%、14.5%。张江高新区作为典型的全球化资源导入型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市场化、国际化导向,体现了科技园区在集聚产业发展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产业溢出和带动效应的市场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逐渐形成了基于自身研发和产业集聚特征的发展优势,具体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集聚全球创新资源,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的集聚优势

与中关村、东湖高科技园区相比较,张江始终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核心,创新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张江模式”。坚持国际化战略,张江高科技园区注重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形成发展特色,通过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高端生产线,占领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促进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产生带动溢出效应。目前,张江集聚1400余家研发机构、43 所高等院校、50 多家国家科研院所、6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 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近5 万家科技型企业、300 多家世界500 强企业。张江示范区内170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60 余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自主创新奠定重要基础。福布斯全球制药企业12 强已有7 强在张江设立研发中心,外资企业已经成为张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带动了园区企业研发创新和产业活动的国际化,融入全球研发创新链,并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出口企业。张江高科技企业出口占全市的12%,出口规模位居国内高新区前茅。

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张江高科技园区各个园区都实施“政企分开”的开发体制,采取政府主导或指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国资、民资、外资和高校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市区两个积极性,通过政府政策聚焦、国企市场化运作,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实现资源效率配置优化。通过市场化和国际化叠加,形成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化发展,突出体现在,一是产业高度集聚,通过产业高度集中融合,形成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创新产业链。目前张江已经拥有国内最完善、最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确立了国内技术能级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龙头地位,销售收入占全国的五分之一,高技术产值占全市60%以上。二是土地集约化运用,以2009年为例,工业用地投资强度为131 亿/平方公里,年产出强度达289 亿/平方公里。2010年张江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企业数达237 个,技工贸总收入122 亿元,出口创汇总量5 亿美元,分别是中关村的2.7 倍、2.2 倍和5.5 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2、创新集聚的功能基本完成,外溢的带动和示范效果开始呈现

张江既是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典型,也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经过20 多年发展,张江形成了产业链完整、技术能级领先的产业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攀升,产业结构和产业能级调整升级,近年来经济总量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截止2014年底,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企业已达1 万余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环保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产值约占全国的1/3。软件行业也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研发机构,包括宝信软件、美国花旗、印度INFOSYS、TATA 等,全球30 强中有8 家、中国100 强中有11 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从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在内的完备创新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的新药产品超过230 个,新药证书超过50 个,目前正在研发药物品种近300 个。目前全球排名前10 的制药企业中,已有罗氏、辉瑞、诺华等7 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集聚相关科研机构和研发企业400 余家、CRO 公司40 余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以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网络游戏以及创意设计领域为产业特色,集聚了盛大文学、炫动卡通、Blizzard Entertainment (暴雪娱乐)、Electronic Arts (美国艺电)、聚力传媒、沪江网、河马动画等一大批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企业。2008年张江文化产业园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国际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低碳环保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水处理、生物燃料、生物脱硫、节能环保设备研发及环保服务业务,林洋电子、益科博等企业迅速发展。

3、配套服务提升创新空间,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借助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契机,张江高科技园区着力打造“四新”经济创业基地,培育、引进一批“四新”经济企业,加快推动园区“四新”经济企业集聚发展,实现了创新资源持续汇聚。目前张江园区已有国家、市、区级研发机构403 家,上海光源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国商飞研究院、药谷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高等研究院、中医药大学、复旦张江校区等近20 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科技金融不断深化。目前,张江园区集聚了银行类金融机构20 家、创业投资机构34 家,累计支持企业上市28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 家、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9 家。园区陆续推出孵化贷、SEE 贷、互惠贷、创新基金贷、“张江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理财”产品、张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科技一卡通等,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目前,园区从业人员近35 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程度达56%,拥有博士5500 余人、硕士近4 万人,拥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96 人、上海市“千人计划”人才92 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5人,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人员约7600 人,涌现出武平、常兆华、于刚、陈天桥等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人物。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研究推出张江“创新十条”政策,在股权激励、国资创投、财税扶持、人才集聚方面加大创新突破力度,深入推进生物医药合同化生产CMO 试点、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改革试点,推进园区空服中心建设,深化张江审批,使张江成为“四新”经济发展策源地和集聚地,成为集聚上海知识经济、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四、新形势下“张江模式”发展的思考

张江模式是开放视野下国际化要素流动与科技创新市场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是多年来上海创新发展成效的集中体现。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制度创新来构建上海发展新优势,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笔者认为,张江应借力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突显上海“张江模式”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为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张江应充分运用上海自贸区区域扩围的有利契机,聚焦张江示范区与上海自贸区“双自联动”政策叠加优势,加快构建资本市场与科技资源对接、高端科技产业与服务贸易对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与服务链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实现开放式创新程度最高、运用型创新要素最集聚、改革试验举措最丰富、主导产业成果转化率最高、“四新经济”代表性企业最集中、科技金融活力最显著、创新创业者最向往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张江模式”集聚、创新和溢出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形成辐射示范效应,更好地发挥“张江模式”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是张江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三个方面措施。

1、加强“双自联动”的规划布局,促进张江模式的功能完善。张江国家高新区是我国三大科技创新示范区之一,它的载体是科技,核心是转型升级。上海张江高新区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形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和示范基地,这也将是张江高新区最为突出的品牌优势。然而张江模式在发展功能上,受原有的进出口管理规制的限制,仍然缺乏国际化创新资源便利化集聚延伸的新平台。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功能是开放创新,主要载体是金融贸易便利化,这也是上海自贸区最为突出的功能和品牌优势。今年上海自贸区将正式扩围到浦东新区的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工业园区,通过陆家嘴金融区的金融要素、张江高新区的创新创业要素、金桥工业园区的先进制造业要素与原有自贸区贸易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功能互联、互接,不仅使自贸区可复制推广和辐射的区域进一步扩大,也使张江高科技园区自身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链条延伸的更加完整,创新创业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价值链的衔接更加高效,进一步优化、完善张江模式的功能。建议应聚焦张江模式的功能完善,加快“双自联动”发展的规划布局,形成张江和上海自贸区一体化战略布局,包括空间布局的战略设计对接;通过张江高新区和上海自贸区在发展规划尤其是十三五规划制定规划对接,形成开放资源和创新资源互动接口,聚焦国际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创新发展;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依托上海自贸区和张江示范区各自发展基础,聚焦于把上海自贸区现有制度创新成果在张江复制推广、充分运用,打通货物、资金等“进出通道”,通过功能定位、空间定位和产业定位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加快形成张江创新示范区与上海自贸区的产业对接、平台互用和联动发展,加快形成“双自联动”创新品牌,加快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成长,营造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低成本、便利化环境,进一步集聚社会优质资源,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2、构建“双自联动”平台载体,发挥张江模式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建议以“双自联动”为平台载体,以调整战略布局为牵引,集聚优选区域,市区联动,构建一批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形成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创新战略高地,重点形成三个方面的优化。一是优化功能定位。加快形成科技产品国际贸易、科技金融服务、高端制造三大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加快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境、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运用。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区域优势资源集聚,促进创新发展的新载体,推进区内与区外联动,形成高新区与自贸区联动先行先试,自贸区与浦东、上海联动先行先试,通过集聚一大批开展全球业务的功能性机构和企业主体,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促进自贸区四大区域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促进张江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战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三是优化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集聚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四新”经济等重点业态,形成若干重要平台。通过上述三个优化,链接国际高端技术和产业资源,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整合长三角科技产业资源,共创长三角技术转移一体化,布局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逐步把上海自贸区和张江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创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新高地、高端专业化服务集聚区。

3、聚焦“双自联动”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张江模式在创新发展中的溢出效应。以“双自联动”为抓手,构建协同创新的联动平台载体,重点是集技术交易、孵化引导、科技金融、国际对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聚焦技术源头和产业端口,形成技术交易基础功能平台、全国高校技术市场、国际创新收购平台、技术转移渠道网络平台四个功能平台,探索与高校对接、与金融结合、与企业共赢、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转移服务新范式,促进跨境研发活动便利化,促进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化,将“双自联动”平台载体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示范、国际技术转移枢纽、上海科技创新引擎,更好发挥张江模式在创新发展中的溢出效应。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建立高端科技产业与服务贸易对接平台,具体包括张江创新研发产品交易平台、张江科技创新研发设备保税展示平台、创新和研发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及高端创新研发产业总部平台;二是建立创新研发产品展示和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具体包括保税技术产品、保税知识产权交易所,技术产品出口退税或免税交易平台,张江专利产品交易保税平台;三是建立科技研发和创新企业境外购并重组示范平台,核心是设立上海自贸区科技类新三板上市企业窗口或报送平台;四是在音视频技术、半导体照明、智能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搭建技术评估与验证平台;五是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建立张江高新区与上海自贸区金融联动对接平台、境外科研企业投资服务管理平台、张江科技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示范基地、科技研发企业境内外资金畅通流动平台。通过上述平台载体建设和“双自联动”,在自贸试验区2013年23 项和2014年31 条开放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把开放措施从服务业领域拓展到制造业领域,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开放进程,更好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培育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凸显张江模式的外部溢出效应。

猜你喜欢

张江科技园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简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
Vπ张江孵化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