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方式看教学本质
2015-12-01勾越
勾越
【摘要】本质是事物区别与它物最根本的属性,曾经寻找事物的本质成为了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当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主客二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即在人类的生活世界之外在设立一个本原世界,并从本原世界来解释现实世界。但是现代哲学已经不再认可这样的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方式向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待教学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生成性思维方式 教学本质 交往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6-01
一、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与教学
1.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及特征
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哲学孕育出许多学科,因此其思维方式也多多少少会影响其它学科,真正确定这种思维方式霸权地位的是近代科学的兴起,本质主义的世界观是科学主义的世界观。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特征是:注重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实体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其它东西要依赖实体存在;注重本质,现象与本质一直都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他们认为表象是可变化的,在表象的背后存在着不变的本质,找到本质就可以正确的认识事物;注重同一,这里的同一就是共性,用共性来控制差异性;注重预定性,前面已经提到外与人的预定,从预定的本质中推测未来;注重理性、注重抽象,他们认为如果不上升到理论抽象的层面上,本质不可能被认识。注重规律,人们不能改变它只能利用它;注重未来,因此往往为了未来牺牲当下;注重结果,结果重于过程,结果是意义所在。
2.本质主义思维中的教学本质
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开看待教学,教学应该是这样的: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追求教学中不变的教学规律,注重结果性的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发现学生的共性忽视其个性,在今天看来是有失偏颇的,泰勒的目标模式就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最好的产物,他的理论是以两大基础理论为基础—科学管理与行为心理学。每一步都设定好,每一步都都围绕着目标,这种注重预定的、注重结果的、注重规律的、线性的技术理性带来了很好的操作性,然而我们不能为了便于操作而选择一种有悖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更适合培训一名技术工人而不是学生。
二、生成性思维方式与教学
1.生成性思维方式及特征
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无疑影响着教育学,当然也会影响教学,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很好解释或是解决教学中诸多问题时,新的思维方式出现了—生成性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注重现象,不再认为只有认识本质才能认识事物;注重关系,人在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注重的不再是客观的规律而是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注重差异,认为同一是不存在的,不再求同,不再用同一控制差异;注重变化,世界不是预定的,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注重创造,世界是开放的、可变的,这就为创造提供了可能;注重非理性,注重理性会使人成为工具,是人的异化,因此要注重非理性;注重具体,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求同一必然会忽略具体,因此认识具体的个体性才是最真实的;注重当下,认为人的存在价值在于当下,不在于过去与未来;注重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
2.生成性思维中的教学本质
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教学,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没有预期的目标、不重视教学中的规律、重视过程性评价忽视结果评价、注重个性忽略共性。这也是不可取的,教学会变得杂乱无章,难以保证实施,而且如果过分追求生成性思维特征,恐怕人类会进入一种虚无主义,认为什么都是变化的、流动的,也会导致人类认识目光短浅。
三、“融合”思维方式与教学
1.“融合”思维方式
事实上,两种思维方式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当然前提是生成性思维方式反对的只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本质。离开本质的生成是盲目的,无规律的生成,在认识上必然陷入不可知论与相对主义;离开生成的本质是僵死的,凝固的本质,在认识论比如陷入机械的教条主义,只有二者结合才可能较完整的揭示世界本来面貌[3]。两种思维方式都在极端的边缘,不是注重理性就是注重感性,不是注重结果就是注重过程,不是注重预定就是注重非预定,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
2.“融合”思维方式中的教学本质
用“融合”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教学,教学是这样的,事前设定的目标使得教学在一种预设好的情况中进行,在此我不支持生成性思维方式中对于预定目标的反对,但是我反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中细化的目标并且设定好每一步的计划,细化的目标应该在过程中产生,这才是生成性的意义所在;在注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中的结果评价不要忘记生成性思维方式中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使其真正能速进学生的发展,并在结果评价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找到共性的基础上,如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揭示学生各个年龄段共同的特点,同时要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来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教学生活可以被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互动交往的过程,这才是教学要真正关注的,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师生互动交往过程,规律只是辅助过程得以最优化实现的手段。
我们不再采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与生成性思维方式结合在一起,教学本质不再是主客二分,外在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本质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回归到教学生活中。只有这样看待教学本质,寻找教学的本质才真正的具有意义,我们不是为了本质而寻找本质,一方面是为了教学价值提供前提,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理解教学,从而更好的实践教学,使教学的实然与应然距离更近。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E.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2]李文革. 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 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易小明. 本质的生成与生成的本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与生成主义思维方式比较探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05(4).
[4]张建鲲,张广君. 论走向生成性的教学—从教学实体论到教学观关系论[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