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ar基因稻米对小鼠生殖健康的影响
2015-12-01王开诚朱健来
王开诚 朱健来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湖南娄底 417000)
转Bar基因稻米对小鼠生殖健康的影响
王开诚 朱健来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湖南娄底 417000)
以转Bar基因稻米作为昆明小鼠的主要饲料,持续繁殖三代。检测供试母鼠的血液孕激素含量、生殖力。实验发现亲代转基因组的流产率下降、活胎数和妊娠率升高、以上趋势“60%转”比“40%转”表现尤为明显,但到F2两者都恢复正常,而血液检测发现亲代孕激素水平出现相应变化,说明亲代孕鼠生殖力提高,子代逐渐接近正常。说明转Bar基因稻米对孕鼠健康无显著影响,饲喂转Bar基因稻米的孕鼠在实验条件下趋向于选择提高生殖力的生存策略。
Bar基因生殖力妊娠小鼠
1 实验方法
1.1 孕鼠生殖力指标
流产数=着床点数-活胎数;妊娠率=妊娠动物数/实验动物数×100%;流产率=流产数/着床点数×100%
1.2 血液孕激素含量检测
每代随机选取妊娠15天的孕鼠10只,经采血、抗凝、3000r/min离心处理15min后,取上层血浆保存于-80℃,并用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孕激素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图1 亲代孕鼠孕激素含量比较
2.1 生殖力测定
每组随机选取10只亲代实验小鼠,于妊娠第15日处死、解剖后,取出双侧子宫置于干净弯盘内,立即数双侧子宫着床点数以及活胎数,计算妊娠率、流产率。亲代、F1、F2各组记录数据见表1、2、3。
表1显示,在不同稻米含量的对比中,“40%转”、“60%转”的妊娠率、活胎数均有提高,流产率下降,尤其是“60%转”活胎数最高、流产率最低,说明饲喂转Bar基因稻米15d后,小鼠的生殖力提高。
图2 F1代孕鼠孕激素含量比较
表1 转Bar基因稻米对亲代妊娠小鼠生殖力的影响(均值±标准差)
表2 转Bar基因稻米对F1代妊娠小鼠的影响(均值±标准差)
表3 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米对F2代妊娠小鼠的影响(均值±标准差)
表2显示,小鼠妊娠15d时,“40%转”、“60%转”的活胎数均略高于“常”和“阴性组”;而流产率略低于“常”和“阴性组”;在各组数据中“60%转”仍旧最低,但各转基因组的妊娠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转Bar基因稻米能使孕鼠生殖力提高,但F1代转基因组的生殖力总体上与对照组接近。
表3显示,小鼠妊娠15d时,“40%转”流产率低于阴性组和“40%常”,而活胎数高于“40%常”和阴性组;“60%转”活胎数略高于“60%常”和阴性组,“60%转”流产率低于“60%常”和阴性组。各转基因组及阴性组相比较,“40%转”的活胎数最高,而流产率最低。上述情况表明到F2各项指标已经接近对照组,说明随着多代遗传,小鼠逐渐适应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生殖力逐渐恢复常态。
2.2 血液孕激素含量测定
每组随机选取10只妊娠15天的亲代孕鼠,经采血、抗凝、离心处理后,取上层血浆用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检测数据取平均值进行比较,三代各组结果见图1、2、3。
从图1看出亲代妊娠小鼠“40%转”、“60%转”的孕激素含量都超过对照组,尤其是“60%转”含量最高,这有利胚胎着床,与前述转基因组小鼠流产率降低趋势一致,说明饲喂转Bar基因稻米的亲代孕鼠生殖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图3 F2代孕鼠孕激素含量比较
从图2看出F1代妊娠小鼠“40%转”、“60%转”的孕激素含量都超过对照组,尤其是“60%转”含量最高,这一趋势与亲代基本一致,说明饲喂转Bar基因稻米的F1代孕鼠生殖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图3看出F2代妊娠小鼠“40%转”、“60%转”的孕激素含量都逐渐接近对照组,这和前述F2生殖力各项指标已经接近对照组的趋势一致,说明小鼠在食用转Bar基因稻米的初期,可能通过提高生殖力来作为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随着小鼠适应性增强,到F2孕鼠生殖力接近对照组。
3 小结与讨论
供试三代孕鼠总体上表现为转基因组的妊娠率、活胎数高于对照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这一趋势在亲代“60%转”表现尤为明显,通过检测对应的孕激素水平,结果能印证这一趋势。说明转Bar基因稻米对孕鼠的生殖力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最初接触转基因水稻的亲代。且随着多代遗传,适应性增强,各项指标逐渐接近对照组。孕鼠的生殖力在一定程度的上升,可能是小鼠适应新的食物成分的一种生存策略。
[1]王茵,等.抗除草剂基因(Bar)转基因水稻的毒性试验[J].卫生研究,2000,03(1):141-02.
[2]朱河水,等.不同时期小鼠血浆中孕激素的变化.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4):5901-5961.
[3]邢立国,杨错,王捷,蔡磊明.转基因植物致敏性的预测方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12):31-35.
[4]王魁.分泌型Ig A及其在黏膜局部免疫抗感染中的研究现状[J].中国兽医科技,2001,20(8):18-22.
[5]赵杰宏,韩浩,赵德刚.转基因作物标记蛋白潜在致敏性的生物信息学预测[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3):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