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俗体育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①

2015-12-01徐晓琴陈敏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0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民俗文化民俗

徐晓琴 陈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智慧的传承,是千百年来传流至今的文化命脉。湖南民俗体育是非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湖南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湖湘文化的文化沉淀。所以,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如何普查挖掘整理民俗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 湖南民俗体育的流变特征

1.1 湖南民俗体育与民俗祭祀活动的依附与共

在湖南,许多民俗体育都打烙上历史的纹理,看似衰败的落后的民俗文化中都蕴藏着丰富是文化遗产。例如:屈原祭祀,舞龙运动的发展,也许这些文化遗产并不符合追求现代化追求空间形象,然而这些貌似过气的遗产却是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智慧,在广大的草根社会中拥有最为广泛的根基。

1.2 湖南民俗体育与神话、宗教的相随

民俗体育产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与民俗文化紧紧相随的神话传说印证着朴素的湖湘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些美丽的传说有着它独有的文化内涵,在湖南民间舞龙与其具有地方特色的神话故事的存在与演变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很多现存关于民俗体育的传说大多数为民间口头传授,这些与舞龙运动形成的早期,有些活动本身与原始部落的信仰崇拜大多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流传在湘东一代的平江九龙舞,是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中,龙是被用来象征至高的人力所不能及权利,后来被用来象征帝王君主,通过民间祈雨的现象,流传至今。

1.3 湖南民俗体育与地域流变相伴

千年以来,湖南民俗体育的演绎中,三湘大地地形复杂,各区域文化生活等差异非常之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民俗体育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为背景,在湖南民俗体育中,是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是生活差异来设计生活生存形式,基于这些,民俗文化是民俗体育地域性流变的灵魂,同时民俗体育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

2 湖南民间舞龙运动传承中的困境

2.1 传统文化阵地的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迁徙也是湖南农村遇到的首要问题。千百年以来中国人似乎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最近的10年间,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当下。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经济来源方式多样化,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远远大于一场龙舞的表演,所以很多家族传承人就放弃了“祖传手艺”,而仅成为业余爱好。另外,人口的流动和生存方式的变化,农耕社会所谓戏的血缘、地缘关系也被打破,农村越来越接近城市的社会结构,民俗体育的参与者骤减,取而代之是一种新潮的西方体育、歌舞。

2.2 信仰的弱化和传统的变化

真实的历史,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留存下来,虚假的历史,纵然虚构的再完美,也是破绽百出。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

2.3 传承方式的单一化

长期以来,民俗体育通过师徒传承、父子传承、家族传承这样的谱系传承方式,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传承方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伴随着学校体育的兴起,契约似的教学观念逐渐成为民俗体育传承的主流方式,以学校、班级为个体单位的传承,与当代教学规律相结合,较完整的地传承民俗体育的精髓,培养新的后备力量。然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种传承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民间舞龙较广泛的普及工作。

2.4 经费紧缺

与众多产业相比,挖掘与保护民间文化是普惠性、公益性,然而经费的不足导致许多宝贵的民俗体育项目“后继无人”难以传承发展,同时着不仅是经费不足的问题,还是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良性的“输血”机制十分必要,不少民间艺人呼吁,民间文化的保护应配套专项补助资金,以财政拨款、以奖代补或社会冠名等方式,确保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仅靠民间的自发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可以让担频临灭绝、稀缺拳种等民间艺人在就医、就业、贷款等方面享受优先服务,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民俗体育建设中,达到双赢的目的。

3 前景研究

3.1 从“自行发展”到政府干预扶持

3.1.1 多方筹资

政府对民俗体育的态度对于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馆校专业演出团、民间习练者、业余习练者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为:首先,是商业演出挣得;其次,为习练者自筹,这样的经费来源对于民俗体育的长远发展远远不够,需要政府的介入与财政投入。同时,民俗体育大多存在于欠发达县市,由政府出面,搭建民俗体育与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链钮就十分重要了,通过渠道多元化来筹措社会资金,是民俗体育未来发展的主要经济保障。

3.1.2 原生态的传承与变革同行

首先,是关于民间艺人的保护。千百年来,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的方式抖来于民间艺人的口传身授,因此,民间艺人,保持民俗体育的传统特色,要把那些掌握原生态演遗产传承保护人保护起来,并将他们的技艺录音和收集,作为遗产档案留存起来,这样可以将民俗体育这一来自于乡土民间的艺术奇葩保护传承下去;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民俗体育在带有原生态韵味的同时带上时代的特色,使民俗体育成为富有时代气息且群众喜爱的娱乐和艺术形式,使民俗体育在不同时代得到适应和传承,增强其生命力。

3.1 .3“申遗”之路——精优文化复兴之捷径

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层层甄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杰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随后掀开了民俗文化的保护热潮。民俗体育是湖湘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记录。这条古老民间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南北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民俗体育是标志着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民俗体育申遗工作任重而道远,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与加强民俗体育保护与管理的过程相融合,推动民俗体育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 坚守—继承—发展之路

3.2.1 保护人才资源

当前很多民俗体育的传承人均为乡野民间艺人,很多民间艺人没有工资和劳保,紧靠技艺维持生计,由于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的艰难,很多民间艺人已无法将绝活传承下去。例如:在调查过程中湖南平江九龙舞,曾经轰动一时的家族传承活动,目前习练之人均为家族中的老人。民俗体育保护的关键在于艺人的保护,以及人才资源的挖掘,存世艺人越少,民俗体育的继承与发展越艰难。

3.2.2 自觉传承

民俗体育是活态的,具有自发自觉性的特定,这些决定我们在保护传承民俗体育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不仅依靠外来力量的保护,更要注重有生命、自觉保护。民俗体育的传承,要遵循它的规律,了解其魅力和精髓。“不要把简单的、割裂性的嫁接视为创新,也不要把标新立异当做创新,不能脱离民俗体育的本体。”

[1]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2]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论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27-33.

[3]牛芳,卢玉,陈小蓉.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58-61,72.

[4]张基振.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5]丁怀民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保护[J].吉首大学学报,2010,31(3):109-111.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民俗文化民俗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民间艺人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