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视域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结构类型的建构与发展模式的探讨①
——以内蒙古自治区塔布赛村为个案分析

2015-12-01武玉峰葛伟吕金龙王文春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35期
关键词:场域村落建构

武玉峰 葛伟 吕金龙 王文春(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社会变迁视域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结构类型的建构与发展模式的探讨①
——以内蒙古自治区塔布赛村为个案分析

武玉峰 葛伟 吕金龙 王文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发展方向成了一个迫切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该课题以塔布赛村为个案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结构类型的建构和发展模式。结论为:建构完整科学的场域环境、引导正确的体育理性,保护传统村落惯习和创新多元的发展模式。

社会变迁 中国传统村落 结构类型 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体,社会变迁是其发展有力的“杠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更是我国党与政府“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策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但必须认识到的是目前农村社会的变迁有向“城镇化”和“城市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的原始村落正加速的消逝,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布相关通知公示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下简称“名录”),随之在2013年和2014年第二批和第三批名录也得以公布,截至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 555个村落被列入了名录之中,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共有24个列入其中,2012年12月31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制订专门规划,启动专项工程,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这也充分表明了社会变迁中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该课题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塔布赛村的体育结构为案例进行分析,从而透视“中国传统村落”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塔布赛村位于大青山的南麓,距离政府所在地——察素齐镇25公里。塔布赛村现总户数558户,总人口2318人,村占地面积400万平方米[1]。塔布赛村的文物建筑乌兰夫故居建筑群规模宏大,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塔布赛村的庙会和孟氏家谱是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其中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该村举行,孟氏家谱传承至今约有200年历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学方法

黄汉升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中也指出“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2]。文献学方法为该课题建立了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法是来源于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田野调查法属于定性研究,是“直接观察法”具体的实践与应用,该方法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事实性的材料。

1.2.3口述史方法

口述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一定范围和意义上能够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课题成员将运用口述使方法获得的资料经过筛选、比照、分析和辨伪,从而获得其无可替代的实际价值。

2 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结构的特征

笼统的表述农村体育,就遇到一个难以把握的连续变化的对象,导致现在不少研究难以获得一致的认识[3],“中国传统村落”体育在实质上是农村体育的一部分,要对“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结构类型进行建构则必须提出针对性的建构模式,莫丽霞在《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场域与理性和惯习的建构机制》中提出的“场域与理性和惯习的建构机制”理论从实质上弥补了对人类行为单纯的从某一个侧面解释的缺憾[4]。该课题基于该理论将对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从场域、理性和惯习进行分析。

2.1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场域环境

任何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空间都是有限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其场域环境的限制与影响,反之,场域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处于该场域环境的事物。村落是村落体育发展所在的空间,村落体育则是村落孕育的具体事物,村落这一场域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村落体育的发展。

2.1.1“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一般特征

村落建设一直处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体育事业也不是现阶段村落建设的主要内容,所以其发展仍处于更加薄弱的环节,村落体育特征也多为共性问题。通过对塔布赛村的调查,发现了一些目前“中国传统村落”体育所面临的共性特征,主要现状为体育机构处于缺失状态;体育体制也处于空白阶段;村落中无直接负责体育的相关领导;体育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同样处于无责任人的状态;村集体经费紧张;对于体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专门性的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文化站点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缺乏;“三农”政策下体育设施的建设集中在全民健身路径上,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从上可以看出,村落体育管理机制的欠缺、经费的严重不足、专业体育人才匮乏和体育政策实施实效性差是“中国传统村落”共同所面对的。

2.1.2“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差异性

目前,全国的2 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在体育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入选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村落往往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许多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文化遗产,因此,因各村落承载着的文化遗产不同和呈现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只是季节性和仪式性活动中才进行,而有些则已经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部分,活动时间也较长些。在调查的塔布赛村其体育活动往往集中在农历正月和传统庙会时节,其他时间进行的就相对较少,但就内蒙古其他“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而言,其活动范围较广,时间也较长。

2.2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理性和惯习

人的理性和惯习受所处社会结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限制,所以理性与惯习是在特定场域内所形成的,并跟随场域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2.1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理性

“中国传统村落”中村落居民体育的理性是经济与非经济、传承与变迁共同交织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因素影响的比重也各不相同,传统农耕时期非经济和传承因素是影响村落村民体育理性的主因;社会快速变迁时期,则经济和变迁因素是村落村民体育理性的主因。在塔布赛村的调查中明显感受到村民们更加关注当选“中国传统村落”是否能为其带来经济价值同时是否应该改变现有村落环境从而更加符合这一名称,村落村民无法感知现有村落文化的实际价值。

2.2.2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惯习

“中国传统村落”中村落居民体育的惯习通过村落悠久的历史得以积淀下来并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在保持和促进村落体育活动发展上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如塔布赛村的正月和庙会时节的体育活动这是村民们一年中必须进行的,在其它“中国传统村落”中也有相似的状况,而且惯习的力量对村落体育的影响更加持久。

3 社会变迁下“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建构与发展模式

3.1建构完整科学的场域环境

加快农村整体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整体的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农村体育发展责任制,加强建设成果监督;促进村落体育运行机制建设,实现财政投入公开透明,专款专用;提高“三农”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结合村落发展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扶持;加强基层专业体育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体育人才下乡入村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村落保护氛围,提高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打造传统村落保护成果交流平台,促进村落保护的科学性。

3.2引导正确的体育理性,保护传统村落惯习

加大对保护传统村落意义与价值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发掘传统村落潜在的巨大价值,使村民自觉维护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传统村落的良好保护与发展;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健身活动,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改变村民原有的对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对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传统村落原有惯习的保护,对于面临消逝的良好传统惯习要加强建设与引导,培养相关传统活动的传承人,积极组织相关活动,在传统风俗活动的组织中拓展相关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带动整体体育活动的开展。

3.3创新多元的发展模式

“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潜在的旅游资源,但其发展模式不能急于定位在旅游产业上,应结合村落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确定最终发展模式,实现多元的“中国传统村落”发展模式,从而也促进和带动多元“中国传统村落”体育的发展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可以参考与借鉴:第一,“源生型”发展模式。立足村落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衍生出属于该村落所特有的发展模式或文化特色体系,使居民生活与居民,文化与村落形成一个整体,和谐发展。如:依托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特色村”,发展具有特色的第一产业而依托独特自然风貌或特色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的则发展“特色旅游村”或“特色项目村”。第二,“组合型”发展模式。与村落附近的其他村落或城镇形成各自的特色,但又可以形成一个特色带,共同组合发展。第三,“依托型”发展模式。依托大的场域环境,发展适合于整体场域环境的村落模式,在大的场域环境中谋求发展。第四,“保存型”发展模式。对于发展处于“原始”阶段,发展条件仍不具备的村落,应以“保存型”的模式进行发展,不可急于开发,从而造成对传统村落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1]内蒙古住房与城乡建设网[EB/OL].http://www.nmgjsw.gov. cn/.

[2]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罗湘林.农村体育的结构类型与发展模式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17-26.

[4]莫丽霞.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场域与理性和惯习的建构机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5]中国传统村落网[EB/OL].http://ctv.wodtech.com/.

[6]李向平,魏杨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port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 Tabusaicun——Taking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a bu sai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Wu Yufeng Ge Wei Lv Jinlong Wang Wench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Inner Mongol Normal University,Huhehaote Neimenggu,010022,China)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social change,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and"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face and solve the problem.In this paper Tabusaicu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case studies"Chines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orts structure type.Conclusion:Construction of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field environment,guide the correct rational sports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bitus and multivariat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Social change;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tructure type;Development model

G80-32

A

2095-2813(2015)12(b)-018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88

①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CXJJS14044。

武玉峰(1989—),男,汉,河南焦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葛伟(1989—),男,汉,辽宁大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吕金龙(1988—),男,汉,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王文春(1990—),女,汉,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场域村落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油画《村落》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