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2015-12-01李响宿迁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
李响(宿迁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 江苏宿迁 223800)
激励理论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李响
(宿迁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
摘 要: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而合理的应用激励理论,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从根本上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可持续提升。该文具体分析探讨了激励理论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
近年来,激励理论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学校教育当中,这种理论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科学的运用这种理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也可提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和质量,从而使体育运动训练成为大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实际需要,对这种理论的具体应用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1 激励理论的概念
激励理论是一种用于处理需要、动机、行为和目的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的根本就是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进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其内在潜能。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运动训练的需要和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主要是指运动训练所能带给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外在需要则主要指教师、同学所给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荣誉感。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只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积极掌握学生的运动训练动机,从而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便可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 激励理论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和动机
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能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并树立成典型,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和追随的榜样。在榜样的作用下,学生们会积极的模仿和赶超,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如果学生因为表现好,而受到相应的鼓励和赞许,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其训练热情的进一步提高,在这一良性循环下,学生的体育水平也会得到快速提升。
2.2构建和谐的训练氛围
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激励理论应用对象以学生为主,同时还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教师也能够给予认可和支持,这便有利于形成和谐、愉悦的运动训练氛围,进而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中,学生的训练压力感和疲劳感也会得到有效缓解,甚至会将运动训练视为一种享受的过程。
2.3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水平
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应用激励理论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以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而且学生在激励的作用下也能够更加积极努力的参与运动训练。这样,不仅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会得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够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这些都为促进高校整体运动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激励理论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3.1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激励理论中最为重要,也是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方法。精神激励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精神激励法是以激励对象的心理需要作为依据,采用非直接的、无形的激发因素来进行激励。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采用精神激励法主要是从学生的情感、荣誉感方面出发,进行相应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是精神激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形式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证书、奖状、荣誉称号等。这些荣誉激励方法,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而且经济成本也较低,比较适合应用于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当中;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指导或知识传授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比较关键,教师应避免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侮辱性的语言,而应该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鼓励、激励和客观评价。对于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动作,都应该采用合适的语言加以纠正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获得满足感为目的,从而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训练动机。教师必须明确,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情感需求。情感激励是一种针对学生情感需求的激励手段。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以便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情感欲望。这样可以避免挫伤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也可增强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热情。
3.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有计划的设置一定的学习和训练目标,以帮助和激励学生为追求目标而努力奋进,从而强化学生运动训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训练计划和教学内容,来制定出适当的训练目标。在制定训练目标时,还应该结合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可以在大目标中设置一些小目标,让学生分步实现。这种训练可以是一定的排名或者相应的成绩。当学生实现了小目标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表扬,并进行进一步的鼓励,让其继续为下一目标努力,最终实现大目标。教师在给学生制定训练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目标的适度、跨度及难度。如果一个目标并不适合这个学生,学生即使经过再多的努力也无法达到,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运动积极性,甚至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失败感,让学生对体育训练失去信心。而当一个目标适合学生,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时,学生就会产生自我肯定,其心理需求也会得以满足,这便可以形成良好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
生更好的发挥内在潜能,在这期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得到良性发展。
3.3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法就是指,当学生出现能够被接受的行为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撤销相应的刺激。强化激励主要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激励是对运动员积极行为的一种反馈和良好刺激,以帮助学生保持这种积极行为,并不断进步。而负强化激励则是对运动员消极行为的一种负刺激,以促进其改善消极行为。具体表现在,当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成绩或技术水平提高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回馈和鼓励,使这种良好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当学生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动作,或者出现违反团队纪律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采用间接的、暗示的、商讨的,甚至是强制的批评与惩罚来排除这些行为。这种负强化激励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迅速改正缺点。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负强化激励运用时,应掌握好程度和重点,避免出现更加激化的局面。
3.4物质激励
物质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目标,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物质激励的必要性也不可忽视。将学生的运动训练成绩与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训练热情,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有一定贡献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使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时,我们必须保证奖励的适当性和公平性,同时还要将思想工作融入其中,使物质激励依附于精神激励,避免学生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体育运动的精神本质。
4 结论
激励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科学,对促进人类发展进步,促进社会持续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在运用激励理论的时候,应该结合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激励措施。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反馈的重要性,以不定期的比赛测试和定期的考核,来让学生们清楚自身的运动水平,从而提高其竞争意识。而且教师还必须保证训练方案的合理性和训练方法的可行性,这样方可保证激励理论运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淑芳.激励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2):297.
[2]蔡云,赵燕鹏.论激励理论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理论月刊,2011(7):112.
[3]江平.探析激励理论在普通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竞技体育,2014(6):40-43.
[4]郭艳.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临沂大学学报,2014,36(6):85-87.
[5]徐霞.运用激励理论增强运动训练效果[J].赤峰学院学报,2009,25(6):86-88.
作者简介:①李响(1979,10—),男,汉,江苏宿迁人,教师,讲师,硕士学历,主研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2(c)-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