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视角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

2015-12-01马艳龙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播操课间操课间

马艳龙

(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阳光体育视角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

马艳龙

(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涵义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指在原来学校课间操的基础上,在时间上、内容上更加多样化的自主体育活动的一种整合形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体育事业在不断变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过渡形成的一种新型体育活动形式。1999年被正式提出使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其活动时间延长,活动内容灵活多样,运动负荷较大,更符合现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种体育生活方式,可以作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起点;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其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结以上,大课间体育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间操活动模式,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开辟各种趣味性和创新性的体育项目、体育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全体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全面发展,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理念。

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征

2.1 全体参与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组织的集体参与的全校性活动,它要求每个在校生必须参加,在某种程度上这项活动就带有了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它确保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

2.2 锻炼目标多重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学生通过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心理负担,缓解大脑疲劳,还能促进其人际关系。从长远的看,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课间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锻炼目标是多重的。

2.3 活动内容丰富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区别于传统课间操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活动内容丰富,它在活动内容设计中融合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并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内容上做到了传承和发展,并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对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2.4 组织形式灵活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吸取传统课间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不仅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做到了应时应景、灵活多变。

2.5 管理方式多样性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很多,如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等,学生参与管理这种方式就是打破传统单向管理模式的典范,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管理任务和管理方法,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在管理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

2.6 评价体系多元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另外,评价体系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可以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及组织者的评价,这种互评体系,也呈现出了多元性特征。

3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参与锻炼的主体。因此,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现自身主体性的机会,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而不只是一味地被动参与锻炼。

3.2 区别对待原则

大课间体育活动主要在中小学学生群体中开展,学生差异性较大,不管是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还是心理发育方面和性别方面,因此学校在安排和设计大课间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锻炼手段,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3.3 适宜负荷、科学实用原则

适宜的负荷,对于学生既能达到健身的功效,也不会有疲劳感,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排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不同季节、不同学期、不同时段、不同年级段等所选择的运动负荷应有所不同,在运动负荷适宜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运动内容的科学实用性,这样学生不仅在学校可以进行锻炼,而且在学校以外的地方也能参与运动,甚至能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内容和方式。

3.4 因校制宜、持久性原则各学校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应该从本校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自身优势,选择和设计适合本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形成本校的特色品牌。只有独具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才能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促使其不断坚持,才能在众多体育活动中脱颖而出、持续发展。因此,这种持久性,也是双向的。

3.5 艺体结合、创新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体育要想在教育改革的激流中寻求发展,巩固自身的地位,就应该勇于创新,接纳和吸收新事物,这也是对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出的时代要求。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要从自己内部去寻求创新的途径,还应该尝试与其他方面内容的融合,比如艺体结合就是一个突破口。

3.6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应该成为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首要重视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学校方面、学生方面以及学生家长方面,同时也会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因此学校在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应该要尽力确保活动场地器材、音响设备及电力等方面的安全。

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4.1 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来源

4.1.1 引进补充主要是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尚流行体育项目引进校园,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始终拥有新的元素。

4.1.2 改编包括:对已开展的项目进行各种别出心裁的改编和“一材多用”,即对某一种体育器材的多途径使用。

4.1.3 创编主要来自教师,也有学生的成果,该方式完全体现了师生们的创新性,其创编内容大都以简单动作为基础,由浅入深。

4.2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

4.2.1 操系列(1)广播操与学生自主活动组合。学生在完成广播操后,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分项目、分场地进行活动。学生则按其特长爱好,分组进行各类体育项目的活动;(2)广播操与校园集体操组合。有些学校活动场地有限,就在原有广播操的基础上增加相对固定位置的活动内容;如有的学校在完成两遍广播操后再增加双人拉手操、环保球操等活动;(3)师生自编操、舞蹈和集体游戏融合。该组织形式,可以直接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一起参与。

4.2.2 队形队列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利用队形队列的变化性,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是一种既可提高效率也能较易调动学生的方式,所以该组织形式也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

4.2.3 分组活动分组活动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时间较长的一个部分,是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该组织形式中寻求不断地创新。

5 结 论

大课间体育活动发展至今,也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拥有了自己的内涵,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更是层出不穷、新颖创意,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变化有序,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途径、落实“体育与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因此,学校把大课间体育活动视为校本化、亮点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课程,并不断追求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变化组织形式,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当下的新元素引入其中,进行融合创新,就是为了让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持续发展。

[ 1 ] 陈颖悟,熊百华.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8-30.

[ 2 ] 刘锦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 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17-720.

[ 3 ] 向苏龙.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J ].体育教学,2008(1):10-11.

[ 4 ] 李茜.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内容的设计与思考[ J ].健康教育,2011(7):285.

G807.2

A

1674-151X(2015)01-034-02

2014-11-19

马艳龙,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广播操课间操课间
广播操比赛
“疫”样课间操
“疫”样课间操
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引领小学广播操教学
听着广播做运动:日本人如何爱上广播操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愉快的课间操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