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阳光体育思想下如何优化小学体育课堂
2015-12-01周凰
周 凰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简谈阳光体育思想下如何优化小学体育课堂
周 凰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1 研究背景
1.1 阳光体育相关文件
2000年下发的《2000—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通过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到群众体育最后到体育事业的方针;2002年中央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体育为重的任务;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是:坚持健康第一、激发运动兴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和关注个体差异。2007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为实施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学校体育课堂实施,教育部在2013年启动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鼓励各地各地遵循“百无禁忌”原则,因地制宜进行体育锻炼,凡是学生喜欢,凡是能达到锻炼效果的项目,都可以进入体育课,充分提高学校体育课堂的自主性,同时也对一线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小学生体质现状
我国从1985年开始开展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由中心城市逐渐向全国扩展,将近30年的大数据库的建立直接反映了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趋势(近年下降趋势有所好转),肥胖和消瘦两极化现象严重,柔韧素质较差。
1.3 对体育课堂评价体系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输入小学体育课并含评价时共有文章86篇,其中硕士论文17篇,会议摘要1篇以及期刊68篇;输入小学体育课并含评价体系时共有文章14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期刊11篇;输入体育课堂并含小学时共有文章9篇,其中硕士论文2篇,期刊7篇;输入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并含小学时共有文章2篇,硕士论文和期刊各1篇。从文章的数量和发表时间来看,可以发现从2010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后,小学体育课堂评价方法、体系逐渐受到广大一线教师、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关注度还不够,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完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中国石油大学附属小学、二里沟中心小学课堂授课情况为调查对象,以阳光体育思想下如何优化小学体育课堂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查询有关阳光体育开展情况和课堂评价体系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出阳光体育在目前小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开展情况,以及如何利用阳光体育思想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效果;根据体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出影响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因素,以及整理出如何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改善小学生运动参与的相关建议。
2.2.2 访谈法对海淀区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出目前小学生课堂存在的相关问题及优化体育课堂的相关建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所调查的3所小学均有体育设施齐全的操场和体育器材,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操场均为200m(或150m)场地,由于学校学生较多,场地和器材有限,故学校均从上午8点第一节课开始就有班级安排体育课。学生上课出现困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较为明显。
教师上课内容大体如下:集合整队——跑步——跳绳或运球、投篮练习或队列练习或体操简单技巧等——仰卧起坐或蹲起或往返跑等素质练习。
上课器械多为常见器械,除一二年级学生外,其他年级学生基本了解器械的使用方法。
跳绳、跑步的运动量均不大,但学生普遍出现报告疲劳。课上合作练习较少,多为2 ~ 4人小团体或个人项目。
课堂上教师多以学生的跳绳数量、跑步成绩、仰卧起坐个数等量化指标评价学生成绩,对于身体素质不好、肥胖等学生的考核中缺乏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形成体育锻炼及终身体育的习惯。
3.2 建 议
3.2.1 合理利用场地北京的小学受北京地域限制,器材完善但场地不够的现象实属普遍,合理利用场地成为老师们面临的新的问题。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观课中发现,除操场、篮球场外,教学楼前空地等也均被体育课堂利用,即使这样,场地仍显匮乏。为避免场地不够现象,学校可以开发小场地大集体的自主锻炼项目(例如以大绳为器材的集体游戏),而高年级学生可开展定向越野等不受场地限制的课程,在节约场地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学校可以与社区、健身俱乐部(没体育馆的情况下)合作,扩大场地使用范围,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安全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3.2.2 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先导是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前提条件,常规的体育课堂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在常规课堂内容中逐渐加入有锻炼功效的游戏,例如变相接力跑、传球比赛等热身游戏,同时教师团队间可以多交流合作开发简单而新颖的教学器材来刺激学生的运动参与感,而面对学生耐力差的现状,素质课堂有必要成为体育课的一部分。
3.2.3 合作能力是当今学生较为缺
乏的一种能力,而体育课便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利场所,对于体育课堂,教师可多安排学生团体项目练习、分组比赛等,集体荣誉感和竞赛优胜感是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的有利条件。同时教师应该在比赛中、课堂中多加入言语刺激,促进学生对比赛及体育课堂锻炼的认知和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3.2.4 优化体育课堂评价体系体育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故其在评价体系上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在“健康第一”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标评价内容从过去的“四合一”考核体系,发展为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领域的评价,下面主要从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3个方面进行分析。(1)评价指标:运动技能(技术水平、柔韧、灵敏、速度、耐力、力量)和身体健康是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则是非量化指标。根据指标的不同形式,使得评价方式上有所区别。(2)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对于量化指标来说,可以采用测量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对于非量化的评价指标则采用人为主观判断的方式进行评价,但评价所占考核的比例直接影响着学生成绩,对于目前两极化严重的学生体质和学生体育课不积极的现状来说,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运动参与成为了重点。(3)评价内容:对于以身体健康为第一目的的体育课来说,体育课的评价内容应以学生的运动参与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为主,以具体的量化指标为辅。通过对学生运动参与态度的评价而非大比例的量化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素质较弱的学生运动参与的现状,故而优化体育课堂的实施。
4 结 语
体育课作为引导学生加入体育锻炼的钥匙,应该大大提升自身的吸引力。(1)应从难度上降低门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提高运动成就感;(2)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专业素养(合理的课堂设置、新颖的教学方法等)是稳固学生继续锻炼的前提条件;(3)良好的评价体系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基础。对于物质生活充足的当今社会,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学校体育的重心应该由培养学生运动技能逐渐转移到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上,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各种体育项目,对于运动技术的提高完全可以留到课外解决,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这也给小学体育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1 ] 杨桦.深化“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4.
[ 2 ] 刘兵,谷圣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趣味生活化的研究[ J ].运动,2013(9):76.
[ 3 ] 郭淑玲,付荣,刘卫东.论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J ].中国西部科技,2009(15):84-86.
[ 4 ] 陈志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有效体育教学目标[ J ].中国教育学刊,2008(9):58-60.
[ 5 ] 季浏.体育心理学[ M ].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6 ] 谭华.体育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G807.2
A
1674-151X(2015)01-032-02
2014-12-5
周凰,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